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90年到2009年发表于《华文》和《世界华文论坛》两刊的新华文研究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及跨文类研究等几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二十年来新华文研究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文体方面,最具学术意义的变化是研究观念的转变。学者对新华文研究热情下降和对文化研究的重视是二十年来新华文研究的两大趋势。研究文体的不平衡、论文数量和质量的不平衡、研究方式的不平衡是新华文研究二十年间存在的主要问题。未来的新华文研究在史料建设、作家个案研究、专题研究、理论方法和文本结合研究等几个方面有待加强。

  • 标签: 新加坡华文文学 《华文文学》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 简介:以厦门大学为主体的厦门市东南亚华文研究,迄今已开展工作二十年了,取得不少成绩,新华社誉之为东南亚华文研究基地.研究会自成立以来,组织召开研讨会,编篡出版研究论著和"东南亚华文丛书",团结扶植研究人才,并与厦门大学中文系合作招收相关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有力推动了东南亚华文研究事业的发展.

  • 标签: 东南亚华文文学 研究基地 学科归属
  • 简介:有关"华文"命名的不断更替和完善不仅仅是文学版图的扩大,更是一种独立学科意识的构建。提出"大陆外华文"并非标新立异,主要基于凸显港澳台地区文学因为政治、历史等原因而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呈现海外华文因为远离母体文化,在时空翻转中的特殊性。在"全球化"、"多元化"视野下,华文研究要警惕两个误区:一是幻想性的一体化和逃避性的多元化。一体化抹煞和遮蔽了华文的区域差异和创造主体的精神差异,而多元化往往成为逃避学术勇气的托辞。二是简单附会的影响与融合论。线性的文学和文化之间的比较往往会忽略具体而真实的细节,影响与融合论可能有较清晰的宏观整体效果,但无法为深入研究提供更广阔的学术生长空间。

  • 标签: 华文文学 大陆外 差异 误区
  • 简介:华文作家在异质文化交错的时空中独特的人生际遇,使他们对相异文化的碰撞与冲突更为敏感,并由此引起他们对自己文化身份的思考。在交流中融合、超越是异质文化共存的最好方式,也是人类精神家园的终极走向,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理想。北美华文的城市意象,是意义丰富的载体,从中可阐释出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剖析北美华文的城市意象可看出,北美华人的文化意识经历了封闭、疏离到抗争、融合、超越的过程。

  • 标签: 北美华文文学 文化身份 城市意象 文化嬗变 新移民文学
  • 简介:艾合买提·孜亚依是20世纪维吾尔族著名诗人、学者,其代表作《热比亚与赛丁》具有多重解读意义。本文以读者理论为视角研究该叙事长诗对维吾尔叙事诗传统的创新与突破,并由此探讨维吾尔文学研究的新思路。

  • 标签: 维吾尔族 文学 代表作
  • 简介:摘要:“世界华文”作为一门新兴学科,40多年来的发展与研究已渐成体系,各大高校的文学院也逐渐将其纳入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但却并未真正将其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的课程体系中。鉴于此,“世界华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其中通过实践与互动来认识周围事物,以自身体验为引导,用亲身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体验式教学成为当下“世界华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首选。

  • 标签: 世界华文文学 教学改革 体验式教学
  • 简介:摘要:“世界华文”作为一门新兴学科,40多年来的发展与研究已渐成体系,各大高校的文学院也逐渐将其纳入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但却并未真正将其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的课程体系中。鉴于此,“世界华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其中通过实践与互动来认识周围事物,以自身体验为引导,用亲身经历去感知、理解、感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体验式教学成为当下“世界华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首选。

  • 标签: 世界华文文学 教学改革 体验式教学
  • 简介:武汉大学文学院吴志达、陈文新等教授带领老中青三代学者30余人集11年时间完成的共5册、1200万字的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大典·明清文学分典》,是一部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地汇辑明清文学研究资料的大型类书,不仅全面地拓展了明清文学研究空间从而当之无愧地成为明清文学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且对相关的思想史、明清史学、传世典籍研究也颇有帮助,因而使得文学类书具有了立体的学术价值。

  • 标签: 明清 文学 学术动态 武汉大学 研究资料 学术价值
  • 简介:《现代语文》为教育部所属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刊,1963年创刊于孔子故里,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曲阜师范大学主办。《现代语文·文学研究》(邮发代号:24-194)旨在面向有关专家、广大教师、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及文学爱好者。在这里,您可以品评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 标签: 文学研究 现代语文 研究稿约
  • 简介: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人类的居住和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危机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态文学的崛起正是这一问题在文学领域的热烈响应.关注和研究生态文学也日益成为文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近10多年来.国内学术界主要从生态文学的命名、内涵和特征。生态文学诞生和发展的现实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以及当前生态文学存在的缺失和流弊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文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以期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生态文学.为生态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标签: 生态危机 文学研究 国内 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学 述要
  • 简介:唐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唐代民族关系是中国民族史上荣耀的时期,但相比其他时段,唐代民族文学却并没有一种主体性的地位,相关研究也处于极不相称的状态。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文学观念的僵化和滞后,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在于文学史料的匮乏。就前者而言,解决的一个途径是回到历史语境之中,持一种“了解之同情”来对待唐代的民族文学现象,向着内部开掘;就后者而言,充分运用新史料,开拓民族文学的外围空间,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 标签: 唐代民族文学 民族观念 研究范式 出土文献
  • 简介:古丽加玛力·买买提明副教授的专著《关于维吾尔女性主义文学》是把维吾尔文学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的首部研究成果。本文讨论此专著的内容结构、思想与文化来源,提出专著的学术型及其研究价值等方面的看法。

  • 标签: 古丽加玛力·买买提明 女性主义 性别
  • 简介:摘要:当前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文学素养参差不齐,致使网络文学质量遭受到大量质疑与争议。即便如此,网络文学依然在互联网平台蓬勃发展。相较于网络文学,当代文学凭借其高质量的内容受到一致好评,但其并不能全面满足阅读群体的需求。为拓宽网络文学发展路径,提高网络文学发展质效,应强化当代文学与网络文学间的融合发展,不断创作网络文学精品,实现网络文学创新性发展。本文分析了网络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关系、当代网络文学内容生产现状,并提出了几点当代网络文学发展建议。

  • 标签: 当代网络文学 发展现状 对策
  • 简介:日本和俄国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有着长期紧密的关系,它们近现代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必然也造成早期海外华文中这两个国家记述的独特性。甲午战争是近现代日本华人记述一个十分重要的分界线,比照甲午前后的日本华人记述,可以发现中日彼此对视态度的巨大转变。甲午战败之后掀起的考察与留学日本热潮及其记述中,中国人不敢再轻视日本,反而仰视日本,学习日本。相比较之下,由于极为寒冷的气候以及长久以来的边界矛盾,近代俄国华人记述并不多;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国家,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游历考察苏俄的热潮,由于立场不同,存在多重叙述声音,并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苏俄形象。

  • 标签: 海外华文文学 日本 俄国 他者镜像
  • 简介:在《左传》中,作者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往往以“君子”的身份频频露面,并借“君子”之口发表评论,采取了叙事与评论分离的策略。本文从内容、形成原因这两个方面对《左传》中的“君子”评论进行考察,展示了其在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

  • 标签: 《左传》 “君子”评论
  • 简介: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唐代诗文审美观念的更新,可以说是隋唐时代诗文以及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他们继承了齐梁诗风,但是他们没有拘泥于其中,诗文风格没有流于轻浮,他们的创作更加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歌颂,主题也更加深刻了,特别是体裁和题材的突破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本文就'四杰'徽号的起源和思想渊源;'四杰'文学的体裁和题材的突破和'四杰'诗文的艺术特色等方面来综述'四杰'的文学成就。

  • 标签: 初唐四杰 五律 宫体诗 上官体 齐梁诗风
  • 简介:近半年多来,由于慢性病的影响,出现了一些行动上或语言上的困难,以致有时不能阅读或写作。但是,前不久友人严云受同志寄来他和刘锋杰同志台著的《文学象征论》一书,翻读之下,却受到很大启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乃在我过去的博士研究生朱志荣同志的帮助下,写下这篇短文,以作读

  • 标签: 文学象征 象征形象 严云受 慢性病 博士研究生 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