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汉魏时期主要有石刻、题壁、传抄等三种诗歌单篇散传形态。汉魏晋时期的石刻诗多依附于功德碑,南北朝的石刻才成为诗歌文本传播的形态之一。诗歌题壁之风从南北朝开始盛行,有题壁、题树、题棺、题柱、题亭等多种形式,除诗人自己题写外,还有读者的题壁把玩,并出现了对诗歌题壁传播效果的记载。诗歌纸本书写与传抄是我国造纸技术进一步发展、纸张于书写领域广泛使用的结果,因传抄可以辗转进行、流动传播,比题壁、石刻等信息源固定的传播形式效果更明显,成为东晋南北朝诗歌单篇散传的主要方式。

  • 标签: 汉魏六朝 诗歌 单篇散传 特点
  • 简介:方位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存在,发展到中古汉语时期,使用更加普遍和广泛。中古时期的汉语方位词系统.相较于上古汉语方位词,在语义表达和语法功能上都巳趋于完备;相较于现代汉语方位词,在用法和功能上也有较大差异。中古诗歌是中古汉语的重要语料.以汉魏诗歌作为切入点,考察汉语方位词的使用概况,探讨其句法功能,对研究汉语方位词系统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汉魏六朝诗歌 方位词 方位词组 句法功能
  • 简介:女史是中国古代在宫廷中任职的女官。根据相关记载,女史最早可能出现在周代,在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有设置。女史在宫廷中承担协助后妃处理事务、参与典礼、掌管文书、进行宣传教化等职责。女史的地位不高,一般选拔具有文学基础的女性担任。考察这一时期女史的职能、选任、地位,以便进一步探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职官制度问题。

  • 标签: 汉魏六朝 女史 女尚书
  • 简介:"牛郎织女"的形象,最早见于《诗经》,后代文献多有阐释,在汉魏诗歌中,则成为文人吟咏的对象。在此期间,诗歌中的织女形象和诗人抒发的情感日趋世俗化,后期诗歌还吸收了有关七夕的民俗内容,体现了世俗化的演变倾向。

  • 标签: 牛郎织女 汉魏六朝诗歌 世俗化演变
  • 简介:有文笔之分,今依大会散文之主题,故仅论笔的部分。谈文体论,首先须辨明文体意义。现代对文体一词界定,时见歧异。古人对此虽未有明确定义,但有相沿袭的共同认知;文学分体虽详略有别,用词未必一致,但指涉未曾混乱。亟须特别厘清的是,文体不是仅指散骈文章之分体,诗、赋、公文等各体文学皆属之,包含一切之文。其次对各家文体分类作异同比较,从归纳中可见其由简至繁,由繁至细碎,以致遭后人批评。今即析论其中得失,由此见其分体见解,及其文学理论,并理解其分体缘故,冀求一窥文体论之现象。

  • 标签: 文体 文体论
  • 简介:佛教于汉末传入中国之初,曾被视为方术,只是作为中国传统道教的附庸而在民间流传.至晋时,因谈虚无,与玄学融合,广为中土上流人士所接受.刘宋以后以至整个南朝时期,由于皇帝的喜好和大力提倡、广开佛寺、组织大规模的讲经和译经,甚至身体力行、舍身入佛等,都使佛教在中土滋长尤甚,以致其发展远远超出中国本土的道教而成为中国又一大教,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因素.纵观这一时期的佛教,其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初期,但是,随着佛教在中土民间的广泛流传,以及对上层阶级甚至是皇帝所产生巨大的影响,它就必然以不可阻挡之势渗入到文人阶层的日常交往与创作活动中,而在诗、赋、文中有所表现(小说因出现较晚,此不多论).笔者试图从佛教与魏晋文人与文学的关系这一角度来加以论述,而实际上这也正代表了佛教这一外来事物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浸染和逐步征服以至最终被接受的过程.

  • 标签: 佛教 道教 玄学 魏晋六朝
  • 简介: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既善于表现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够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描绘筝的演奏艺术已经达到了令人神弛的境地。由于筝具有古老的历史渊源、浓郁的民族特色,以及丰富的表现力和古朴雅致的艺术风格,而倍受世人的喜爱。我国汉魏时期,是筝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此时乐府对筝的记载为后世筝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 标签: 乐府 民族特色
  • 简介:时期租调繁重,各类杂调、徭役层出不穷。小农欲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最有效的行为莫过于不纳或少纳赋税。其时不乏各类窃改籍注者,他们谎报年龄、疾病等状况;寻荫大户,入僧道户;混入仕流,诈买军勋、爵位;著录官、私学生。这些逃税避役行为虽然可以减少赋役方面的支出,但纳贿或资买方式毕竟有二次行贿或大族役使的代价,且加剧了下层小农生活的贫困化。

  • 标签: 六朝 小农 逃避赋役 依附 行贿
  • 简介:《说文》,即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系我国第一部系统字书,为箋注文献所广泛引用.文章从原始材料出发,以考论结合的方法,对箋注引小《说文》进行文献整理,不仅可以根据引文作古籍校勘、版本的研究,更可以之作为考辩、辑佚及前代《说文》材料的重要文献参考.

  • 标签: 六朝箋注 《说文解字》 引书 考辩
  • 简介:胡曾的《咏史诗》大都选取与历史事件相关的地名为标题,并且不以朝代为序;其咏诗采用的是广义的概念,实际涵盖了整个魏晋南北朝。这些作品比较集中地表现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物的看法,对于研究唐人的观,是一份难得的资料。

  • 标签: 胡曾 六朝诗 疏证
  • 简介:本文是对道教神仙涓子的研究,关注其在汉魏时形象的变化。作者主要从《列仙传.涓子》入手,分析涓子最初服食修炼的形态,指出《列仙传》中所载的涓子与房中术没有明显关联。并利用时上清经,考察道教对其的接纳与改造。从而揭示出涓子的神仙形象有一个渐变的过程,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而演变。

  • 标签: 涓子 房中术 上清经
  • 简介:研究了张敦颐的《事迹编类》,通过对其中所征引的以来80余种文献典籍、百余首诗文,以及不少金石文献和里俗轶闻的分析,认为《事迹编类》在佚文辑佚和史料考据方面有很大的价值。

  • 标签: 张敦颐 《六朝事迹编类》 文献价值
  • 简介:赋对唐代诗歌的影响问题,历来少有人关注。实际上,从初唐一批新诗风标志性作品中我们看到,它们对生命主题的表现,从题材选择、构思方式、意境创造乃至富于哲理的生命思考等方面,都鲜明地表现了对抒情赋的学习和借鉴。赋和初唐诗,异代异体文学问的传承既是可能的,也成为了必然和事实。当然,二者各自的时代烙印还是鲜明的。

  • 标签: 六朝赋 初唐诗 生命主题 传承
  • 简介:汉魏乐府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两汉、建安曹魏、晋宋及齐梁陈四个阶段.时代风气的变迁,作家创作趣尚的移易,使得乐府诗在各个阶段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征,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也从正反两方面为后代诗人提供了经验教训.

  • 标签: 乐府 分期 特征
  • 简介:“古诗与汉魏文化研究”栏目创办于本刊2013年第3期,为本刊人文社科版常设的重点专题栏目,旨在对汉魏文化及其背景下的先唐古诗展开深入探讨。该栏目每期聘请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相关学者主持,发表1~3篇该领域内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1篇主持人语。所发学术论文,用主持人木斋先生的话说,

  • 标签: 栏目 文化 六朝 古诗 学术论文 主持人
  • 简介:汉译佛典对中土文化影响很大,遍及于诗词、歌赋、戏曲、文论、小说诸多方面。早期的小说中已经常常可以到佛经故事的影子。该文列举了小说受到佛典影响的一些例子,从其对汉译佛典故事的引用,对汉译佛典语言的借用,对汉译佛典情节的化用几个方面加以证实,目的在于说明佛典影响小说的确乎存在。该文所得出的结论是:小说多有借用改造佛典故事的情况,但在改造的过程中有使其本土化的倾向。在佛教典籍流传过程中,本土的佛教著述也颇为丰赡,它们与西土的佛典一起共同作用于文化。此外,佛教经典对于道教典籍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 标签: 汉译佛典 六朝小说 佛教
  • 简介:魏晋,在文人的参与创作下,志怪小说渐浙完成了对鬼魂的文学塑造。使其完成由阴森恐怖的民间信仰之鬼魅到文学创作之人情化、人格化形象的转变,鬼形象成为文学书写的意象,实现了鬼故事到志怪小说的重要蜕变,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魏晋六朝 鬼话 文学
  • 简介:龟山、龟母新说是上清派对昆仑、王母神话的创造性转化。虽则以“龟”为山名早已见诸载籍,惟上清经派对所创造的龟山有明确诠释,龟山与上清宝书出世密切联系,上清经派造构龟山时有意将龟山作为藏经和传经的神圣空间,且上清经派所创龟山本具宇宙本源意义。上清经派亦将西王母与龟山相结合,通过正式锡号受封程序,形成上清经派特有的龟母说。西龟王母具有司命神格,总领仙籍,定简仪轨采用上清“存思”法门。要之,西王母与龟山结合的神学基础为道教元气论,道教创发无不源自“道”之崇拜与信仰。

  • 标签: 上清派 昆仑 西王母 龟山 龟母
  • 简介:'古诗与汉魏文化研究'为《琼州学院学报》自2013年第3期开始在人文社科版面创办的常设专题学术特色栏目,聘请该领域的知名学者做主持人,截至本期已发表国内外学者的论文31篇、主持人语14篇。所发学术论文,用木斋先生的话说,'基本都堪称国内外一流的论文,至少都是很有创意的一批论文';主持人语

  • 标签: 六朝文化 古诗汉魏 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