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正>雕塑文化的传播,各民族雕塑的相互影响是一个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问题,这里仅想通过佛教雕塑的兴起和流播来说明雕塑文化在交流、传播中的一些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佛教雕塑的产生和流传,涉及到前现提到的世界三大雕塑传统,构成了复杂的世界文化交流的现象,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

  • 标签: 佛教造像 世界文化交流 道教造像 哈拉帕文化 佛教哲学 希腊艺术
  • 简介: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形象“神气”十足,具有距离感与神秘感,但发展到唐朝太平天下,佛教形象则过于恬静温柔,少了几分“仙”味,多了几分人性。因而佛教造像慢慢走向世俗化倾向。本项目研究从魏晋到唐造像人性化倾向做浅析、并介绍唐佛像对当时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意义。

  • 标签: 唐朝佛教造像世俗化
  • 简介:本文主要考察3-6世纪新疆地区石窟壁画中佛教造像背光情况。通过对以克孜尔石窟为主的造像背光形制与题材的分析,探析早期新疆地区石窟壁画中佛教造像背光的图像来源,以及与佛经的关系,得出早期新疆地区佛像背光形制简单,内容单调,缺少变化。佛像背光中的化佛,应来源于古印度贵霜时期犍陀罗地区的佛放光明幻现化佛的浮雕图像。此外,佛像背光中的题材与当时汉译经典可相互印证。

  • 标签: 新疆地区 克孜尔 背光 化佛
  • 简介:摘 要: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佛教石窟的建造同样有着久远的历史。宗教与艺术紧密相连,宗教为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艺术代替着宗教以另一种形式流传至今,二者相辅相成。石窟作为佛教的载体,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它的兴建更是显示出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云冈石窟今天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因为人们可以从这批造型艺术中,见出当时社会各阶级的风俗习惯,为研究北魏时期的社会形态提供了文献上所没有的可视证实。同时云冈石窟承载着北方游牧民族的民间艺术样式,风格和文化内涵也十分突出。今天,云冈石窟不仅为我们研究传统的石刻艺术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可能,而且对当代艺术创作形式与思维的启迪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以云冈石窟为主要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佛教造像艺术风格的演变历程。

  • 标签: 石窟 佛造像 风格
  • 简介:藏传佛教认为千手千眼观音是观音法身、报身、化身为一体的身相,极为殊胜而受到信众崇信。千手千眼观音也是佛教造像艺术家的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藏传佛教寺庙存留下了大量的千手千眼观音造像遗存,这些造像各种形质不同和形态各异,加之千手千眼观音造像多面多手,是佛教造像中属比较复杂的菩萨造像。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其造像样式的了解不多,对图像的识别和图像所蕴含的宗教意义了解不够深入。本文试图运用图像学研究方法解读藏传佛教千手千千眼观音造像的样式和象征意义。

  • 标签: 千手千眼 造像 图像学
  • 简介:孔雀王朝阿育王执政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国教和文化代表,同时也开创了佛教造像艺术的领域,尤其是石雕石刻和佛塔建筑艺术先河。这种佛教艺术形式对藏区石刻艺术和绘画艺术产生深远影响。故此本文着重分析阐述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的鹿野苑石柱雕刻、帕鲁德佛塔和桑奇大佛塔及其附属建筑上的雕刻图像和艺术特点。

  • 标签: 古印度 石雕 石刻 特点 研究
  • 简介:造像题记大都是祈福求报之语。浅近的口语词语和变化的佛教用语交互成文。浅近的口语词语往往查无所据,变化的佛教词语需要寻源考变,疑难碑体字需要释证。对这些字词进行考证,有益于解读和利用此类文献,补正相关文献中的讹误或脱漏之处。

  • 标签: 龙门造像题记 碑别字 词语 训诂
  • 简介:道教神仙造像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这种传统的道教造像艺术表现形式的精彩呈现,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其程式化的表现形式和语言风格一直是后人进行创作的范本。道教人物造像众多,其中青龙、白虎塑像是武当山诸多塑像中极具代表性泥塑作品之一。以武当山南岩宫龙虎殿青龙、白虎道教造像切入,从服饰特征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深入解读,可以领悟武当山青龙、白虎造像的艺术价值及时代精神。

  • 标签: 武当道教造像 服饰 研究
  • 简介:摘要结合地方教科书--陶瓷艺术章节,就景德镇陶瓷历史,浅谈了传统陶瓷观音造像与景德镇制瓷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同时论述了景德镇制作瓷塑观音像始于唐朝,并于北宋时期烧造陶瓷观音,南宋时期得以发展,在元代达到顶峰,而明代开始走下巅峰,但其烧造一直延续至清代的历史过程。随着制瓷工艺的不断进步,景德镇陶瓷观音经历了素胎彩绘、素胎彩绘加部分施釉、满釉装饰、满釉加彩绘的发展过程。景德镇陶瓷观音造像遵循的是汉传佛教造像法则,但也因为观音信仰的世俗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正统佛教造像的宗旨。

  • 标签:
  • 简介:摘要:紫竹观音位于四川省安岳县,是安岳石刻摩崖造像的代表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安岳石刻紫竹观音的艺术特点,从造像、装饰、色彩、雕刻工艺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并结合佛教中国化、本土化和观音女性化、民俗化等背景特点进行分析。

  • 标签: 安岳石刻 紫竹观音 佛教造像 艺术特征
  • 简介:佛教音乐是“法之舟楫”。佛教音乐是一个法门,是修行的法门,是普度众生的法门。佛教能使人走入善境,至美至善。

  • 标签: 佛教 音乐
  • 简介:摘要:佛教自印度诞生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尤其在传入中国后,更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展示了它无限的生命力。它是我国现有的五大宗教中影响最为深厚、传播较为广泛的一个宗教。由于文化传播的结果,佛教虽然诞生自印度,但其在中国完成了华丽的蜕变,佛教的成熟和发展都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同时又在反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注入了自己的色彩。当今中国佛教主要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本文将在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概述基础上,着重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为了解中国佛教贡献绵薄之力。

  • 标签: 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 佛教发展
  • 简介: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不同历史特征和文化风格的造像体系。上古造像集巫、礼、俗于一体,表达对自然和鬼神的崇拜敬畏;周公制礼后,社会秩序渐趋稳定,造像中礼制因素凸显;春秋战国承西周之制,造像更为自然生动;秦汉时期,大一统帝制初建,儒家一尊地位确立,人民生活安康,与之对应,造像则表现为恢弘雄壮,儒家礼制,飞升求仙等;魏晋南北朝,由印度传来的佛教造像渐兴,佛教造像通过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而实现中国化,其规整的造像体系,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宗教特点得以不断完善发展。至此,中国造像所有类型、典型特征和影响因素皆已齐备,体系架构基本完成。本文冀图通过研究先秦至魏晋南北朝中国造像及其文化发展,探索内在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规律,以发现社会思想的变迁与造像发展的交互影响关系。

  • 标签: 造像 文化 礼制 宗教
  • 简介:佛教的创立意味着印度自公元前7世纪以来纷乱的思想混乱状态的结束.佛陀否定了婆罗门教的祭祀万能等巫术观念,并批判了体现在形形色色的"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从而确立了道德因果律与自由意志在佛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为当时的印度社会提供了一种新的信仰-价值系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佛教的兴起看作是伦理革命.本文论述了古婆罗门教与道德律的缺失和沙门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并对佛教教义作了伦理学分析.

  • 标签: 原始佛教 道德因果律 佛教伦理 古婆罗门教 沙门思潮 虚无主义
  • 简介:1996年,青州龙兴寺遗址出土了一批毁坏的佛教造像.这批造像断茬面新旧不一,证明经历过多次破坏.关于这批造像毁坏的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北周武帝、宋徽宗、隋末义军、宋金战争、地震所致.经过多方面分析就会发现,北周武帝与唐武宗的废佛运动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 标签: 青州 龙兴寺 造像 毁坏 原因
  • 简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产生于公元前6至4世纪印度次大陆的列国时代。据佛教文献记载,在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次大陆北部有16个大国,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居萨罗、居楼等。这一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经济也开始兴旺起来,并在恒河流域出现了第二次城市化的高潮,当时已有金、银和铜的各种货币。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列国时代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分化加剧,原来被划作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等的旧等级关系开始受到破坏。这时,以国王为首的刹帝利贵族不仅大大

  • 标签: 东方佛教 印度次大陆 公元前 南传佛教 第二次城市化 世纪初
  • 简介:恩格斯说:‘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早期佛教和当时各种新思潮一样。是在列国时代的‘伟大转折’里所创立起来的新宗教。释伽牟尼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所提倡的哲理以及由他开始的宗教运动对东方文明具有深远影响,作为历史人物他可以与之同时代的孔子相比。释伽牟尼原名悉达多·乔达摩,相传生于公元前566年或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485年。生于释伽国。释伽牟尼意为释伽族的隐修者。牟尼的原意是‘寂默’或佛陀(简称为佛,意即觉者)。释伽牟尼所传宗教最根本的教义是‘四谛’,意为四项‘真理’。即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滞。

  • 标签: 悉达多 早期佛教 寂默 灭谛 达摩 东方文明
  • 简介: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后被门人尊称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今天尼泊尔南部的迦毗罗卫国,是释迦部落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约生于公元前566年,和我国大思想家孔子是同时代人。少年天资聪颖、喜爱读书,16岁和枸利城公主结婚,

  • 标签: 释迦牟尼 佛教 宗教 舍利 初中 历史
  • 简介:摘要:作为诞生于印度大地的宗教和哲学理论体系,佛教的传播早已超出了国界的范畴,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而中亚地区作为古印度和古中国陆路交通的必经之路,为两国的文化互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本文着重研究佛教在中亚地区的传播历史以及该地区在将佛教传入中国过程中起到的推动性作用。

  • 标签:
  • 简介:虽然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复杂而深远的影响正成为当下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佛教与中古小说关系的探索却不多。这主要是由于二者关系极其复杂、资料的钩沉梳理难度较大及中古小说的不够成熟而造成的。但这个时期的小说“与佛教的关系最为密切”,其研究更能逼近文学生长的“原生态情状”。因此,这项课题研究意义大,学术价值高。最近,学林出版社出版了《佛教与中古小说》一书(2007年12月),是陈洪教授对这一课题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值得重视。该书的学术价值及特色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 标签: 中古小说 佛教 中国古代文学 学林出版社 课题研究 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