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的新闻改革爆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事实:报纸副刊散文以其前所未有的鲜活与敏感,吸引了广大读者的目光,并与当前中国散文走俏的大背景成呼应之势,成为散文世界里一块美丽的绿洲。笔者从事副刊散文编辑工作,现就90以来副刊散文的新面孔、新气象作一试描和分析。(一)关于副刊大战与散文走俏的背景时间进入2090,报纸的改革首先从周末版开始,然后又有人注意到周日版。“周末”和“星期刊”开始仅仅几家办,但很快就蔓延开去。到1993,全国几乎所有的省报、省会市报和沿海大的城市报纸多由原来的对开四版扩为对开八版,有的甚至扩

  • 标签: 报纸副刊 汪曾祺 周末版 个人笔调 编辑工作 创作思想
  • 简介:<正>风流女间谍玛塔·哈莉玛格雷萨·杰拉是20最有名的间谍之一,这位来自修道院的姑娘在经历了和东印度公司一位官员的灾难性婚姻后,来到巴黎改头换面,以跳舞为生。她的新名字叫玛塔·哈莉,在爪哇语中的意思是"黎明的眼睛"。她穿着舞蹈家的华丽服饰,自称东方皇室成

  • 标签: 玛塔 爪哇语 东印度公司 情报传递 杰拉 军事情报
  • 简介:本文以文献分析和口述史访谈为研究方法,以文化研究理论为分析工具,旨在探讨20G80的中国媒体如何将电视呈现为富裕的现代生活和较高社会地位的象征,以及在谁拥有电视这一问题上媒体所赋予电视的理想化涵义。具体而言,本文分析其他媒介形态,主要是印刷媒介,如何让电视传播一种与人们的经济和政治现实相去较远的“新”文化价值——迈入现代化和变得富裕。实际上,电视所象征的内容源自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在2080早期,电视在本质上类似于其它现代技术产品,因为它对中国人的现代化未来作出了同其它现代技术产品一样的承诺。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紧密结合激发了中国人拥有电视,然后通过他们观看的节目为其提供现代化的信息。尽管拥有电视不能证明人们生活富裕或现代化,但是它为人们学习或模仿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创造了一条路径。这种学习或模仿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发生,并同政府的意识形态宣传一道,在多个维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电视的普及首先由政府政策发起,电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复杂而有趣的现象。这种现象展示了技术和意识形态的大环境如何使电视观看活动成为可能,电视如何与人的能动性相互作用,以及普通民众的生活如何成为由西方技术和文化塑造的现代化的合法部分。

  • 标签: 中国电视 媒介形象 20世纪80年代 现代生活 社会地位
  • 简介:现在我们正处在20的最后一。回顾近百的世界新闻传播,“急速变化”或“激荡”等词汇可以恰当地表达这个世纪新闻传播的特征,这是基于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呈几何级数增长的事实。从出现传单式的印刷新闻纸,到形成定期出版、有固定报名、每页有数条新...

  • 标签: 新闻传播 六大变化 20世纪 传播学 新闻学 大众传播业
  • 简介:20二三十年代民营报业发行经营受到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行业环境并没有多大改善。但《申报》、《新闻报》等民营大报加大了自主发行力度,不断借鉴西方报纸发行理念的同时,结合本土报业实际,逐步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自主发行模式及其经营策略。

  • 标签: 民营报业 自主发行模式 经营策略
  • 简介:据中国证券报:广东《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杂志社有限公司41%股权近日在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挂牌交易,报价为114.8万元,转让方为广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 标签: 商业评论 转让方 21世纪 南方 报业 产权交易中心
  • 简介:200612月9日,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大学传媒研究院、影视学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和上海《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的“21新闻煤体·新闻教育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大学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讨论内容的侧重点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 标签: 新闻媒体 国际研讨会 教育发展 教育新思维 教学指导委员会 综述
  • 简介:在研究当今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问题时,首先必须思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最好的教育是什么?”作者在考察美英较发达的新闻教育后,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解决有限的人生精力与无限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最好的教育,是能用最小的教育成本最快培养人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尤其需要研究:一是学制问题;二是如何认识、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具体到新闻教育改革,应着重解决:重视对新闻专业职业精神的强调和培养,避免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简单地混同起来;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加强对新闻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 标签: 21世纪 新闻教育 现代追求
  • 简介:<正>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每年发布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多年来美国一直高居榜首;相比之下,欧洲各国,特别是英、法、德等老牌强国多年来一直跌至十强之后,显示出衰落的迹象。高等教育和人力资源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教育领域范畴,成为各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构成。正是在这种

  • 标签: 法国高等教育 欧洲高等教育 波伦尼 领域范畴 教育发展进程 国际管理学院
  • 简介:林语堂是中国2030著名的期刊编辑家。他在期刊的编辑思想方面,注重向西方现代杂志学习,特别重视刊物的个性与特色,提倡办期刊要"公开地盘",努力克服当时同人杂志盛行的时代局限,在经营中注重把"诚信"的儒家之道和现代市场经济理念相结合。这些期刊编辑思想在那个时代具有相当的进步性,对现代期刊的编辑活动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林语堂 编辑思想 办刊风格
  • 简介:21是怎样的世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社会学派都会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界定。在笔者看来,从哲学角度而言21仍然是一个发展与矛盾并存的世纪.各个国家乃至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对着种种发展中的困难、矛盾与冲突:从政治角度而言21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寻求有利于自身综合实力提高而不断调整内外战略与战术的世纪,寻找整体平衡与局部突破是一种趋势:从经济角度而言21仍然是以经济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世纪,知识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物质流、货币流、信息流、人才流仍然遵循“马太效应”的法则.但并不否认“和谐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平衡的作用;从科学技术层面而言21是生物化学的世纪,是数字化、网络化的世纪.是学科大交叉与大融合的世纪.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快速融合、又快速更替的带:从文化角度而言21是呼吁多元文化、宗教共存、倡导人类和民族文化生态和谐的世纪

  • 标签: 新闻人才培养 发展中国家 经济全球化 课题 社会阶层 科学技术
  • 简介:<正>动荡的七十《朝日新闻》一九七○一月一日在版面上安排了一个特辑,题为《日本的七十》。它从各界著名人士中间挑选了二百人(令在四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进行了民意测验,询问他们什么是七十的特点。在二百人当中有六十二人回答说“动

  • 标签: 七十年 日本人 八十年代 社论 新闻报道 日本政府
  • 简介:遇罗锦(1946一),北京市人。1961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毕业。1966文革开始,因日记和其兄遇罗克事受牵连,被拘留,后被判到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1969结束劳动教养后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迁至北大荒落户,并在那里与当地一知青结婚。1979遇罗克被平反昭雪,随后返回北京。作品主要有《一个冬天的童话》及姊妹篇《乾坤特重我头轻》

  • 标签: 离婚案 劳动教养 北京市 婚后 大讨论 人民法院
  • 简介:<正>21朝着我们走来。我们正站在世纪之交的转换点上,思考着昨天和今天,思考着未来。即将过去的20,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充满激荡和巨大变革。伴随鸦片战争的烟火西学东渐,十月革命的炮声又送来马克思主义,伟大的五四运动点燃了追求民主、科学的思想解放和新文化运动的篝火,中国新闻学和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在救亡图存的觉醒中诞生。历时八的全民抗战,以空前的规模,动员和组织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新文化的大普及,共产党领导的报刊遍及抗日前线和敌后,甩崭新的理论和实践,实现了新闻事业与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建国以后的年月,面对社会主义建设,阶级斗争持续不断,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党委机关报为中心、高度集中统一、以政治宣传为主要功能的办报体系,我国新闻事业既向前发展,又带有很大局限性,处于比较保守、封闭的状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拨乱反正,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标签: 新闻事业 面向21世纪 新闻传媒 新闻报道方式 信息观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简介:引言本文要讨论的中国纪实摄影,在1980中后期初显端倪,在1990中期左右形成规模并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当代摄影的一个主要方面。而纪实摄影,在本文中是指以持续的观察某个社会现象,通过系列作品的方式,来记录摄影者对于发生于中国当代社会的某个社会现象,发表摄影者个人对于此社会现象的评价与思考的摄影样式。

  • 标签: 90年代以来 纪实摄影 中国当代 社会现象 想象 记忆
  • 简介:7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北京参观"旗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主题展览。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开辟21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刘奇葆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真经"。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发展 主题展览 时政要闻 开放门户 网络直播 中国记协
  • 简介:<正>当代中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逐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格局,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同时发生作用,融资体系引入了竞争机制。专业银行商业化、企业化的经营方针的确立,一定会将金融广告宣传纳入银行的整体市场营销规划之中。金融广告在当代中国的大众传媒已初见端倪,历史会不会再现“惊人相似的一幕”:一度火爆、闹猛于30中国报刊的金融广告又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传媒上流行起来?笔者认为,探讨30的金融广告宣传状况,不失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 标签: 《生活》周刊 金融广告 中国报刊 市场细分 三十年代 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