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我最初读《论语》时,对圣人的话佩服得是五体投地.根本就没想到要怀疑它,也根本没想到有资格怀疑它。儒教可以说,就是这么麻醉人的。张口闭口孔子日没什么不合情理的。圣人的话好像就是真理。后来读鲁迅,使我大吃一惊,原来鲁迅不像我,鲁迅不但对圣人的话不以为然,还给以尖锐的批评。后再读《庄子》,对儒家的学说可以说逐渐冷静了。

  • 标签: 《论语》 儒家思想 副作用 等级观念 民主意识
  • 简介:本文认为宗教的本质特征是对神祗的信仰和以某种方式去事奉神祗,并希望从神祗那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帮助.儒教把天(上帝)作为至上神,并以自己特定的方式去事奉天,所以儒教是宗教.

  • 标签: 宗教 儒教 事天
  • 简介:韦伯的儒教伦理现是韦伯世界宗教经济伦理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是儒教伦理在中国无法开出资本主义,目的是为论证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产生之精神观点成立.本文从韦伯的著作《儒教与道教》入手,从儒教心态的角度梳理儒教伦理对资本主义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韦伯儒教伦理观的局限性,反思在当代社会环境下韦伯思想的启示意义.

  • 标签: 马克斯·韦伯 儒教伦理 资本主义精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林语堂的小说既体现人文主义又反映了儒教思想,但其人文主义思想比中国式人文主义思想却有比较大的进步,前者很大一部分提倡“享受”,而后者则是连同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也包括,享乐主义占小部分,更提倡对人生的追求。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人”的思想,不过是天命以及源于天命而有的道德心性与生生不息的天道。儒家的这种思想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进步的异类思想,但是它却逃不出“天命”的范畴。林语堂把儒家思想的精神本质概括为入情入理的“人文主义”,即中国式的“人文主义”。

  • 标签: 林语堂 人文主义 儒教
  • 简介:林砺儒是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学者们对他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其生平、师范教育思想、“全人格”教育思想、国民教育思想、教育哲学思想、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深化林砺儒教育思想的研究,为当今教育提供指导和借鉴,还应该加强整体性研究、连续性研究和对比性研究,对“空白块”进行填补,为林砺儒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更好的学术环境。

  • 标签: 林砺儒 教育家 教育思想 师范教育 “全人格”教育
  • 简介:<正>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政治层面上,一般地说宗教的地位和作用不象世界上某些国家那么重要,但在文化生活和民间社会却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国过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儒家思想,而孔子是“不语怪力乱神”的。

  • 标签: 宗教 中国古代小说 佛教 孔子 观世音 《西游记》
  • 简介:马克思·韦伯借助儒教与道教、佛教的中国研究,分析了中国古时“士阶层”的形成与特点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且与西方的新教做了比较,提出了著名的代表神授权威统治的“卡里斯马”概念.他认为理性产业资本主义始终未在中国出现,术及哲学长期缺失,孝一直担当着维系社会正常秩序的制约伦理,而其目的是维护官僚体制的权威性.

  • 标签: 马克思·韦伯 卡里斯马 社会分层
  • 简介:儒教”(Confucianism)一词在西方的发明,不仅受到17、18世纪耶稣会士所造词类的影响,而且也受到发明者自身宗教经历的影响。19世纪的传教士身处中国更广阔的宗教、社会语境中,能看到一个更完整的宗教活动的多棱面,故多将儒教视为一种宗教文化,并将之建构为一个宗教范畴。20世纪,中国原有的宗教语境被破坏殆尽,在中国国内,科举的废除使祭孔的意义流失大半,到“五四”时期,儒教被视作导致中国积贫积弱的罪魁祸首;在欧洲,中国研究的新主流方法是经籍研究影响下的文献学研究方法,将儒教作为宗教文化的看法在这一环境中难以生存。这些因素导致了建构儒教的方式在整个20世纪的根本变化,即将儒教视作一种哲学而建构。但是,这些新的叙事却远离了历史的实际,与中国思想的发展史相去甚远,与历史上儒家宗教文化存在的实际情形也大相径庭。

  • 标签: 儒教 宗教 哲学 田野调查 宗教语境
  • 简介:马克斯·韦伯在其宗教社会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一书中,把中国的儒教、道教与西方的清教进行对比,得出西方发展出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原因。这些结论是韦伯以西方为中心的立场去考察三种宗教的意识形态作用以及其对社会之影响的基础上得出来的。抛开以西方为中心的立场,从单纯的宗教的意识形态作用出发,来考量宗教意识形态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这在当今社会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 标签: 马克斯·韦伯 儒教 道教 宗教 意识形态 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