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标记方法下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效果。方法2015年6月—2018年8月选择健康志愿者200名在某医院手术室采集样本。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在每名志愿者上腹部设立空白对照A区,另用灭菌记号笔按B、C、D、E区进行标记,其中B、C区直接在腹部皮肤标记划线(B区划实线,C区划虚线),D、E区先消毒皮肤后作标记划线(D区划实线,E区划虚线)。消毒后分别在A、B、C、D、E区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测消毒效果。结果200名健康志愿者共采集到1 000份样本,其中细菌培养阳性39份,阳性样本检出的菌落数为1~6 cfu/cm2;划实线标记区的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划虚线区,不同分区的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1.87,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先划线后消毒的B、C区与A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05、9.09;P<0.05);而先消毒后划线的D、E区与A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区的细菌检出率高于C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P<0.05);D区的细菌检出率高于E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部位皮肤进行标记、消毒会对皮肤消毒效果产生影响,建议手术部位皮肤先消毒、后标记,并采用虚线进行标记方法

  • 标签: 消毒 手术部位 皮肤标记 细菌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辅助体表标记摆位方法是否可以减少胸腹部肿瘤超重患者放疗摆位误差。方法入组2018年1-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放疗的胸腹部肿瘤超重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A组用常规体表标记摆位,B组用常规体表标记+辅助体表标记摆位,均采用头体一体式体位固定板+热塑体膜固定;治疗前行锥形束CT扫描并在线自动匹配,记录各方向平移摆位误差数据,两组摆位误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A组和B组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4.47±2.91) mm和(2.97±1.68) mm (P<0.001)、(5.43±2.61) mm和(3.21±1.62) mm (P<0.001)、(3.87±2.40) mm和(2.59±1.57) mm (P<0.001)。结论采用辅助体表标记摆位方法可以减少胸腹部肿瘤超重患者的摆位误差,能提高治疗摆位重复性。

  • 标签: 胸腹部肿瘤 辅助体表标记 摆位误差 超重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77Lu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制备的方法,进行质量控制及初步的临床应用。方法分别通过手工标记及自动化标记2种方法对临床常用的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D-1-苯丙氨酸-3-酪氨酸-奥曲肽(TOC)和177Lu-前列腺特异膜抗原(PSMA)-I&T进行标记,考察标记中前体和核素的用量、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标记产率和比活度等因素,并对标记产物的澄清度、pH值、无菌、细菌内毒素和体外稳定性等进行质量控制。将177Lu-PSMA-I&T初步临床应用于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并通过SPECT/CT显像进行疗效评价。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2种标记方法前体和核素用量、反应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基本相同,均具有较高的产率和比活度。177Lu-DOTA-TOC自动化标记产率高于手工标记[(99.2±0.4)%与(95.3±1.5)%;t=7.17,P<0.001],比活度分别为(91.6±13.7)与(89.1±13.2) GBq/μmol;177Lu-PSMA-I&T自动化标记的产率亦高于手工标记[(99.6±0.3)%与(95.7±1.3)%;t=8.24,P<0.001],比活度分别为(96.1±14.3)与(93.2±13.8) GBq/μmol。标记产物均为无色澄清溶液,pH值6.5~7.0,无菌和细菌内毒素等均符合规定。标记产物48 h后放化纯均>95%,具有良好的稳定性。177Lu-PSMA-I&T应用于前列腺癌患者后的显像示原发灶及转移灶均有较好摄取。结论177Lu标记的放射性药物的标记简便,产率高且稳定。采用自动化标记可简化流程、降低辐射剂量并提高产率。

  • 标签: 同位素标记 奥曲肽 前列腺特异膜抗原
  • 简介:摘要毛囊干细胞(hair follicle-derived stem cells,HF-SCs)不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同时具有来源丰富、取材方便和无伦理问题等优势,因此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随着HF-SCs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分离、纯化、鉴定HF-SCs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寻找特异性较高的HF-SCs标记物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 标签: 毛囊 干细胞 表面标记物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一种含炭定位标记液(SPOT)临床应用于内镜下病变标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4月—2019年11月期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确诊胃肠道病变需行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的115例患者,内镜检查时应用SPOT标记病灶,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时寻找标记点。采用单组目标值法计算产品标记有效率。观察标记后有无不良事件发生,比较标记前后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变化情况。结果受试者SPOT标记的有效率为99.13%(114/115),标记维持时间可达57 d,标记过程中无穿刺肠壁或注射到腹腔情况。标记后,仅1例患者出现轻度发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48%(27/115),均与试验器械无关。标记前后患者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OT内镜定位标记液对胃肠道病灶能有效、安全地进行染色标记,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可满足临床使用要求。

  • 标签: 染色与标记 定位 内窥镜检查,胃肠道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多标记后延迟时间(Multi-PLD)动脉自旋标记(ASL)成像分析大脑半球、小脑半球及脑解剖亚区(56对)血流灌注正常参数范围,并探讨左右、性别及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方法2020年11月—2020年12月间招募本地42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性25名、女性17名,年龄23~74(38±14)岁,行7个PLD的ASL成像,其中青年组21名,男性15名、女性6名,年龄23~35岁;中老年组21名,男性10名、女性11名,年龄36~74岁。数据通过Cereflow软件离线处理得到动脉到达时间(ATT)和校正过的脑血流量(CBF)及脑血容量(CBV)灌注参数,再利用SimpleITK标准化函数根据解剖学自动标记模板(AAL)对计算的灌注图像进行标准化处理,最终得到脑解剖亚区的CBF、ATT、CBV灌注参数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Wilcoxon 秩和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大脑半球、小脑半球及各脑解剖亚区左右两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灌注参数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灌注参数值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大脑半球及多个脑解剖亚区62.5%(35/56)CBF、44.6%(25/56)CBV值表现为右侧高于左侧,多个脑解剖亚区28.6%(16/56)ATT值表现为左侧高于右侧。小脑半球CBF[(35.30±8.31)比(34.34±7.53)ml·100g-1·min-1,P=0.021]、CBV[(0.47±0.11)比(0.45±0.09)ml/100g,P<0.001]、ATT[(1.30±0.10)比(1.24±0.11)s,P<0.001]均表现为左侧高于右侧。女性大脑半球、小脑半球及多个脑解剖亚区50.0%(28/56)CBF值高于男性,83.9%(47/56)ATT值<男性(P值均<0.05),CBV值仅在5组脑区(枕上回、枕中回、枕下回、顶上回、小脑7b区)高于男性(P值均<0.05)。青年组大脑半球及多个脑解剖亚区44.6%(25/56)CBF、33.9%(19/56)CBV值均高于中老年组(P值均<0.05)。青年组多数脑区的ATT值虽低于中老年组,但仅在直回(P=0.026)及中央旁小叶(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脑半球的CBF(r=-0.430,P=0.005)、CBV(r=-0.327,P=0.035)与年龄呈负相关。多数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解剖亚区的CBF(24/25,r范围-0.497~-0.343,P值均<0.05)、CBV(16/19,r范围-0.474~-0.322,P值均<0.05)与年龄均呈负相关,ATT与年龄呈正相关(直回:r=0.311,P=0.045;中央旁小叶:r=0.392,P=0.010)。结论Multi-PLD ASL成像可以精确地定量分析脑组织血流灌注信息,多个脑解剖亚区灌注参数在不同侧别、性别及年龄组间存在差异,并且多数不同年龄组间存在差异脑区的灌注参数与年龄存在相关性。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动脉自旋标记 脑血流量 脑血容量
  • 简介:摘要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闭塞性脑血管病,以颈内动脉末端进行性闭塞伴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为特征。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主要认为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免疫炎症反应等相关。相关生物标记物的发现可为阐明烟雾病的发病机制、实现烟雾病的早期诊疗提供希望。笔者现从与烟雾病相关的编码基因、非编码RNA及蛋白角度出发,阐述其参与烟雾病发生发展的可能分子机制,以深入阐明其作为烟雾病生物标记物的价值。

  • 标签: 烟雾病 生物标记物 编码基因 非编码RNA 蛋白
  • 简介:摘要乳腺组织定位标记夹是一种可经皮穿刺并在乳腺病灶组织中放置、具有定位标记作用的含金属标志物,主要用于可疑小肿块及不可触及乳腺癌的标记、接受新辅助治疗的乳腺癌的标记、新辅助治疗前阳性淋巴结的标记以及指导随后的定位切除。相对于现阶段最常用的导丝定位技术,乳腺组织定位标记夹的应用是一种创新与补充,特别是对于穿刺活组织检查后影像学检查无法定位的乳腺癌以及新辅助治疗达到pCR或接近pCR的影像学阴性乳腺癌,其成为术前唯一能精确定位原发肿块位置的技术。但是,该技术仍存在放置后移位等问题,其安全性、临床效果以及适应证等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 标签: 乳腺肿瘤 组织 定位标记 精准医学
  • 简介:摘要胃癌前病变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胃癌一般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而癌前病变更无特异性症状,患者大多通过胃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这些病变,但因其是一种侵入性操作且患者不易耐受而未被广泛普及。血清胃蛋白酶原、幽门螺杆菌抗体及肿瘤标志物等的检测近年来被应用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的筛查,也因其特异性及灵敏度低而受限。因此,寻找新的诊断生物标记物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者期待通过这些标记物早期发现胃癌前病变,进而早期干预,从而降低胃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本文将对胃癌前病变生物标记物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胃癌前病变 生物标记物 慢性萎缩性胃炎 肠上皮化生 不典型增生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不仅严重损害心脏功能,而且明显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因此,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至关重要。近年研究发现,炎症、氧化应激、纤维化、心房肌结构重构和电重构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密切相关;相应的生物学标记物可以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和预后。

  • 标签: 心房颤动 生物学标记物
  • 简介:摘要OA是临床最常见的风湿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影响因素、治疗和预防等均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OA患者群体逐渐庞大,给社会带来的负担也日益加重,寻找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已经成为风湿病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生物标记物是体内能够进行测量的,或能够测量其产物及影响的,预测某种结果或疾病发生的可能性的任何物质、结构、进程。一个良好的生物标记物能够辅助临床诊疗、判断预后的过程,但目前仍缺乏一种能够得到广泛认可的、临床上普遍使用的OA诊断的生物标记物。

  • 标签: 骨关节炎 生物标记物 细胞因子 诊断
  • 作者: 樊茜 吝怡 马佳 朱森林 吴玉伟 牟星宜 邓博 康诗然 番敏 马锋 吕毅 严小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西安 710068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肿瘤标记定位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6只雄性健康Beagle犬,全麻后行胃镜检查,假定胃肿瘤部位,然后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钳夹并固定于胃肿瘤部位,退出胃镜。24 h后再次全麻,行腹腔镜胃肿瘤定位。常规建立腹腔镜戳孔并进镜后经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将寻踪磁体置于胃表面肿瘤附近探查示踪磁体,两个磁体相吸后,腹腔镜下所见寻踪磁体所在部位即为胃肿瘤的位置,从而完成病灶的标记和定位。结果6只Beagle犬在胃镜下均成功留置示踪磁体,胃镜操作中无磁体滑脱、副损伤、出血等。胃镜术后24 h,在腹腔镜手术下顺利置入寻踪磁体,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自动相吸,形成"示踪磁体-胃壁-寻踪磁体"的三明治样结构,完成腹腔镜下对胃肿瘤的定位和识别,整个过程操作顺利,未出现意外损伤。结论基于磁示踪技术的胃镜联合腹腔镜胃肿瘤标记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 标签: 胃肿瘤 磁小体 胃镜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预置标记线在泪道内窥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其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泪道阻塞患者60例(60眼)进行泪道内窥镜手术,按患者住院号的单双号分为2组,单号作为对照组术中不预置标记线,即传统方法治疗;双号作为观察组,即先预置标记线。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中泪道黏膜损伤、出血、穿孔(假道)、眼睑水肿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术中可清晰地观察预置标记线的数量,结合泪道解剖学特征来判断泪道内窥镜探头所处位置,如泪道内窥镜下显示1根标记线提示在泪小管内;显示2根标记线汇聚处提示在泪总管内;显示2根标记线并且操作空间增大提示在泪囊内;显示2根标记线,可见黏膜皱襞提示在鼻泪管内。观察组术中泪道黏膜损伤发生率(16%)、术中出血发生率(13%)和眼睑水肿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2%、5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543,P=0.003;χ2=8.718,P=0.003;χ2=4.069,P=0.044);而术中穿孔(假道)对照组中发生了1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3)。术后组间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8,P=0.168)。2组中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均为少量,术中注水后不影响操作,术后少许出血者2 d内均能自行止血。结论:泪道内窥镜手术中应用预置标记线能更好地操控内窥镜检查及手术,能准确定位操作所处的位置,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泪道内窥镜 泪道置管术 预置标记线 泪道阻塞
  • 简介:摘要肾移植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涉及复杂的生物机制。因此,有必要对移植受者的免疫状态、移植肾功能、药物不良反应等进行长期监测。与肾移植相关的传统生物标记物及检测技术繁多,但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新的生物标记物不断被发现,各种先进检测方法,特别是高通量技术也逐渐应用到临床,使对移植受者的评估更加全面、准确、及时,对于优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勃起功能障碍 干细胞 外泌体
  • 简介: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目前有少数研究提示新发房颤的诊断和后续恶性肿瘤的诊断有关。机制可能包括共同的危险因素、检出偏倚等。房颤患者口服抗凝药物相关的出血事件可能是恶性肿瘤的警告信号,有利于尽早开展恶性肿瘤的相关检查并进行干预。

  • 标签: 新发心房颤动 恶性肿瘤 出血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并拯救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标记的EGFP-EV-A71重组病毒。方法利用重叠PCR技术,以pMD19T-SDLY107全长质粒为模板,将2A蛋白酶识别序列加入到结构蛋白VP4的5′端;以pEGFP-N1质粒作为模板,扩增获得EGFP目的片段,将其插入到上述重组质粒中,得到重组质粒pMD19T-107-EGFP。经酶切和体外转录后,转染横纹肌细胞肉瘤(RD),拯救获得重组病毒EGFP-EV-A71。采用Karber法计算细胞培养半数感染量(CCID50)以测定病毒滴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不同时间点的病毒复制水平,并绘制病毒复制曲线,比较重组病毒与母本病毒的复制力有无差异。乳酸脱氢酶(LDH)和细胞增殖(CCK-8)实验分别测定被感染细胞的细胞损伤率和存活率。结果包含EGFP的重组EV-A71感染性cDNA克隆被成功构建;转染RD细胞后,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并且表达出较强的绿色荧光;重组病毒与母本病毒具有相似的复制动力学特征和致细胞病变效应。结论成功拯救了EGFP标记的重组病毒EGFP-EV-A71。

  • 标签: 肠道病毒71型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病毒拯救
  • 简介:摘要动脉自旋标记(ASL)是一种无创的、不使用造影剂的脑灌注成像技术。通过对缺血半暗带、侧支循环等不同影像学表现的研究,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预后估计。多延迟ASL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使得该技术在脑血管病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ASL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并着重介绍了多延迟ASL这一新技术。

  • 标签: 卒中 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胆碱能生物标记物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9月本院择期在脊椎-硬膜外阻滞下行全膝/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年龄65~85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Ⅰ~Ⅲ级。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于麻醉前取肘静脉血5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丁酰胆碱酯酶(BuChE)、TNF-α和IL-6浓度。于术前1 d、术后入恢复室、术后1、3和7 d(或出院前)同一时段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术前采用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术前认知状态,术后采用CAM法和MDAS法评估POD的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P组)和非POD组(NP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OD的危险因素。结果NP组349例,P组57例,POD发生率为14.0%。与NP组比较,P组患者年龄、术前并存基础疾病(≥3种)、血浆ChAT、TNF-α和IL-6浓度升高,AChE和BuChE浓度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AChE、BuChE、ChAT浓度变化和高龄是发生PO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POD的发生与术前血浆AChE、BuChE和ChAT浓度变化有关。

  • 标签: 胆碱酯酶类 老年人 谵妄
  • 作者: 吝怡 樊茜 马佳 邓博 牟星宜 朱森林 吴玉伟 康诗然 马锋 吕毅 严小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5
  • 出处:《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启德书院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陕西省人民医院肿瘤外科,西安 710068,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宗濂书院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71
  • 简介:摘要目的设计基于磁示踪技术、用于结直肠肿瘤标记定位的磁体,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用于结直肠肿瘤标记定位的磁体包括示踪磁体和寻踪磁体两部分,均为圆环状钕铁硼磁体。以8只健康Beagle犬为动物模型,结肠镜下假定结直肠不同部位为肿瘤位置,利用内镜下软组织夹将示踪磁体送至假定的肿瘤附近,并钳夹固定于肿瘤附近的肠壁。24 h后行腹腔镜手术,经主操作孔置入寻踪磁体于待切除的结直肠附近,寻踪磁体与示踪磁体相吸,从而完成腹腔镜下手术时对肿瘤位置的定位和识别。结果成功设计并加工了示踪磁体与寻踪磁体,均采用N45烧结钕铁硼加工而成,表面镍镀层,示踪磁体与寻踪磁体在零距离时的吸力为16 N。8只Beagle犬均顺利接受结肠镜下示踪磁体的留置,24 h后均未出现示踪磁体脱落、移位等。腹腔镜下置入寻踪磁体后,两个磁体迅速精准相吸,顺利完成对肿瘤所在部位的定位,术中未出现任何副损伤。结论基于磁示踪技术的结肠镜联合腹腔镜结直肠肿瘤定位操作简单、定位准确、安全可行。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结肠镜检查 腹腔镜检查 磁示踪技术
  • 简介:摘要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被定义为在怀孕期间首次出现并确诊的葡萄糖耐受不良或高血糖症,约影响全球14%的孕妇。GDM作为妊娠常见并发症,与其发生相关的生物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分子生物标记是正常生物学过程的指标,可用于检测疾病进程或生物学状态。近年来GDM的遗传学研究炙手可热,尤其是单核苷酸多态性,表观遗传学相关的DNA甲基化和microRNAs方面,引起了人们对其用作分子生物标志物早期预测及诊断GDM的兴趣。

  • 标签: 妊娠期糖尿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DNA甲基化 MicroRN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