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鸿"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是个非常典型的意象,到宋代它已具有了很多意义。经过对部分宋词中"鸿"意象的分析,把这种意义归纳为做信使、寄离愁、慰孤寂三种。而苏轼却因其才情和特殊的人生际遇在诗词中把这一意象的境界推向了更高,赋予了其漂泊不定和心惊胆寒的内涵。在对宋朝软弱不安的心理机制分析下,进一步拓展了苏轼"鸿"意象更广阔的外延。

  • 标签: 鸿 意象 心理投射
  • 简介: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谪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的丰功伟业.黄州之贬是苏轼一生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他第一个文学创作高峰期.谪居黄州时期,他的词作不仅数量多,艺术水平高,而且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这些词作一方面反映了苏轼遭遇贬谪之后内心的苦闷,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在痛定思痛之后依然不改初衷,执著于现实,并实现了自我人格的超越.正是因为有了黄州这段经历,苏轼的思想境界、艺术境界才实现了一次飞跃.

  • 标签: 苏轼 黄州词 思想意蕴
  • 简介:一般认为,豪放词是由苏轼开创的。苏轼之所以能首开此风,是由文学自身的发展、社会文化和苏轼个人等综合原因造成的。所以,豪放词风的形成是一种必然的文学现象,而不是一种偶然。

  • 标签: 宋词 苏轼 豪放词
  • 简介:“镜子”说与“随物赋形”说共同揭示了文艺创作中的基本规律。创作既要符合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又要充分发挥主体的创造性精神。两者之间又有所差异。它们源干不同的文学本体论,对艺术主体在创作中的作用及其发挥作用之途径的认识差异较大,值得进一步比较和研究。

  • 标签: 达芬奇 “镜子”说 苏轼 “随物赋形”说
  • 简介:平淡恬静与雄浑壮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心态和创作风格.本文试从'动'和'静'这个角度来比较王维、苏轼山水诗的创作追求及其美学特征.

  • 标签: 山水诗 宁静 雄浑 壮美 王维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