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辛亥革命中太原起义的当天,时年28岁的阎锡山被推举为都督,这个在风云变幻的民国政坛中绝无仅有的不倒翁从此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山西的民国历史,很大程度上成为他个人的历史。

  • 标签: 民国时期 锡山 辛亥革命 山西 历史
  • 简介:民国范儿”这个词,由于画家陈丹青和一些迷恋民国的“公知”的提倡,这几年颇为流行,但究竟什么是“民国范儿”?我没有查到准确的定义,大致说来,无非是指民国精英的审美趣味、风尚以及做派吧,或者更简单点说,就是民国精英的精神气质。

  • 标签: 民国 审美趣味 精神气质
  • 简介:“现代女性”分析常常是一个社会面临现代化变迁中较为显著的讨论对象,各种眼光的凝视、欲望的焦点和社会化论述的建构都投射在现代女性身上。本文基于《妇人画报》的视觉史料考查,从上世纪三十年代沪上女性的现代生活观以及与社会互动关系入手,探讨女性刊物如何建构现代女性的视觉形象,并系统论述时代氛围对女性社会角色的想象及其在当时的都市情境中彰显的历史意义等。本文发现,现代女性的装扮,不乏有西方好莱坞明星的诠释,而其家庭生活,则是现代都市化的核心体现,此外,现代女性还将健美身体作为一种现代性生活的标准。

  • 标签: 民国 《妇人画报》 现代女性 视觉建构
  • 简介:民国时期,基督教广播作为广播事业的重要一支,受到来自各方的广泛关注。在适应和"引领"中国目标听众的过程中,这些基督教广播(电台)在传播内容、传播形式和受众定位等方面曾做出多种探索,并逐步形成了独有的中国宗教广播特色。

  • 标签: 基督教 广播 福音广播电台
  • 简介:发行改革是目前报纸改革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报纸发行体制开始摆脱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单一性与行政性,各家报纸在发行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市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实际上,这种包含市场特征的发行制度,民国时期已有所体现。民国时期,报纸发行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直接订户,即直接到报馆订购报纸的用户,本埠的订户由馆中派人专门送到,外埠的由邮局寄送;二是间接订阅的,即经过报贩或其他机构订阅报纸的,本埠一股靠报贩批购,外埠的则由分馆或代派处代发。

  • 标签: 报纸发行体制 民国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 计划经济模式 市场化特征 报纸改革
  • 简介:史量才,一个中国近代新闻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在经营报业的过程中,他关注国家命运,倡导办爱国报理念;成功经营了《申报》,在新闻界树立起一面爱国主义旗帜;他坚持独立的办报报格,秉承“服务社会,用之读者”的办报目的.以他的报业思想及其实践活动引导了社会进步舆论的潮流,对民国新闻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 标签: 史量才 民国新闻事业 贡献
  • 简介:跟今天比起来,民国时代的房价是高还是低?

  • 标签: 民国 房子 房价
  • 简介: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广告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又具有世界性特征和时代性特征;月份牌广告画在民国时期起到了倡导消费潮流的作用。

  • 标签: 月份牌 文化特征 民族性 世界性 时代性
  • 简介:近年来,大众传媒在全民国防教育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如何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的各种优势,进一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普及,努力营造支持国防建设的社会氛围,是当前全民国防教育知识普及改革创新中必须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 标签: 全民国防教育 媒体信息 国防建设 大众传媒 改革创新 新媒体环境
  • 简介:本文通过对1912-1927年《东方杂志》商业广告中女性形象的梳理、分析,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东方杂志》广告文本的观念预设功能,及其对女性新型身份的建构。

  • 标签: 《东方杂志》 商业广告 女性形象 形象建构
  • 简介:1933年中国报人群体确立每年9月1日为记者节。“九一”记者节,从民间报人自发庆祝到国民政府确认其为“国定记者节”,彰显了民国报人群体职业形象与地位的提升。借助“九一”记者节及其活动,依托“言论”与“仪式”,民国报人群体力图建构新的社会历史记忆,借以扭转自近代以来国人对新闻界的负面认识。本文认为,“九一”记者节是民国报人群体重塑职业形象和报界传统的自我尝试,同时亦昭示中国职业化报人群体的崛起。

  • 标签: “九一”记者节 报人群体 职业形象 新闻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