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DETC)对小鼠创缘表皮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其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无特殊病原体(SPF)级野生型C57BL/6健康8~12周龄雄性小鼠28只、SPF级8~12周龄T淋巴细胞受体δ敲除(TCR δ-/-)雄性小鼠60只用于如下实验。(1)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8只野生型小鼠分离表皮细胞、原代培养DETC,并于培养即刻及培养15、30 d行DETC形态学观察和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纯度。(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取5只野生型小鼠、5只TCR δ-/-小鼠,分别设为野生型对照组、TCR δ-/-组,每只小鼠背部制作直径6 mm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观察伤后即刻及伤后2、4、6、8、10 d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3)同实验(2)取小鼠,分组并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伤后3 d取创缘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新生上皮长度。(4)同实验(2)取小鼠,分组并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伤后3 d取创缘表皮组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评估表皮细胞增殖情况。(5)同实验(2)取小鼠,分组并制作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伤后3 d取创缘的表皮组织消化成单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6)取40只TCR δ-/-小鼠,同前行实验(2)~(5)检测,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CR δ-/-对照组和TCR δ-/-+DETC组,每个实验每组5只小鼠。其中小鼠背部同前造成全层皮肤缺损,TCR δ-/-+DETC组小鼠伤后即刻于创缘多点注射1×105个DETC(溶解于100 μL磷酸盐缓冲液,纯度超过90%),TCR δ-/-对照组小鼠同法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DETC树突状突起的数量逐渐增多。培养即刻,4.67%的细胞是T淋巴细胞,这部分T淋巴细胞中94.10%为DETC。培养15 d时DETC纯度达18.50%,培养30 d时DETC纯度达98.70%。(2)伤后即刻,TCR δ-/-组、野生型对照组小鼠的创面情况相似;TCR δ-/-组小鼠伤后2~10 d的创面愈合速度慢于野生型对照组。与野生型对照组小鼠比较,TCR δ-/-组小鼠伤后2、4、6、8、10 d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均明显升高(t=3.492、4.425、4.170、4.780、7.318, P<0.01)。(3)TCR δ-/-组小鼠伤后3 d创缘新生上皮长度为(359±15)μm,明显短于野生型对照组的(462±26)μm(t=3.462,P<0.01)。(4)TCR δ-/-对照组小鼠伤后即刻的创面情况与TCR δ-/-+DETC组相似;TCR δ-/-+DETC组小鼠伤后2~10 d的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快于TCR δ-/-对照组。与TCR δ-/-对照组比较,TCR δ-/-+DETC组小鼠伤后2、4、6、8、10 d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明显降低(t=2.308、3.725、2.698、3.707、6.093, P<0.05或P<0.01)。(5)TCR δ-/-+DETC组小鼠伤后3 d创缘新生上皮长度为(465±31)μm,明显长于TCR δ-/-对照组的(375±21)μm(t=2.390,P<0.05)。(6)伤后3 d,TCR δ-/-组小鼠创缘表皮细胞的PCNA表达量为1.25±0.04,明显低于野生型对照组的2.01±0.09(t=7.415,P<0.01)。(7)伤后3 d,TCR δ-/-+DETC组小鼠创缘表皮细胞的PCNA表达量为1.62±0.08,明显高于TCR δ-/-对照组的1.05±0.14(t=3.561,P<0.05)。(8)伤后3 d,TCR δ-/-组小鼠创缘表皮细胞凋亡率为(16.1±1.4)%,明显高于野生型对照组的(8.1±0.6)%(t=5.363,P<0.01)。(9)伤后3 d,TCR δ-/-+DETC组小鼠创缘的表皮细胞凋亡率为(11.4±1.0)%,明显低于TCR δ-/-对照组的(15.4±1.4)%(t=2.377,P<0.05)。结论DETC可通过促进小鼠创缘表皮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参与创面愈合过程。

  • 标签: 伤口愈合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树突状表皮T淋巴细胞 表皮细胞
  • 作者: 冀然 张泽 王文平 张琼 吕艳玲 江旭品 滕苗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烧伤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烧伤外科 400016,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江旭品现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强度电场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和小鼠表皮细胞运动性及CD9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人永生化表皮细胞株HaCaT细胞及分离自16只1~3 d龄雌雄不拘BALB/c小鼠的原代表皮细胞进行实验。将HaCaT细胞分为200 mV/mm电场强度处理3 h的加电组和模拟处理的假电组,在活细胞工作站中观察细胞迁移(运动方向、位移速度、轨迹速度,加电组样本数为46、假电组样本数为34)及排列,免疫荧光法检测CD9蛋白的分布及表达。将HaCaT细胞与小鼠表皮细胞均分为假电组(模拟处理)和进行相应电场强度处理3 h的50 mV/mm组、100 mV/mm组、200 mV/mm组、400 mV/mm组,将HaCaT细胞与小鼠表皮细胞均分为未行处理的空白对照组和用200 mV/mm电场强度分别处理相应时间点的1 h组、3 h组、6 h组,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9的蛋白表达(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LSD检验。结果处理3 h内,加电组HaCaT细胞明显趋向负极移动,假电组HaCaT细胞围绕原点随机运动;与假电组比较,加电组HaCaT细胞方向性显著增强,位移速度、轨迹速度显著加快(Z=-3.975、-6.052、-6.299,P<0.01)。处理3 h后,加电组HaCaT细胞长轴与电场方向垂直,假电组HaCaT细胞呈任意取向排列。处理3 h后,加电组HaCaT细胞CD9蛋白(均位于细胞膜上)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假电组(t=4.527,P<0.01)。处理3 h后,假电组、50 mV/mm组、100 mV/mm组、200 mV/mm组、400 mV/mm组HaCaT细胞、小鼠表皮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32±0.021、0.283±0.032、0.254±0.020、0.231±0.041、0.212±0.031与0.565±0.021、0.453±0.022、0.389±0.020、0.338±0.021、0.233±0.011。对于2种细胞而言,与假电组比较,电场处理4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50 mV/mm组比较,另外3个电场强度处理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100 mV/mm组比较,200 mV/mm组、400 mV/mm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200 mV/mm组比较,400 mV/mm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空白对照组、1 h组、3 h组、6 h组HaCaT细胞、小鼠表皮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962±0.031、0.784±0.020、0.531±0.021、0.409±0.011与0.963±0.031、0.872±0.031、0.778±0.040、0.591±0.041。对于2种细胞而言,与空白对照组比较,1 h组、3 h组、6 h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1 h组比较,3 h组、6 h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3 h组比,6 h组细胞CD9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生物强度电场可使HaCaT细胞发生定向迁移和排列,可下调HaCaT细胞和小鼠表皮细胞中CD9的表达,且呈电场强度与处理时间依赖性。

  • 标签: 细胞运动 生物强度电场 表皮细胞 CD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调节小鼠表皮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机制。方法(1)取10只8周龄野生型雄性C57BL/6(品系和性别下同)小鼠,剪取整块背部皮肤,分离培养DETC。取5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5只8周龄T细胞受体(TCR)δ-/-型小鼠设为TCRδ-/-对照组,于背部脊柱线两侧各制作一个直径为6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不做任何处理。另取15只8周龄TCRδ-/-型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组、DETC组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组,每组5只,同前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即刻,分别于每个创面周围皮下注射10 μL无菌PBS、DETC(细胞浓度为1×106个/mL)、5 mg/mL重组小鼠IGF-Ⅰ。伤后2、4、6、8 d,计算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2)取3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另取9只8周龄TCRδ-/-型小鼠,分为TCRδ-/-对照组、PBS组和DETC组,每组3只,同实验(1)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3 d,化学发光成像分析仪检测创缘表皮组织IGF-Ⅰ蛋白表达水平。(3)取3只8周龄野生型小鼠,设为野生对照组。另取6只8周龄TCRδ-/-型小鼠,分为PBS组和DETC组,每组3只,同实验(1)制作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3 d,取创缘表皮组织,分离DETC,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IGF-Ⅰ的DETC百分比。(4)同实验(2)取小鼠并分为野生对照组、PBS组、DETC组、IGF-Ⅰ组,在任意一侧耳朵朝内耳方向做一长3 cm的直线切口,深达皮肤全层。野生对照组小鼠伤后不进行任何处理,DETC组、IGF-Ⅰ组、PBS组小鼠伤后即刻分别于创面周围皮下注射10 μL DETC(细胞浓度为1×106个/mL)、5 mg/mL重组小鼠IGF-Ⅰ、无菌PBS。伤后12 d,取创缘表皮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蛋白15阳性细胞数。(5)同实验(4)取小鼠并进行分组、处理。伤后12 d,取创缘表皮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角蛋白10阳性细胞数。(6)取20只3 d龄野生型小鼠(下同),每个指标检测取5只,剪取全身皮肤,分离培养表皮细胞,分为对照组、DETC共培养组。DETC共培养组细胞加入1 mL DETC(细胞浓度为1.25×106个/mL),对照组细胞加入1 mL DETC培养基,培养3 d,流式细胞仪(下同)检测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检测CD49f+CD71-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10 d,检测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7)取20只小鼠,每个指标检测取5只,分离培养表皮细胞,分为对照组和IGF-Ⅰ组。IGF-Ⅰ组细胞加入1 mL重组小鼠IGF-Ⅰ(10 ng/mL),对照组细胞加入1 mL无菌PBS,同实验(6)检测EdU阳性细胞百分比、CD49f+CD71-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实验(6)和(7)各组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结果(1)伤后4、6、8 d,TCRδ-/-对照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显著高于野生对照组(t=2.78、3.39、3.66,P<0.05或P<0.01);DETC组、IGF-Ⅰ组小鼠剩余创面面积百分比显著低于PBS组(t=2.61、3.21、3.88,2.84、2.91、2.49,P<0.05或P<0.01)。(2)伤后3 d,TCRδ-/-对照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IGF-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对照组(t=17.34,P<0.01)。DETC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IGF-Ⅰ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PBS组(t=11.71,P<0.01)。(3)伤后3 d,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表达IGF-Ⅰ的DETC百分比显著低于野生对照组和DETC组(t=24.95、27.23,P<0.01)。(4)伤后12 d,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角蛋白15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野生对照组、DETC组和IGF-Ⅰ组(t=17.97、11.95、7.63,P<0.01)。(5)PBS组小鼠创缘表皮组织中角蛋白10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野生对照组、DETC组和IGF-Ⅰ组(t=11.59、9.51、3.48,P<0.05或P<0.01)。(6)DETC共培养组培养3 d 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 CD49f+CD71-细胞百分比、培养5 d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3.5±0.6)%、(66.5±0.5)%、(69.3±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3±1.3)%、(56.4±0.3)%、(54.9±1.3)%,t=7.97、17.10、6.66,P<0.01。DETC共培养组培养10 d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为(55.7±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1±1.2)%,t=8.34, P<0.01。(7)IGF-Ⅰ组培养3 d EdU阳性细胞百分比、培养5 d CD49f+CD71-细胞百分比、培养5 d角蛋白14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2.1±0.9)%、(81.1±1.3)%、(66.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4±0.7)%、(74.9±0.7)%、(52.0±1.9)%,t=8.39、4.24、7.25,P<0.05或P<0.01。IGF-Ⅰ组培养10 d角蛋白10阳性细胞百分比为(53.5±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8.2±0.3)%,t=3.99, P<0.05。结论DETC通过分泌IGF-Ⅰ促进表皮细胞的增殖和抗凋亡潜能并抑制其向终末期细胞分化,从而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树突状表皮T细胞
  • 简介:摘要表皮囊肿为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恶变报道较少。报道1例表皮囊肿并发鳞状细胞癌患者诊治经过,以提高对表皮囊肿恶变的认识。

  • 标签: 表皮囊肿 鳞状细胞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女阴硬化性苔藓(VLS)皮损黑素细胞密度及表皮厚度的变化。方法2018年6 - 12月于北京医院皮肤科收集15例成年VLS患者外阴皮损组织,根据病理表现皮损分为初期组7例、后期组8例,免疫荧光染色,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计算黑素细胞密度,测量表皮全层和细胞层厚度。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行外阴整形手术的15例成年女性的正常外阴皮肤作为对照组。结果初期组表皮黑素细胞密度为0.170 ± 0.071,后期组为0.110 ± 0.035,较对照组降低(0.275 ± 0.036,F = 36.426,P<0.001)。初期组表皮全层厚度为(203.682 ± 137.997)μm,后期组为(150.020 ± 70.914)μm,对照组为(194.030 ± 82.996)μm,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738,P = 0.487)。表皮细胞层厚度初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99),后期组低于对照组(P = 0.003)。结论VLS初期及后期皮损表皮黑素细胞密度均降低;初期皮损表皮全层厚度及细胞层厚度均无明显改变,但后期细胞层厚度减少。

  • 标签: 外阴硬化性苔癣 黑素细胞 表皮 色素沉着不足 皮肤萎缩
  • 简介:摘要表皮细胞在皮肤自我更新、创面修复、再上皮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单细胞测序、基因敲除等新技术新理念的出现进一步揭示了表皮细胞维持表皮自我更新、参与创面修复的新机制,为创面修复提供了新思路。该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表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的机制,通过对表皮细胞异质性与可塑性相关研究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表皮细胞生理功能的理解;结合表皮细胞在创面修复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为从事创面修复相关工作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皮肤 表皮干细胞 干细胞异质性 细胞可塑性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创面愈合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包括炎症、增殖和重塑3个阶段。表皮细胞在创面愈合中受到精密调控,一方面创缘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迁移、增殖,形成新的基膜覆盖创面;另一方面表皮细胞经过激活后,增殖分化被促进,终末分化、凋亡被抑制,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细胞在各种因素调控下共同促进再上皮化进程。表皮组织中有一群对表皮组织功能维护有关键作用的T细胞亚群——树突状表皮T细胞(DETC)。DETC识别未知抗原后被激活,活化的DETC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角质细胞生长因子1/2、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γ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β等细胞因子,通过调节角质形成细胞迁移、增殖、凋亡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及创缘周围表皮细胞的分化,促进表皮维持稳态和再上皮化。本文就DETC的生物特性、维持表皮稳态、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 标签: T淋巴细胞 伤口愈合 树突状表皮T细胞 表皮稳态 再上皮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人表皮细胞(ESC)的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数码相机拍照观察猪ADM形态,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测猪ADM中细胞残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猪ADM表面结构,采用红外光谱仪分析猪ADM二级结构,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分析猪ADM粒径,采用纳米粒度电位仪分析猪ADM电位。采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猪ADM在培养基中放置30 min、1 d、5 d的形态(样本数为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将猪ADM分为5 min组、10 min组、20 min组、30 min组、60 min组、120 min组,常温静置相应时间,称量法计算吸水量(样本数为3);将Swiss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Fb)分为仅有培养基的空白对照组和另加入相应终质量浓度的ADM浸提液的50.0 g/L ADM浸提液组、37.5 g/L ADM浸提液组、25.0 g/L ADM浸提液组、12.5 g/L ADM浸提液组、6.5 g/L ADM浸提液组,分别于培养24、48、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并进行细胞毒性分级(样本数为5);将1只6周龄雄性SD大鼠红细胞分为生理盐水组、超纯水组及添加相应终质量浓度猪ADM浸提液的5 mg/mL ADM浸提液组、10 mg/mL ADM浸提液组、15 mg/mL ADM浸提液组,于反应3 h,采用酶标仪检测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值代表猪ADM血液相容性(样本数为3)。从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20年7月收治的1名6岁健康男童包皮环切术后废弃包皮中分离培养ESC并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混合培养法构建复合ESC的猪ADM(以下简称ESC/ADM)颗粒,培养3 d后采用HE染色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ESC/ADM复合效果。将36只7~8周龄雄性无胸腺裸鼠分成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每组9只,并建立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伤后即刻,创面均一次性采用相应试剂处理。分别于伤后1、7、11、15 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3);伤后7 d,行HE染色观察创面上皮化情况并测量未上皮化长度(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4);伤后11 d,行Masson染色观察创面胶原沉积和真皮化情况并计算创面切面真皮面积,行免疫荧光染色并计算创面表达ESC特异性标志物CD49f的细胞数,行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创面移植ESC的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mRNA表达。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结果猪ADM为白色微粒状,内部无细胞存在,由网状结构组成,结构排列无序,表面粗糙;猪ADM分别在1 659、1 549、1 239 cm-1波数处出现吸收峰;猪ADM在溶液中主要粒径分布在500~700 nm;猪ADM表面带负电荷。放置30 min、1 d、5 d,猪ADM均形态相对稳定;放置30~120 min猪ADM吸水量保持相对高水平。6.5 g/L ADM浸提液组、12.5 g/L ADM浸提液组、25.0 g/L ADM浸提液组小鼠胚胎Fb在培养24 h细胞毒性分级为1级,其余各组各时间点细胞毒性分级均为0级。反应3 h,超纯水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吸光度值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和15 mg/mL ADM浸提液组(t值分别为8.14、7.96,P<0.01)。第4代细胞常规培养3 d形态呈鹅卵石样且低表达CD71和高表达CD49f的被鉴定为ESC。猪ADM颗粒上有ESC附着、生长。伤后1 d,单纯PBS组、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大小基本一致。伤后7、11、15 d,各组裸鼠创面收缩,其中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收缩明显。伤后7 d,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t值分别为2.83、4.72,P<0.05或P<0.01);伤后11 d,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t=4.86,P<0.01);伤后15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PBS组(t值分别为2.71、2.90、3.23,P<0.05)。伤后7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未上皮化长度分别为(816±85)、(635±66)、(163±32)μm,明显短于单纯PBS组的(1 199±43)μm(t值分别为5.69、10.19、27.54,P<0.01)。伤后11 d,单纯ADM组、单纯ESC组、ESC/ADM组裸鼠创面切面真皮面积明显大于单纯PBS组(t值分别为27.14、5.29、15.90,P<0.01);单纯ADM组和ESC/ADM组裸鼠创面的胶原生成比单纯PBS组明显,单纯ESC组和单纯PBS组相近。伤后11 d,单纯ESC组和ESC/ADM组裸鼠创面中CD49f表达阳性数量分别为(135±7)、(185±15)个,GAPDH的mRNA表达阳性;单纯PBS组、单纯ADM组裸鼠创面均无CD49f、GAPDH的mRNA表达。结论ESC/ADM颗粒能够促进裸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这可能与其提高了ESC移植后的存活率和ADM促进了真皮结构重排、血管新生有关。

  • 标签: 伤口愈合 干细胞研究 皮肤 表皮干细胞 复合基质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脱细胞异体真皮(AAD)与皮耐克(PELNAC)分别联合表皮移植治疗烧伤瘢痕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针灸医院收治的烧伤瘢痕患者88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PELNAC联合表皮移植,观察组采用AAD联合表皮移植。回顾性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时间、随访半年时关节功能,以及治疗前与随访半年时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生活质量。结果随访半年,两组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3.647,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t=2.603,P<0.05)。治疗前,两组VS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观察组VSS评分低于对照组(t=2.358,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烧伤瘢痕应用AAD、PELNAC联合表皮移植疗效良好,但前者可更快促进创面愈合,能较好修复瘢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瘢痕 脱细胞异体真皮 表皮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人脂肪干细胞(hASCs)与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对皮肤缺损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0年1月6例患者抽脂减肥的脂肪组织作为hASCs的来源,以酶消化法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hASCs,将其培养至第3代。利用倒置显微镜对细胞形态进行观察;使用流式细胞仪鉴定细胞表型及分化能力检测。随机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并将实验用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设立实验组(hASCs+hEGF组),细胞治疗对照组(hASCs组)和空白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实验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6个),以10 μg/L加入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细胞治疗对照组予以100 μl PBS重悬第3代脂肪来源干细胞(1×106个);空白对照组取PBS,各组均注射600 μl局部移植至创面边缘及基底部。大体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创面组织进行标本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CD31染色检测等方法观察和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水平。多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t检验对比组间计量资料。结果相差显微镜观察hASCs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可见原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呈梭形,接种后2 h后开始圆形,大部分细胞变形在48 h后,细胞形态以长梭形为主,短梭形、狭长形及多角形较少,胞质丰富,胞核清楚,并分泌大量基质,基质内呈特异性深蓝色,第3代时可见细胞以长梭形为主,漩涡状生长。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90、CD105、CD73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在95%以上,CD34、CD11b、CD19、CD45及HLADR呈阴性表达;人脂肪源性干细胞(hADSCs)在加入成脂诱导液培养后,hADSCs可向脂肪细胞分化,加入成软骨诱导培养基诱导后,hADSCs可向软骨细胞分化。表明提取培养的细胞为hADSCs。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被覆盖新生的上皮组织,接近正常皮肤;细胞治疗对照组创面有68%愈合,新生上皮组织较薄,易破裂出血,与实验组比较,愈合质量欠佳;空白对照组创面愈合质量差,愈合面积约41%。创面面积占初始创面面积百分比3组比较,治疗后第7、11、14、18、21天时间点,实验组愈合速度最快,与细胞治疗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095、115.094、199.695、204.917、600.699,P<0.05),而细胞治疗对照组的愈合速度次之,且在7、11、14、18、21 d时间点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64、13.187、14.315、16.177、14.238,P<0.05)。HE染色法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表皮修复情况良好,呈复层上皮排列,同时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以及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愈合,存在较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且在尚未愈合的创口周围可见有瘢痕组织增生。CD31染色法观察新生微血管:实验组创面已经完全愈合,创面浅面可见新生血管,深部血管则呈垂直创面的方向生长,且血管密度较大;细胞治疗对照组则仍有部分创面未能愈合,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新生血管密度较为丰富,创面表面仍可见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空白对照组则有相当一部分创面尚未能愈合,炎性细胞浸润较明显,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数量较前两组有明显减少。结论hEGF可提高脂肪干细胞的存活率,并延长细胞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hASCs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 标签: 人脂肪干细胞 表皮生长因子 创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类型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诊治的EGFR基因检测突变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192例的血液学检测、基因检测及临床资料,比较不同EGFR突变类型(包括19号和21号突变患者)的NLR及临床特征。结果EGFR外显子突变阳性患者192例,其中19外显子突变患者90例,占46.87%,年龄(67.7±12.8)岁;21外显子突变患者84例,占43.75%,年龄(66.6±9.3)岁;其他类型突变18例,占9.38%,年龄(72.5±10.5)岁;非19、21常见突变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0,P>0.05)。19号外显子突变患者多好发于右侧(48/90),21号外显子突变者多好发于左侧(54/8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另外,19号外显子突变患者的NLR为(3.98±4.02),21号外显子突变患者的NLR为(3.29±1.63),其他类型突变患者的NLR为(5.32±3.48),21号外显子NLR相对较低,非19、21号常见突变患者的NLR相对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1,P>0.05)。依据NLR中位数2.9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NLR≤2.9为低NLR组(99例),NLR>2.9为高NLR组(93例)。高、低NLR组间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况评分、脑转移、胸膜转移、癌胚抗原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52、9.01、10.05、9.07、5.89、9.03、19.53,均P<0.05)。但高、低NLR组间年龄及骨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6、1.51,均P>0.05)。结论在晚期NSCLC患者中,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ECOG体力状况评分、脑转移、胸膜转移、癌胚抗原水平与NLR有相关性。原发灶部位在鉴别EGFR突变类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NLR水平与EGFR突变类型无相关性。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临床特征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随着生物分子诊断技术和基因分析的发展,逐步发现某些基因的异常可驱动肺癌的发生、发展,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常见的突变基因类型。然而目前研究大多针对EGFR的常见突变,即第19号外显子缺失(19del)及第21号外显子点突变(L858R),对EGFR罕见突变的研究较少,文章对现阶段NSCLC中EGFR罕见突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罕见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强度电场对人表皮细胞株HaCaT方向性迁移及微管乙酰化水平的调节作用,以期为临床创面修复提供分子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HaCaT细胞,分为置于电场装置中不通电处理3 h的模拟电场组和用强度200 mV/mm电场处理3 h的电场处理组(处理方法下同,样本数分别为54、52),在活细胞工作站中观察处理3 h内细胞运动的方向并计算细胞运动的位移速度、轨迹速度及运动方向性cosθ。取2批HaCaT细胞,分为模拟电场组和用强度200 mV/mm的电场处理相应时间的电场处理1 h组、电场处理2 h组、电场处理3 h组及模拟电场组和用相应强度的电场处理3 h的100 mV/mm电场组、200 mV/mm电场组、300 mV/mm电场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样本数均为3)。取HaCaT细胞,分为模拟电场组和电场处理组,采用免疫荧光法观测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及定位(样本数为3)。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Bonferroni校正、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处理3 h内,与模拟电场组相比,电场处理组细胞有明显定向迁移的趋势,位移速度、轨迹速度均明显加快(Z值分别为-8.53、-2.05,P<0.05或P<0.01),方向性明显增强(Z=-8.65,P<0.01)。与模拟电场组(0.80±0.14)比较,电场处理1 h组、电场处理2 h组细胞中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1.50±0.08、1.89±0.06)均无明显变化(P>0.05),电场处理3 h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3.37±0.36)明显增高(Z=-3.06,P<0.05)。处理3 h,100 mV/mm电场组、200 mV/mm电场组、300 mV/mm电场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分别为1.63±0.05、2.24±0.08、2.00±0.13,均较模拟电场组的0.95±0.27明显增高(P<0.01);200 mV/mm电场组、300 mV/mm电场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均较100 mV/mm电场组明显增高(P<0.01);300 mV/mm电场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表达量较200 mV/mm电场组明显降低(P<0.05)。处理3 h,电场处理组细胞中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分布较模拟电场组更具有方向性,电场处理组细胞乙酰化α-微管蛋白的表达量较模拟电场组明显增高(t=5.78,P<0.01)。结论生物强度电场可促进HaCaT细胞定向迁移,在200 mV/mm电场强度下处理3 h可明显促进微管乙酰化水平。

  • 标签: 皮肤 细胞运动 微管蛋白 乙酰化作用 生物强度电场 表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氢化钠对经烧伤大鼠血清(下称烧伤血清)干预的大鼠表皮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10只8个月龄雄性SD大鼠制备正常大鼠血清(下称正常血清),取30只8个月龄雄性SD大鼠制成Ⅲ度烧伤后制备烧伤血清,取分离自10只1 d龄SD大鼠的表皮细胞(第3代)进行实验。将细胞分为用正常血清处理的正常血清组和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组,分别于培养1、2、4、6、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后续烧伤血清干预时间。将细胞分为仅用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对照组和用烧伤血清+相应终物质的量浓度硫氢化钠处理的50、100、150、200、250 μmol/L硫氢化钠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30 min,同前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后续硫氢化钠干预浓度。将细胞分为仅用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对照组和用烧伤血清+相应试剂处理的单纯硫氢化钠组、单纯格列本脲组、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5、10、15 min,同前检测细胞存活率筛选后续格列本脲干预时间。将细胞分为烧伤血清处理的烧伤血清对照组和用烧伤血清+相应试剂处理的单纯硫氢化钠组、单纯格列本脲组、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按相应试剂处理时间培养结束,提取线粒体采用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活性,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除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检测样本数为3外,其余指标样本数均为10。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LSD检验、Bonferroni校正。结果与正常血清组比较,烧伤血清组仅培养4、6 h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t=4.02、6.42,P<0.05);正常血清组、烧伤血清组组内细胞存活率各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74、4.48,P<0.05或P<0.01)。选取培养4 h作为后续烧伤血清干预时间。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30 min,与烧伤血清对照组比较,仅150、200、250 μmol/L硫氢化钠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1)。选取150 μmol/L作为后续硫氢化钠干预浓度。与烧伤血清对照组比较,单纯格列本脲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5、15 min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单纯格列本脲组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10 min及单纯硫氢化钠组各时间点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各时间点细胞存活率均明显低于单纯硫氢化钠组(P<0.05)。仅单纯格列本脲组组内细胞存活率各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1,P<0.01)。选取培养5 min作为后续格列本脲干预时间。烧伤血清干预后培养35 min,与烧伤血清对照组的(1.62±0.08)nmol·min-1·mg-1、0.682±0.063比较,单纯硫氢化钠组细胞CCO活性[(1.99±0.09)nmol·min-1·mg-1]和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0.932±0.014)明显升高(P<0.01),单纯格列本脲组细胞CCO活性[(1.44±0.09)nmol·min-1·mg-1]和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0.600±0.012)明显降低(P<0.01);硫氢化钠+格列本脲组细胞CCO活性[(1.79±0.06)nmol·min-1·mg-1]和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蛋白表达水平(0.744±0.071)明显低于单纯硫氢化钠组(P<0.05或P<0.01)。结论硫氢化钠能够提高经烧伤血清干预的大鼠表皮细胞的存活率,与减轻表皮细胞线粒体损伤有关,并且由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介导。

  • 标签: 烧伤 线粒体 钾通道 血清 硫氢化钠 表皮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疱法移植技术在提高自体表皮细胞移植(ReCell)技术治疗白癜风疗效的临床意义。方法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将白癜风患者90例(男59例,女31例;年龄17~51岁,平均27岁)分为3个组,每组30例,分别为无发疱法治疗史白癜风患者组(对照组),发疱法无效患者组(治疗1组)、发疱法有效患者组(治疗2组)。均接受标准流程的ReCell技术治疗。观察术后3、6个月患者白斑的复色效果,同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6个月白癜风患者复色有效率>50.0%,无发疱法治疗史白癜风患者组分别是53.3%、63.3%;发疱法无效患者组分别是43.3%、50.0%;发疱法有效患者组分别是76.7%、90.0%。3个组均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ReCell技术治疗稳定期白癜风,发疱法是筛选患者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 标签: 白癜风 自体移植物 治疗结果 自体表皮细胞移植 发疱法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型肺腺癌向小细胞肺癌(SCLC)转化患者的临床和基因组学特点。方法报道4例EGFR突变的肺腺癌转化为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检测结果,结合文献对其进行探讨。结果EGFR突变型肺腺癌在临床表现和基因组学上具有异质性,患者常以RB1、TP53、PIK3CA等突变为主要特征,但具体转化机制仍不明确,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肿瘤指标对转化的诊断价值不高,转化后即使EGFR突变仍然存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也无效。结论EGFR突变的肺腺癌转化为SCLC是EGFR-TKi耐药的原因之一,是一种特别具有攻击性的靶外耐药机制,预后较差。

  • 标签: 肺腺癌 EGFR突变 SCLC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吉非替尼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医院收治的60例EGFR阳性晚期NSCL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吉非替尼治疗组(30例,采用吉非替尼治疗)和联合治疗组(30例,采用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血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不良反应情况及6个月总生存(OS)率。结果吉非替尼治疗组临床控制率高于联合治疗组[76.7%(23/30)比50.0%(15/30),χ2=4.593,P=0.032]。两组治疗前CEA、CYFRA21-1、NSE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吉非替尼治疗组CEA、CYFRA21-1、NSE水平分别为(902±41)μg/L、(3.1±0.4)ng/ml、(17.7±2.3)ng/ml,联合治疗组分别为(999±51)μg/L、(4.0±0.5)ng/ml、(19.4±3.1)ng/ml,吉非替尼治疗组均低于联合治疗组(t=7.441,P<0.01;t=7.459,P<0.01;t=2.486,P=0.016)。两组治疗后CEA、CYFRA21-1、NSE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皮疹、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反应、蛋白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6.7%(8/30)比23.3%(7/30),χ2=0.089,P=0.766;16.7%(5/30)比13.3%(4/30),χ2=0.131,P=0.718);30.0%(9/30)比26.7%(8/30),χ2=0.082,P=0.774;10.0%(3/30)比13.3%(4/30),χ2=0.162,P=0.688]。吉非替尼治疗组治疗后6个月OS率为93.3%,联合治疗组为8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6,P=0.228)。结论吉非替尼治疗EGFR阳性晚期NSCLC患者可增强抗肿瘤效果,降低肿瘤标志物含量,且安全性良好。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受体,表皮生长因子 吉非替尼 肿瘤标记,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