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媒介传播与社会伦理价值取向紧密关联。“分配性努力”致力于如何分配别人生产出来的财富而非努力于生产,其伦理实质属于过度经济理性,与市场经济公正、自由、平等的伦理要求相冲突。改革开放前具有组织传播特征的媒介传播与社会运动相伴随,经济理性被压抑;改革开放后的媒介传播向大众传播回归,促进经济理性快速释放,但随之陷入“GDP主义”,宣传职能服务于政绩,营销职能服务于利润,放弃了“生产性努力”的价值导向;在此逻辑中,主流媒介对“分配性努力”事件的监督与警示功能缺失,而人际传播与媒介传播中的精英伦理形象背离,使“分配性努力”行为在人际传播中产生示范效应,至于精英们的媒介化生存技巧,则产生媒介工具化的示范效应。

  • 标签: 媒介传播 分配性努力 经济理性压抑 GDP主义 精英伦理形象 背离
  • 简介:“媒介排斥”是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普遍可见的现象,它己全面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信息时代最大的社会区隔。本文从分析“媒介排斥”的概念入手,研究媒介排斥现象的“信息三模式”,分析了政府、媒介和受众之间的6种不同的动态博弈模式,旨在探索和谐状态下的信息三关系的建构方式。

  • 标签: 媒介排斥 信息三角模式 动态博弈 媒介歧视
  • 简介:诚勿扰》的迅速走红引起了其它电视节目的同质模仿,但事实上,却没有任何一个节目能够复制它的"收视奇迹"。本文对制造出这一现象的《诚勿扰》及其蕴含其中的娱乐元素、文化价值做如下探讨。

  • 标签: 非诚勿扰 娱乐元素 文化价值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独有的深远历史和个性魅力,体现出其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和接近性价值。与新媒体的结合,扩大和延伸了其传播空间,实现了人作为文化主体的能动性,再造了物质文化遗产的时空,与物质传播相契合,使其新鲜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传播价值得以凸显,重要性、接近性得到加强和深化。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媒体 传播价值
  • 简介:跨文化交流中最难消除的障碍之一,是人类无法共享一种通用的符号系统,而交流符号的“异质性”是跨文化沟通的天然屏障。所以,如何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认同,除了强化对各自语言的认知与理解之外,必须采用具有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进行“同质性”的符号传播,进而克服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理解偏差,以此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

  • 标签: 语言 符号 文化传播
  • 简介:制度化的政治参与现象与问题是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网络制度化政治参与更是成为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常态化现象。社交媒体的流行和普及对传统的政治传播权力结构和话语体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文章以微博为例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讨论社交媒体使用以及社交媒体用户呈现的网民心态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其网络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行为,并对网络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进行个体型和群体型的划分。研究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和信息偏好、社会情绪和社会价值均不同程度地与两类网络制度化政治参与存在显著回归关系,引导网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发展不能忽视社交媒体及其网民心态的影响和作用。

  • 标签: 社交媒体 网民心态 非制度化政治参与 微博政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