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胰源糖尿是由于胰腺外分泌疾病导致的糖尿,主要病因为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目前尚无肯定的诊断标准,容易被忽视和漏诊。胰源糖尿患者血糖波动大,胰岛素需要量小,不容易出现糖尿酮症酸中毒,主要的治疗药物为胰岛素,部分早期患者可使用二甲双胍。

  • 标签: 糖尿病 胰源性糖尿病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 作者: 柒春芳 陈祖姣 王文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肾脏病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广州 510080;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广州 510006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广州 510080;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80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肾内科,广州 510080;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广州 510006;南方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糖尿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患病率高、并发症多、预后差,是迫切需要关注的慢性流行。早期DKD损伤机制和治疗靶点的研究已由以肾小球损伤为中心转移到"糖尿肾小管(diabetic tubulopathy,DT)"研究。本文就DT的概念及其在DKD启动、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和治疗靶点进行归纳,以期为早期DKD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肾小管 糖尿病肾小管病 糖尿病 治疗
  • 简介:摘要脂肪萎缩糖尿是一类由于胰岛素作用的遗传缺陷所致的特殊类型糖尿,本文中报道了一例脂肪萎缩糖尿女性患者,于青春期以高血糖伴酮症、胰腺炎起,起时空腹C肽低,诊断为特发1型糖尿后,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月经紊乱,全身体脂比例降低,部分脂肪萎缩以及皮肤黑棘皮样改变,辅助检查显示高血糖和高甘油三酯血症,肝功能异常,空腹与餐后C肽明显增高,重度脂肪肝及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并且其父亲亦存在部分脂肪萎缩和高甘油三酯血症,经基因检测提示该患者及其父亲均存在LMNA Lys486Glu突变,由于该患者起方式较为特殊,其脂肪萎缩范围较同型患者更广,且存在LAMN基因新的氨基酸改变,提示可能为家族部分脂肪萎缩糖尿2型这一新的亚型。

  • 标签: 糖尿病,脂肪萎缩型 家族性部分脂肪萎缩综合征2型 胰岛素抵抗 LAMN基因
  • 简介:摘要糖尿是一种慢性疾病,可致多脏器受累,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症状。这些症状主要与糖尿引起的自主神经、平滑肌、血管等受损有关,病理可表现为神经变性、平滑肌增生、Cajal细胞减少、血管壁嗜酸性物质沉积等,较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糖尿伴不全肠梗阻病例,描述了临床表现及手术切除肠道标本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希望引起病理医师重视,通过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认识此类疾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膀胱(DCP)是临床常见的糖尿慢性并发症之一,其起隐匿,可以导致膀胱感觉受损、容量增加等相关的病理生理变化等,导致糖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这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及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对糖尿膀胱近5年相关的研究成果作分析总结,拟深入阐明糖尿膀胱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进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 标签: 膀胱疾病 糖尿病 干细胞
  • 简介:摘要糖尿硬肿(SD)是硬肿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分型,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结缔组织疾病。SD特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局部或弥漫非凹陷肿硬、增厚,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工作中容易忽视,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现报道1例SD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期望通过此病例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性硬肿病 病理组织学 临床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家族史与成人糖尿发病的关联。方法使用中国慢性病前瞻研究(CKB)苏州市吴中区数据,剔除基线时患冠心病、脑卒中、恶性肿瘤、糖尿的个体,共49 266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随访人年数的计算从研究对象完成基线调查时开始,至最早出现以下任一事件的时间终止:糖尿发病、死亡、失访或2013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糖尿家族史与糖尿发病风险比(HR)。结果研究对象累计随访348 677人年(平均随访7.08年)。随访期间,男性423例和女性791例被新诊断为糖尿。与无家族史者相比,有家族史者发生糖尿的风险增加,HR(95%CI)值为1.90(1.57~2.29),并且个体具有糖尿病史的亲属数量越多,发生糖尿的风险越高(P趋势<0.05)。母亲型、同胞型和同胞双亲型家族史与糖尿发病风险关联均有统计学意义,HR(95%CI)值分别为2.03(1.45~2.77)、2.07(1.56~2.68)和2.39(1.14~4.34)。未发现吸烟、饮酒、体重指数和体力活动对糖尿家族史与糖尿之间的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交互>0.05)。结论糖尿家族史可增加糖尿的发病风险,且发病风险随着家属中有糖尿史者的增加而升高。

  • 标签: 家族史 糖尿病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生活方式因素在糖尿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提示,吸烟可以增加罹患糖尿的风险,并加速糖尿患者的血管损伤。本文综述了吸烟对糖尿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患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的证据,并讨论未来对糖尿患者更合理的管理办法。

  • 标签: 吸烟 糖尿病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戒烟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建立并验证2型糖尿患者糖尿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及非糖尿肾脏疾病(non-diabetic renal disease,NDRD)鉴别诊断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肾活检的2型糖尿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数据,研究人群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两个队列:建模队列和验证队列,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预测因子,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模型。通过验证队列进行内部验证,计算C统计量,拟合度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P值评估模型性能,包括区分度、校准度和拟合优度。结果931例2型糖尿患者中,单纯DN患者478例(51.3%),单纯NDRD患者214例(23.0%),DN合并NDRD(即MIX)患者239例(25.7%)。在NDRD和MIX患者中,膜肾病均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其次为IgA肾病。最终纳入预测模型的变量有:年龄、糖尿病程、糖尿视网膜病变、收缩压、血红蛋白、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胱抑素C。该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建模队列和验证队列的C统计量分别为0.913(95%CI 0.892~0.935)和0.897(95%CI 0.876~0.919),Hosmer-Lemeshow检验P=0.934。结论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来预测2型糖尿患者肾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NDRD及DN合并NDRD的概率,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列线图可作为决策支持工具为DN和NDRD的鉴别诊断提供一种简便无创的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评估2型糖尿肾损害患者肾活检的风险收益比。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2型 诊断,鉴别 非糖尿病性肾脏疾病 预测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指尖血糖(CBG)联合中国糖尿风险评分法(CDRS)在2型糖尿(T2DM)及糖尿前期[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减低(IGT)]初筛中的价值。方法2018年7~8月以"糖尿危险因素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技术与切点研究(SENSIBLE研究)"江苏分中心的3 798例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分别检测空腹指尖血糖(FCBG)及糖负荷后2 h指尖血糖(2h-CBG)。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为"金标准"诊断T2DM或糖尿前期,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BG单独或联合CDRS≥25分时的切点和筛查效能。结果(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糖尿诊断标准,FCBG筛查T2DM的最优切点为6.7 mmol/L,与CDRS≥25分联合则为6.2 mmol/L。FCBG、CDRS≥25分、FCBG+CDRS≥25分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79.48%(91.20%)、91.17%(27.56%)、78.96%(78.22%)。(2)FCBG筛查IFG的最优切点为6.0 mmol/L,与CDRS≥25分联合则为6.1 mmol/L。FCBG、CDRS≥25分、FCBG+CDRS≥25分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2.31%(68.94%)、89.93%(27.53%)、75.18%(74.11%)。与CDRS≥25分相比,FCBG+CDRS≥25分筛查T2DM和IFG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增加32.3%和27.1%。(3)2 h-CBG筛查IGT的最优切点为8.2 mmol/L,与CDRS≥25分联合则为8.5 mmol/L。2 h-CBG、CDRS≥25分、2 h-CBG+CDRS≥25分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8.66%(76.04%)、84.85%(28.58%)、80.67%(77.87%)。与CDRS≥25分相比,2 h-CBG+CDRS≥25分筛查IGT的ROC曲线下面积增加43.6%。结论CBG和CDRS均为有效的T2DM和糖尿前期初筛工具,两者联合能进一步提高初筛效能。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前期 指尖血糖 筛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为2型糖尿(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合并特发性膜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 IMN)及糖尿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 D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选取肾活检病理诊断为T2DM合并IMN的患者6例,DN患者24例,分析DN及T2DM合并IM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1)DN组男性患者比例为87.5%,平均年龄为(55.17±8.50)岁;T2DM合并IMN患者中男性患者的比例为83.3%,平均年龄为(48.67±9.65)岁。(2)T2DM合并IMN组患者2型糖尿病史较短,较少超过5年;而DN组患者糖尿病史较长,多超过5年,合并视网膜病变、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贫血患者比例较低,出现肾病综合征的患者比例较高。(3) T2DM合并IMN组患者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更高,白蛋白、肌酐水平较低。(4)T2DM合并IMN患者病理类型多为I~II期膜肾病。(5)T2DM合并IMN患者的预后较DN患者好。结论(1)DN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糖尿病史多超过5年,多合并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贫血等。(2)DM合并IMN患者临床表现以肾病综合征为主,病理分期II期最为多见。(3)T2DM合并IMN患者的预后优于DN患者。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 膜性肾病 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前期(IGT)与2型糖尿(T2DM)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5年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9月的165例接受PCI治疗患者,根据口服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T2DM组(54例)、IGT组(52例)、非糖尿(NDM)组(59例)。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访,记录患者在PCI术后5年之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再梗、非致死性卒中、心力衰竭再住院。结果术后5年随访结果显示,72例患者发生MACE,其中15例死于心源性死亡,11例因心力衰竭入院,5例为非致死性卒中,41例为非致死性再梗。72例发生MACE的患者中,NDM组17例,IGT组30例,T2DM组25例,IGT组高于N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T2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例非致死性再梗患者中,NDM组10例,IGT组19例,T2DM组12例,IGT组高于NDM组及T2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T会增加PCI后患者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导致MACE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前期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心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了解糖尿足患者耻感的真实体验、来源和应对方式,以期为临床护理人员制订针对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1—4月,选取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的12例糖尿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质研究中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患者进行深度访谈,借助Nvivo 12.0软件,根据Colaizzi现象学分析7步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果糖尿足患者经历耻感可归纳为3个主题。主题1:耻感真实体验,包括羞耻感、焦虑、沮丧、自责和后悔、自尊感降低;主题2:耻感来源,包括家人、朋友和同事、媒体、治疗费用;主题3:耻感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隐瞒、回避和拒绝。结论糖尿足患者存在较强烈的耻感,其无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方式进行应对,因此医护人员与患者家属需充分关注糖尿足患者的耻感,为其提供相关的护理干预和心理支持。

  • 标签: 糖尿病足 病耻感 真实体验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糖尿酮症酸中毒和高渗高血糖状态(HHS)是威胁糖尿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除了及时发现诱因外,处理这些疾病的第一步包括积极给予静脉输液并适当地补充电解质(主要是钾)。对于糖尿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在积极补液的前提下还需要通过静脉输注胰岛素直至酮症缓解;轻症患者亦可通过皮下途径给予胰岛素。糖尿酮症酸中毒和HHS的治疗过程中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仔细监测。治疗中常见的问题包括过早终止静脉胰岛素治疗,以及停止静脉使用胰岛素前皮下胰岛素注射次数及剂量不足。本文对糖尿酮症酸中毒和HHS的急性处理、并发症以及预防复发的相关建议进行了综述,同时就患者在急性期过后仍具有较高再入院、不良事件及死亡风险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 标签:
  • 简介:摘要针对糖尿人群进行血压管理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重要手段。根据糖尿患者的血压和合并症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血压控制目标并选择个体化的降压药物尤为重要。新型降糖药物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和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也能够有助于血压控制,为合并高血压的糖尿人群带来了新选择。

  • 标签: 糖尿病 高血压病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糖尿(diabetes mellitus,DM)是全球关注的重大慢性病之一,目前我国糖尿患病人数居全球首位。糖尿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最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之一,近年来患病率逐年攀升,已经超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成为慢性肾脏的首位病因。由于DKD发生机制复杂,其防治策略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多种疗法在减少DKD患者尿蛋白排泄、延缓肾脏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从DKD基础治疗及新兴疗法两方面对DKD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治疗学 降糖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