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描述儿童CT扫描频度和受照剂量的发展趋势,主要介绍儿童CT扫描致癌风险评估在不同时期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结果,阐述了儿童CT扫描的致癌风险,为儿童受照剂量的优化提供依据。

  • 标签: CT扫描 儿童 癌症 流行病学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计划重返ICU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有关计划重返ICU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及资料提取,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同时评价不同模型的准确度。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计划重返ICU比例为2.54%~13.13%,各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60~0.858。15篇纳入文献中,只有5个预测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大多数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但整体适用性表现良好。结论多数计划重返ICU预测模型存在一定的方法学和统计分析的缺陷,医护人员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谨慎解释其预测效果,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模型的外部验证。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非计划重返ICU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我国吸烟女性的肺癌风险预测模型。方法于2006年5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基于开滦前瞻性动态队列研究,以随访到的原发性病理学确诊肺癌患者为病例组,以随访期间未发病者为对照组。最终共纳入24 701名研究对象,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6、24 615名。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建立肺癌风险预测模型,使用曲线下面积(AUC)与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与拟合度,同时利用十倍交叉验证方法进行预测模型的内部验证。结果共构建了两套风险预测模型:基本模型(纳入年龄与月收入情况2个预测指标)和代谢指标模型(纳入年龄、月收入情况、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个预测指标)。代谢指标模型的AUC(95%CI)[0.745(0.719~0.771)]大于基本模型的AUC(95%CI)[0.688(0.660~0.716)](P=0.004);基本模型(PHL=0.287)与代谢指标模型(PHL=0.134)的拟合度均良好;十倍交叉验证结果提示代谢指标模型预测效果稳定,平均AUC值为0.699,标准误为0.010。结论通过纳入代谢指标,可构建精准可靠的吸烟女性肺癌风险预测模型。

  • 标签: 肿瘤 预测 女性 非吸烟人群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概括分析了染料的化合物基本信息,并对致癌致敏类染料检测分析实践,进行了细致地研究。从而能够积攒更多的实践分析及研究经验,进一步提高纺织品内敏致癌的纺织品禁用染料的检测分析精准度,提升纺织品内敏致癌的纺织品禁用染料的检测技术专业水平。

  • 标签: 纺织品 致敏致癌 染料 禁用 检测分析
  • 简介:摘要肺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升高。中枢神经系统转移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方法可一定程度延长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生存期、改善其生活质量,针对未确诊脑转移的患者,预防性脑照射可一定程度降低脑转移的发生率,但同时也增加了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因此,有效识别高转移风险患者,有针对性进行早期干预及治疗,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主要对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模型作一综述。

  • 标签: 脑转移,肺肿瘤 危险因素 预测模型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约30%的脑卒中与房颤有关。房颤患者面临的脑卒中风险与其合并症等多种因素有关。房颤脑卒中风险评估是制定脑卒中预防策略的必要前提。大多数房颤患者面临较高脑卒中风险,房颤相关脑卒中导致的致残率、致死率很高,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的效果得到证实。CHA2DS2-VASc评分[心力衰竭、高血压、≥75岁(2分)、糖尿病、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2分)、血管疾病、年龄65~74岁、女性]在包括亚洲人群在内的许多人群中证实,能够预测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用于指导抗凝决策。仍有诸多研究旨在提高房颤脑卒中风险预测能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脑卒中 风险评估 进展
  • 作者: 王延风 马飞 刘斌亮 杨科 李峻岭 于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 100021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科 100021 ,北京市朝阳区桓兴肿瘤医院内科 1001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OMPASS-CAT风险评估模型以及新建立的预测概率模型对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7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373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VTE分为VTE组(63例)和VTE组(310例)。依据COMPASS-CAT评估模型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分和危险度分级。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VTE发生的危险因素。基于COMPASS-CAT模型纳入D-二聚体≥1.03 mg/L、血红蛋白<10 g/dl变量,构建新的COMPASS-CAT预测概率模型,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应用MedCalc软件比较ROC曲线差异,分析不同风险评估模型对预测NSCLC患者VTE风险的应用价值。结果全组患者VTE的发生率为16.9%(63/373)。VTE组患者的COMPASS-CAT评分为(6.37±3.40)分,高于VTE组[(2.74 ±2.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TE组COMPAS-CAT评分≥7分、卡氏体力状态评分≤80分、心血管疾病合并症≥2种、中心静脉置管、高脂血症、血红蛋白<10 g/dl、D-二聚体≥1.03 mg/L、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的比例均高于VT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1.03 mg/L、COMPAS-CAT评分≥7和血红蛋白<10 g/dl均为影响VT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COMPASS-CAT模型和新构建的COMPASS-CAT预测概率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5和0.804,与COMPASS-CAT模型比较,COMPASS-CAT预测概率模型的AUC增加0.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对于住院治疗的NSCLC患者,COMPASS-CAT风险评估模型对VTE发生风险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COMPASS-CAT模型纳入D-二聚体、血红蛋白变量构建新的预测概率模型可提高NSCLC患者VTE危险因素预测的准确性。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静脉血栓栓塞症 COMPASS-CAT 风险评估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心脏手术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估其预测效能。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肝胆胰腺外科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择期行心脏手术的患者685例,性别不限,年龄65~90岁,ASA分级Ⅰ~Ⅳ级,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按照7∶3比例将患者分配至训练集和验证集。收集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并于术后1~7 d(或出院前)随访,记录POD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训练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构建POD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列线图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利用验证集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评估POD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最终共纳入653例患者,有139例发生POD,发生率为2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ASA分级高、术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低、合并糖尿病、受教育年限低、术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高、麻醉时间长及术后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高是非心脏手术老年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POD风险预测模型,训练集AUC为0.981,约登指数为0.881,灵敏度为95.95%,特异度为92.92%;验证集AUC为0.939,约登指数为0.795,灵敏度为94.44%,特异度为85.09%。结论基于年龄、ASA分级、糖尿病病史、受教育年限、术前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术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分、麻醉时间及术后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建立的心脏手术老年患者POD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 标签: 老年人 谵妄 手术后并发症 预测
  • 简介: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麻醉手术技术的提高,接受心脏手术的老年患者越来越多。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依然是增加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退行性改变和并存疾病的增多,加之麻醉和手术的打击,其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明显高于青、中年患者。综合患者基础状况、并存病、手术麻醉方式等多源因素,构建准确易行的评估工具或预测模型,评估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是国内外研究关注的热点方向。文章对国内外已有的老年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心血管风险评估工具的优势、不足及其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非心脏手术 心血管风险 老年人 围手术期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尔斯滕大鼠肉瘤病毒致癌基因同源物(KRAS)突变亚型对小细胞肺癌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L1)和2(PD-L2)的表达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甘肃省肿瘤医院收治的KRAS阳性小细胞肺癌患者95例,通过测序检测KRAS基因组序列,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免疫印迹检测PD-L1和PD-L2的表达。使用成簇的规则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基因编辑(CRISPR/CAS9)技术构建KRAS缺失型A549细胞,在敲除株中过表达KRAS野生型和突变型,检测其对PD-L1和PD-L2的表达影响。将KRAS野生型和突变型过表达的KRAS敲除人肺泡上皮细胞549(A549)细胞株与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群集行列式蛋白3阳性(CD3+)细胞的凋亡水平。使用t检验比较连续变量。使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KRAS突变型患者PD-L1和PD-L2。Chi-square检验分析小细胞肺癌患者KRAS突变型和KRAS野生型的临床特征。结果纳入KRAS阳性小细胞肺癌患者95例,KRAS野生型31例、KRAS突变型64例;其中KRAS第12位甘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G12D)13例、突变为缬氨酸(G12V)12例、突变为半胱氨酸(G12C)25例、突变为丙氨酸(G12A)14例。KRAS突变型患者PD-L1和PD-L2的mRNA表达水平(1.062比1.834,U=38;1.062比1.668,U=70;1.062比1.544,U=111;1.062比1.479,U=89,P<0.05;1.067比1.798,U=68;1.067比1.595,U=86;1.067比1.527,U=171;1.067比1.680,U=34,P<0.05)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KRAS野生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KRAS敲除A549细胞株中,相较于KRAS野生型,KRAS突变型更能够促进PD-1配体PD-L1和PD-L2的表达同时,将KRAS-G12D,KRAS-G12V,KRAS-G12C,KRAS-G12A质粒混合在一起作为RAS野生型(KRAS-MT)与KRAS突变型(KRAS-WT)分别转染KRAS敲除A549细胞株,KRAS-MT依旧可以促进PD-1配体PD-L1和PD-L2的表达。在KRAS敲除A549细胞株中过表达KRAS-MT与KRAS-WT后,KRAS突变亚型不能激活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但是可以激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通路。AKT抑制剂处理后,KRAS-MT与KRAS-WT转染KRAS敲除A549细胞株的PD-L1和PD-L2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转染了KRAS-MT或KRAS-WT的KRAS KO A549细胞株与DC-CIK以1∶1的比例共培养,随后检测DC-CIK细胞的凋亡水平,发现KRAS-MT能够显著增加DC-CIK细胞中CD3+细胞亚群的凋亡(F=1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KRAS突变亚型能够显著增强小细胞肺癌细胞PD-1配体PD-L1和PD-L2的表达,并且能够促进免疫细胞DC-CIK细胞中CD3+细胞亚群的凋亡。

  • 标签: 肺癌 突变 非小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2
  • 简介:摘要围手术期计划性低体温(IPH)是患者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诱发心血管不良事件、寒战、凝血功能障碍、手术切口感染等并发症,进而延缓患者术后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因此,早期评估并识别IPH的风险因素对于降低IPH发生率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将对IPH风险评估的高危人群、评估工具、评估效果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围手术期 低体温 风险评估 综述
  • 简介:摘要环境污染物可能诱发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本文综述了以双酚A为代表的塑料制品增塑剂、以三氯生为代表的个人护理清洁产品类和以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为代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环境污染物诱发肝细胞癌、结肠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可能机制与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环境污染物的致癌风险,今后开展环境污染物相关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污染物基准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环境污染物 致癌性 肝肿瘤 结肠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噬相关长链编码RNA(LncRNA)在肺腺癌(LUAD)中的预后作用,并构建LUAD自噬相关LncRNA预后风险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获取LUAD转录组数据和临床资料,从HADb网站下载自噬基因列表,采取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筛选与自噬基因相关的LncRNA,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法筛选具有预后意义的LncRNA,而后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具有预后价值的自噬相关LncRNA,并构建预后风险模型。使用多因素Cox回归系数计算LUAD患者的风险评分,分为低风险组、高风险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存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结果共筛选LUAD自噬相关LncRNA 257个(相关系数|R|>0.5,P<0.001),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14个自噬相关LncRNA对LUAD患者具有预后价值(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7个具有预后价值的自噬相关LncRNA,其中,UGDH-AS1、AC090559.1、HCG18、AC026355.1和LINC00996与LUAD患者的总生存期呈负相关,而ABALON和AC099850.3与LUAD患者总生存期呈正相关;另构建LUAD预后风险模型,低风险组与高风险组间患者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7(P<0.05),预后模型的风险评分是LUAD的独立预测因子,风险评分与肿瘤分期、T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基于7个自噬相关LncRNA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可能有效预测LUAD患者预后,有助于LUAD患者的精准化治疗。

  • 标签: 肺肿瘤 腺癌 自噬 预后 风险模型
  • 简介:摘要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代谢障碍驱动的以肝脂肪变性为特征的慢性流行性疾病,其患病率逐年增加,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他汀类药物可调节血脂,降低体内炎症,抑制肝纤维化,被认为可改善NAFLD及相关代谢紊乱。但目前其机制尚未阐明,治疗获益仍存在争议。本文将对他汀治疗NAFLD可能的获益及风险进行阐述。

  • 标签: 他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Blatchford入院危险性积分(Glascow-Blatchford Scoring System,GBS)、修正版GBS(Modified Glascow-Blatchford Scoring System,mGBS)评分系统对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干预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于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254例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计算所有患者的GBS和修正版GBS得分,比较两种评分系统预测患者住院期间再出血率、输血、内镜干预、患者死亡及转ICU率的价值。结果GBS评分系统在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再出血、死亡和转ICU评估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1、0.714、0.865、0.829,mGBS评分系统在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再出血、死亡和转ICU评估的AUC分别为0.753、0.718、0.871、0.792,两种评分系统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GBS评分系统对内镜下干预预测的AUC为0.540,mGBS评分系统统对内镜下干预预测的AUC为0.542,具有较低的预测价值。GBS评分系统输血、再出血、死亡和转ICU的截断点分别为8、11、12、11,mGBS评分系统输血、再出血、死亡和转ICU的截断点分别为7、8、10、11,最佳截断点均随着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大,两种评分系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评分系统均能较好地预测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疾病干预需求及预后,推荐临床使用更为简便的修正版GBS评分系统。

  • 标签: 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 评分系统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组蛋白赖氨酸三甲基转移酶(SET domain containing 2,SETD2)基因位于人类第三号染色体短臂的2区1带(3p21.31)位点,长度约为147kb,编码人源含SET结构域蛋白SETD2,能特异性催化组蛋白H3第36位赖氨酸的三甲基化(Trimethylation of lysine 36 of Histone H3,H3K36me3)。SETD2参与DNA转录延伸、损伤修复、可变剪切、基因表达修饰、免疫应答、胚胎发育和血管生成等生物学过程。SETD2在肾细胞癌、胃癌、间皮瘤等多种肿瘤中都发生了突变或失活,主要通过抑制转录延伸、损伤修复、细胞周期进展、凋亡和细胞代谢等过程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SETD2的表达水平与癌症的临床病理参数和患者生存结局也密切相关。在肿瘤治疗上,SETD2的突变或失活可增强G2M细胞周期阻断剂、PI3K(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蛋白激酶B)抑制剂和铂类的抑癌效果,西奈芬近衍生物可直接靶向抑制SETD2蛋白,因此SETD2被认为是潜在的表观遗传治疗靶点,在相关癌症的诊疗研究中有较大的研究前景。

  • 标签: 组蛋白赖氨酸三甲基转移酶 恶性肿瘤 致癌机制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CAS评分模型对中国急诊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年内血栓栓塞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是对一项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数据的事后分析。利用中国急诊心房颤动注册研究在2008年至2011年在全国20家医院纳入的2 023例患者的数据,对其中符合条件的1 327例患者分别根据CAS评分模型和CHA2DS2-VASc评分模型进行风险度分层和分组,分析两种不同模型的风险分层与患者1年内血栓栓塞(体循环栓塞和/或脑卒中)事件的相关性,比较两种模型风险分层的一致性和对终点事件的预测效力。结果患者年龄(71.0±12.7)岁,体重指数为(23.8±3.6)kg/m2,其中女678例(51.1%,678/1327),CHA2DS2-VASc评分(3.7±2.1)分;CAS评分(1.4±1.1)分。CAS评分模型不同风险度分层间的血栓栓塞(χ2=9.119,P=0.010)和脑卒中(χ2=8.632,P=0.013)发生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循环栓塞(χ2=1.221,P=0.543)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HA2DS2-VASc评分模型不同风险度分层间的血栓栓塞(χ2=7.032,P=0.030)和脑卒中(χ2=8.632,P=0.013)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体循环栓塞(χ2=2.202,P=0.332)发生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S评分≥1分患者的脑卒中、血栓栓塞风险显著增高,与CHA2DS2-VASc评分高危组相似。两种评分模型对脑卒中和血栓栓塞风险的分层一致性较差。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CAS评分与CHA2DS2-VASc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测脑卒中的差异为0.046,预测血栓栓塞的差异为0.043,P=0.030),CAS评分在预测脑卒中和血栓栓塞能力方面较CHA2DS2-VASc评分稍弱。结论CAS评分模型较CHA2DS2-VASc评分相比在预测中国急诊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年内脑卒中和血栓栓塞风险方面效力稍差,但前者更加简便且易于实施。CAS评分模型在筛选脑卒中/血栓栓塞低危患者方面可能具有优势。

  • 标签: 心房颤动 血栓栓塞 脑卒中 风险预测 CAS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外科术后患者计划性拔管(UEX)风险预测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且术后留置导管的3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UEX,将其分为UEX组(n=25)和UEX组(n=289),统计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住ICU、气管插管、身体约束、管道数量、镇痛、镇静、服用安眠药和术后发热情况,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UEX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检验模型的预测效果。按照同样标准,选取2020年5—12月行外科手术治疗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外科术后患者UEX风险预测模型最终纳入身体约束、气管插管、年龄3个危险因素,分别赋值0~2、0~4、0~5分,3项指标评分相加为总分,总分为0~11分。AUC为0.887(95%CI:0.807~0.967),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591,灵敏度为0.640,特异度为0.951,预测临界值为5.5分。模型验证结果显示,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92.6%,正确率为90.3%。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外科术后患者UEX风险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可帮助临床医护人员快速识别外科术后发生UEX高风险患者,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外科手术 手术后 非计划性拔管 风险管理 预测模型 导管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凋亡相关长编码RNA(lncRNA)对肺腺癌(LUAD)预后的预测能力,并探讨其分子机制。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高通量基因表达数据库(GEO)分别下载535例和125例LUAD患者转录组和临床信息,筛选出与161个凋亡基因高度相关的lncRNA。通过Cox回归和lasso分析获取预后相关lncRNA并构建预测模型,并验证模型的稳定性。通过肿瘤突变负荷(TMB)、药物敏感性、免疫细胞相关性和基因集变异分析探讨该模型可能的生物学途径及潜在的分子机制。结果研究构建一个由19个凋亡相关的lncRNA组成的LUAD预后预测模型。通过模型风险评分可将LUAD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高评分与患者总生存率呈负相关(P<0.05)。训练集和测试集中1、3、5年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均>0.7。该评分与患者的临床指标如总分期[Ⅰ/Ⅱ/Ⅲ+Ⅳ分别为-0.069(-0.256,0.169)比0.063(-0.156,0.309)比0.099(-0.099,0.463),H=16.9,P<0.01]、T分期[T1/T2/T3+T4分别为-0.083(-0.389,0.130)比0.037(-0.165,0.282)比0.180(-0.066,0.392),H=20.8,P<0.01]和N分期[N0/N1/N2+N3分别为-0.055(-0.252,0.201)比0.043(-0.143,0.357)比0.119(-0.064,0.457),H=13.1,P<0.01]成正相关,可作为LUAD的独立预后因素(风险比=3.402,95%可信区间:2.338~4.952,P<0.01)。高评分组患者对Gefitinib的药物敏感性高于低评分组[2.168(2.101,2.239)比2.204(2.153,2.251),Z=11.60,P<0.01],同时对Dasatinib[0.989(0.353,2.056)比1.463(0.809,2.402),Z=11.60,P<0.01]以及Imatinib[4.925(4.873,4.971)比4.937(4.892,4.972),Z=10.60,P<0.05]的药物敏感性也高于低评分组。评分影响肿瘤免疫细胞含量。高风险组TMB高于低风险组[6.105(2.395,12.421)比4.342(1.579,10.237),Z=8.41,P<0.05],且主要富集glycolysis,myc targets v1和mtorc1 signaling等信号通路。结论建立基于凋亡相关lncRNA的LUAD预后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性能。

  • 标签: 肺腺癌 长非编码RNA 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