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骨骼系统中存在多种干细胞微环境,维持不同类型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分化,其中包括了间充质来源的骨骼干细胞(skeletal stem cell,SSC)。它们在体内外均能自我更新和克隆形成,可多向分化形成软骨、骨、脂肪和骨髓基质。近年,随着谱系追踪和单细胞测序等技术的发展,不同类型的SSC被成功鉴定。相比于间充质干细胞的高异质性,SSC异质性更低、表面标志物可靠且生物学特性明确。因而,阐明SSC的特性,可为干细胞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回顾SSC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SSC的特性、时间和空间分布差异以及功能异同。此外,还将讨论单细胞测序技术在SSC研究中的应用。

  • 标签: 干细胞 细胞谱系 单细胞分析 RNA测序 干细胞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红花素的分子特性,筛选并鉴定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分析红花素的药理参数和分子特性。采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服务器(提供化合物靶点预测的网站)和通过化学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来预测化学成分靶向蛋白的服务器(DRAR-CPI)筛选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并与人类孟德尔遗传病数据库(OMIM)、毒性与基因比较数据库(CTD)和药物靶点数据库(TTD)中已发布的抗脓毒症相关疾病靶点进行匹配,筛选出红花素的抗脓毒症靶点,进一步通过分子对接服务器鉴定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结果红花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为41.15%,药物相似度为0.24,可旋转键数为1,表明红花素口服吸收较好,具有良好的成药性。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和DRAR-CPI服务器共筛选到115个潜在靶点;从OMIM、CTD和TTD 3个数据库中共获得149个疾病靶点;将两个服务器筛选出的115个红花素靶向蛋白与疾病靶向蛋白进行匹配,发现既是分子靶点又是疾病靶点的蛋白有10个,分别为凝血因子Ⅸ(F9)、腺苷A1受体(ADORA1)、一氧化氮合酶2(NOS2)、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组织蛋白酶G(CTSG)、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ELANE)、蛋白C(PROC)、脂钙蛋白2(LCN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酶2(PTGS2)。经分子对接服务器鉴定显示,红花素具有与上述10个靶向蛋白结合的能力,为红花素抗脓毒症的潜在靶点;红花素可通过与靶向蛋白的关键氨基酸残基发生交互作用,从而发挥相应的药效。结论红花素能够通过调节CTSG、ELANE和LCN2抑制脓毒症组织和器官损伤,通过调控ADORA1、PTGS2、NOS2和MAPK1减轻炎症,通过调控PROC和F9抑制凝血并减轻脓毒症炎症反应,通过调节G6PD改善氧化应激而减少脓毒症的发生,最终预防和治疗脓毒症。

  • 标签: 红花素 靶点 计算钓靶法 脓毒症
  • 简介:摘要分析比较临床1例重症肺炎患者痰标本培养出的平滑型脓肿分枝杆菌(MabS)和粗糙型脓肿分枝杆菌(MabR),并进行药敏试验研究,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对MabS和MabR进行菌体形态观察、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比对,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进行同源性分析,并采用比例法和肉汤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MabS和MabR菌落形态不同,MALDI-TOF MS分析MabR有223个蛋白峰,MabS有147个蛋白峰。16s RNA基因测序MabS为1 397 bp,MabR为1 402 bp,药敏试验显示二者对抗结核药几乎耐药,对绝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MabS和MabR对抗结核治疗药物普遍耐药,而对抗菌药物几乎敏感,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可供临床参考。

  • 标签: 脓肿分枝杆菌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药物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评估适合临床实验室开展的食源性腹泻弯曲菌检测方法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分为预实验和大样本验证。(1)预实验: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京地区某三甲医院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400份。采用双孔滤膜培养法及改良头孢哌酮-木炭-脱氧胆酸盐(CCD)琼脂培养法在微需氧环境中培养48 h,挑选可疑菌落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同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空肠弯曲菌及结肠弯曲菌。(2)大样本验证: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不同地区不同级别3家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2 062份,进行qPCR检测及培养。阳性菌株按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及美国国家肠道细菌耐药监测中心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及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进行结果判读。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及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一致性。结果预实验中qPCR、双孔滤膜培养法及改良CCD琼脂培养法检测弯曲菌(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的检出率分别是9.0%(36/400)、5.0%(20/400)和3.5%(1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772,P<0.01)且qPCR阴性,培养法均为阴性。大样本验证中,qPCR的检出率为8.1%(168/2 062),其中空肠弯曲菌7.0%(144/2 062),结肠弯曲菌1.2%(24/2 062)。qPCR阳性标本进行双孔滤膜培养法培养,阳性率为61.9%(104/168),其中空肠弯曲菌为58.3%(84/144),结肠弯曲菌为83.3%(20/24),与预实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94.0%(94/100)和100.0%(24/24),对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6/100)和33.3%(8/24),两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结论qPCR快速、灵敏、操作简单,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开展。双孔滤膜培养法检出率显著高于改良CCD琼脂培养法,弯曲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显示出极高的耐药率,已不适用于北京地区弯曲菌食源性腹泻的治疗,应选择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 标签: 弯曲菌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 培养 药物敏感性试验 纸片扩散法 琼脂稀释法
  • 简介:摘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是诊断职业病的前提,尤其是对诊断结论有异议,申请职业病鉴定时尤为重要。本文报告1例职业性石棉所致肺癌的职业病鉴定病例,探讨诊断鉴定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的判定问题,以利于更好地开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工作。

  • 标签: 石棉 肺癌 石棉所致肺癌 人事关系变更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一代测序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简易的肠道病病毒共感染鉴定方法。方法制备共感染的模拟样本,对其进行一代测序。使用Perl语言编写脚本对测序图谱进行分析,获得主峰和次峰序列。采用blastn与本地构建的肠道病毒数据库进行局部比对,同时采用stretcher进行全局比对,对主要和次要序列进行肠道病毒分型比较。结果编写了一个能够自动识别并分析一代测序色谱图结果中共感染状态并获得两个肠道病毒核苷酸序列的脚本。对于次要病毒DNA含量大于等于65ng的混合样本,只要次要病毒在混合样本中占比适中(如大于等于12.5%并小于等于25.0%)均能够顺利识别并准确分型。分型时,采用局部比对与采用全局比对的结果相当,但在1:1混合样本的分型时,局部比对的效果更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肠道病毒共感染的简易鉴定方法可用于肠道病毒共感染的病毒识别与分型。

  • 标签: 肠道病毒 共感染 一代测序 测序图谱
  • 简介:摘要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膀胱癌的基础研究中。常用的有原位移植模型、诱发性模型、自发性模型及组织工程模型。本文就目前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建立及鉴定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膀胱肿瘤 模型,动物 致癌物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人IL-2与HBsAg融合基因并转化到BCG中构建重组BCG(recombinant BCG,rBCG),为制备治疗和预防乙型肝炎和结核病的二联疫苗奠定基础。方法以IL-2 pMalLP质粒和HBsAg pMalLP质粒为模板,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扩增HBsAg和IL-2基因,进行重叠PCR获得融合基因IL-2-HBsAg并纯化,将融合基因克隆至穿梭表达载体pMV261得到重组质粒,电转化导入BCG感受态细胞,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融合基因在rBCG中的表达。结果PCR扩增得到IL-2和HBsAg,通过重叠PCR获得IL-2-HBsAg融合基因后成功插入穿梭表达载体,rBCG能表达融合蛋白。结论构建人IL-2与HBsAg融合基因重组质粒并导入BCG,获得了稳定表达融合蛋白的rBCG。

  • 标签: 白细胞介素2 肝炎病毒,乙型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卡介苗 肝炎表面抗原,乙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例中国汉族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患者进行突变检测,对其候选剪接变异进行致病性鉴定。方法采用常规酚-氯仿法从2例中国汉族OI先证者的外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进行致病突变筛查;针对检出的可能引起RNA剪接异常的疑似致病变异,构建Minigene分析变异对于剪接的影响,进而确定其致病性。结果在先证者1中发现可能影响剪接的杂合变异:COL1A1:c.858+1_858+5delGTAAG;先证者2同时存在COL1A2的两个变异,一个为可能引起异常剪接的杂合变异c.1405-7C>T,另一个为杂合错义变异c.2972G>T(p.G991V)。Minigene实验分析证实家系1的变异导致COL1A1基因第12外显子发生跳跃,家系2变异位点c.1405-7C>T对COL1A2的转录后剪接没有影响。先证者2的COL1A2基因的G991为一个高度保守的氨基酸,经生物信息学分析c.2972G>T(p.G991V)可能为真正的OI致病变异。结论先证者1的COL1A1剪接位点变异c.858+1_858+5delGTAAG是导致OI的致病性变异;排除先证者2中COL1A2变异c.1405-7C>T的致病性,确定COL1A2基因变异c.2972G>T(p.G991V)为先证者2的致病原因。针对WES提示的剪接变异进行Minigene分析,不仅实现了突变致病性鉴定,丰富了OI的突变谱,而且为患者产前诊断和后续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骨发育不全 遗传学研究 剪接体 遗传变异 遗传关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军事飞行员胆总管结石(common bile duct stones,CBDS)的临床诊疗及航空医学鉴定。方法收集空军特色医学中心2009年6月至2015年3月诊断为CBDS的3例军事飞行员的详细诊疗过程及航空医学鉴定结论,结合新技术进展进行分析。结果3例飞行员因长期胆囊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继发CBDS并梗阻性黄疸。病例1:继发于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胆总管探查术,中转开腹行胆总管探查取石;病例2:继发于肝内胆管结石,行开腹肝左外叶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病例3:继发于胆囊结石保胆取石术后复发,最终因胆管狭窄行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整形、T管引流术。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飞行结论:病例1于术后5个月飞行合格;病例2术后因高血压病停飞;病例3于术后半年飞行合格。结论军事飞行员CBDS多继发于胆囊结石或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应尽早施行,尽量采用微创方法。治疗措施得当、术后恢复良好者可飞行合格。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合格鉴定 军事飞行员
  • 简介:摘要目的确认1例HLA-DQB1新等位基因的序列,分析新等位基因的遗传学特征。方法应用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分型技术(sequenc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obe,SSOP)及PCR-直接测序分型法(sequence-based typing,SBT)对1个白血病家系进行HLA常规检测,发现患者母亲及哥哥HLA-DQB1序列组合无完全匹配的基因型。应用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对该基因进行确认。结果PCR-SBT提示患者母亲及哥哥HLA-DQB1序列组合与已知基因型不完全匹配。NGS分析显示,与同源性最高的等位基因DQB1*03:02相比,该等位基因在第2外显子c.233T>G变异,导致46位编码氨基酸由缬氨酸变为甘氨酸(p. Val46Gly)。家系调查显示患者哥哥HLA-DQB1新等位基因来源于母亲。新等位基因序列已递交给GenBank数据库(MK729743)。结论应用NGS鉴定了1个HLA-DQB1新等位基因,该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DQB1*03:362。

  • 标签: HLA-DQB1 新等位基因 PCR-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 PCR-直接测序分型 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非综合征型唇腭裂家系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探寻其致病原因。方法对该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既往史调查,排除综合征型唇腭裂。对该家系1例患儿的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筛查到候选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后,采用Sanger测序对该家系成员及100名健康对照个体进行共分离分析和人群验证分析。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疾病共分离分析显示,该家系患者IRF6基因第4外显子存在c.253A>G(p.Cys85Arg)变异,且该突变未在健康对照个体中检出,文献尚未见报道。结论IRF6基因第4外显子c.253A>G错义变异是导致该家系发病的原因。

  • 标签: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 IRF6基因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个丙酸血症(propionic acidemia,PA)家系的致病变异。方法通过多重探针杂交富集患儿PCCA和PCCB基因的全部编码外显子及其侧翼区序列进行高通量测序,检测可疑变异,运用Sanger测序在家系中进行变异验证。提取患儿父亲外周血淋巴细胞RNA,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联合Sanger测序对新剪切变异进行验证;采用多种在线软件对错义变异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在患儿PCCB基因第1内含子和第7外显子检出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是c.184-2A>G剪切变异和c.733G>A(p.G245S)错义变异,Sanger测序验证表明二者分别来自父母。mRNA水平验证表明,c.184-2A>G变异可导致PCCB基因转录产物第2外显子的缺失;多个软件预测c.733G>A错义变异具有致病性,245位置的氨基酸在不同物种均具有高度保守性。结论PCCB基因变异可能是该家系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PCCB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丙酸血症 PCCB基因 高通量测序 新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细针穿刺洗脱液中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ra211)、甲状腺球蛋白(TG)、铁蛋白(Fer)和降钙素原(PCT)在鉴别良恶性颈部结节中的应用价值,以期筛选最优鉴别诊断模型。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单发颈部结节患者396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穿刺洗脱液CEA、SCC-Ag、Cyfra211、TG、Fer和PCT水平,以细胞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穿刺洗脱液各指标单项检测以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396例患者中,恶性结节101例,良性结节295例。恶性结节患者穿刺洗脱液CEA、SCC-Ag、Cyfra211、TG和Fer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患者[(27.73 ± 10.63)μg/L比(16.81 ± 8.18)μg/L、(1.59 ± 0.74)μg/L比(1.09 ± 0.83)μg/L、(3.31 ± 1.48)μg/L比(1.66 ± 0.59)μg/L、(144.96 ± 38.93)μg/L比(95.03 ± 47.23)μg/L和(191.18 ± 80.13)μg/L比(137.87 ± 63.22)μg/L],PCT明显低于良性结节患者[(0.61 ± 0.24)μg/L比(1.01 ± 0.5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单项诊断性能较高指标为CEA、Cyfra211和TG(曲线下面积>0.7,约登指数>0.5);CEA、Cyfra211和TG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任何指标两两联合检测(P<0.05)。结论细针穿刺洗脱液CEA、Cyfra211和TG联合检测可有效鉴别良恶性颈部结节。

  • 标签: 活组织检查,针吸 诊断,鉴别 结节 洗脱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代谢紊乱特征,并发现和鉴定OSCC的生物标志物,为其早期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76例OSCC患者和体检科的70名健康受试者,按照随机数表法按2∶1的比例将所有受试者分为测试组和验证组,测试组共96例受试者,其中OSCC患者51例,健康受试者45名;验证组共50例受试者,其中OSCC患者25例,健康受试者25名。收集所有受试者的血液样本及临床资料,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技术建立血清样本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进一步结合主成分分析、偏正交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和t检验分析发现并鉴定测试组中OSCC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并对得到的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用以进一步筛选和确定OSCC的生物标志物,构建OSCC诊断模型,用验证组检验诊断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对比分析测试组中OSCC患者和健康受试者的血清样本后得到21种内源性差异代谢物,代谢通路分析提示OSCC患者存在脂质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紊乱(P<0.05)。本研究构建了由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ysoPC)(16∶0/0∶0)、LysoPC[18∶1(9Z)/0∶0]、牛磺酸和D-谷氨酸组成的诊断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98,95%CI为0.994~0.999,P<0.05)。结论OSCC患者体内发生了明显的脂质和氨基酸代谢紊乱,代谢组学手段是建立OSCC诊断模型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代谢组学 生物标志物 代谢紊乱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细针穿刺洗脱液中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Cyfra211)、甲状腺球蛋白(TG)、铁蛋白(Fer)和降钙素原(PCT)在鉴别良恶性颈部结节中的应用价值,以期筛选最优鉴别诊断模型。方法选择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湖北省孝感市中心医院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的单发颈部结节患者396例,采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测定穿刺洗脱液CEA、SCC-Ag、Cyfra211、TG、Fer和PCT水平,以细胞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穿刺洗脱液各指标单项检测以及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结果396例患者中,恶性结节101例,良性结节295例。恶性结节患者穿刺洗脱液CEA、SCC-Ag、Cyfra211、TG和Fer明显高于良性结节患者[(27.73 ± 10.63)μg/L比(16.81 ± 8.18)μg/L、(1.59 ± 0.74)μg/L比(1.09 ± 0.83)μg/L、(3.31 ± 1.48)μg/L比(1.66 ± 0.59)μg/L、(144.96 ± 38.93)μg/L比(95.03 ± 47.23)μg/L和(191.18 ± 80.13)μg/L比(137.87 ± 63.22)μg/L],PCT明显低于良性结节患者[(0.61 ± 0.24)μg/L比(1.01 ± 0.5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单项诊断性能较高指标为CEA、Cyfra211和TG(曲线下面积>0.7,约登指数>0.5);CEA、Cyfra211和TG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任何指标两两联合检测(P<0.05)。结论细针穿刺洗脱液CEA、Cyfra211和TG联合检测可有效鉴别良恶性颈部结节。

  • 标签: 活组织检查,针吸 诊断,鉴别 结节 洗脱液
  • 简介:摘要目的从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I, HIV-1)慢性感染者体内筛选针对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对其进行功能鉴定。方法采用单细胞特异性分选的方法从HIV-1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中筛选抗原特异性单个B细胞,通过逆转录和巢式PCR获得抗体重链和轻链的可变区基因。利用免疫遗传学数据库(immunogenetics database, IMGT)分析抗体基因家系及突变率。抗体表达纯化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鉴定其结合活性和识别表位,通过假病毒中和实验检测抗体中和能力。结果从1例慢性HIV-1感染者样本中筛选得到7个HIV-1膜蛋白特异性抗体。抗体重链可变区基因来自IGHV1-69*09、IGHV1-08*01、IGHV1-46*01、IGHV4-34*01、IGHV4-61*01和IGHV3-43*02家系,突变率为10.76%~21.05%。轻链可变区基因来自IGKV3-20*01、IGKV1-39*01、IGKV1-NL1*01、IGKV3-15*01和IGKV1-9*01家系,突变率为6.03%~18.64%。7个抗体均可以结合gp140,其中抗体508-B1、508-C1、508-C5、508-D4和508-E5主要识别gp41区;508-D6和508-F1结合gp120区。508-D4和508-F1分别可以中和Global Panel假病毒盘中的CNE8(Tier 2)和X2278(Tier 2),IC50值分别为38.1 μg/ml和41.7 μg/ml。结论本研究成功筛选得到7个HIV-1膜蛋白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其中5个为识别gp41区的单克隆抗体,2个为gp120结合抗体。2个抗体具备有限的中和能力。该组抗体可为HIV-1检测试剂和抗体药物研发以及艾滋病疫苗免疫原设计提供技术储备。

  • 标签: HIV-1 中和活性 表位 单克隆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五红汤联合艾灸对铂类化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行铂类化疗方案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入院当天行艾灸直至出院,化疗当天开始服用五红汤共14 d,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化疗前、化疗后第14 d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总健康状况得分为(65.80±16.67)分,高于对照组的(53.30±21.90)分,疲倦、恶心呕吐、食欲得分分别为(28.40±26.13)分、(6.70±11.23)分、(16.57±20.95)分,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2.20±26.00)分、(20.00±15.93)分、(33.27±27.7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五红汤联合艾灸能减少铂类化疗后患者的疲倦、恶心呕吐情况,改善患者的食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五红汤 艾箱灸 铂类化疗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细粒棘球蚴pET30a-EgG1Y162-2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诱导表达EgG1Y162-2重组蛋白,为研制细粒棘球蚴疫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以细粒棘球蚴cDNA为模板,利用PCR法合成EgG1Y162-2目的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构建pET30a-EgG1Y162-2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大量蛋白,采用亲和层析方法纯化重组蛋白;经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析蛋白纯化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鉴定表达产物。结果成功构建pET30a-EgG1Y162-2重组质粒,诱导表达后菌体上清液和洗脱液均在相对分子质量约15 × 103处出现EgG1Y162-2蛋白目的条带,且200 mmol/L咪唑洗脱的蛋白抗原成分较纯。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纯化后带有His标签的EgG1Y162-2重组蛋白能被抗His单克隆抗体识别。结论成功构建了细粒棘球蚴pET30a-EgG1Y162-2原核表达重组质粒,诱导表达了EgG1Y162-2重组蛋白,为进一步开展抗细粒棘球蚴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 标签: 细粒棘球蚴 EgG1Y162-2蛋白 表达 纯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军事飞行人员颅内动脉瘤的航空医学鉴定原则。方法分析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影像学检查中检出的2例颅内动脉瘤歼击机飞行员,以及1例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运输机通信员的临床诊治过程及最终医学鉴定结论,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2例歼击机飞行员均无临床症状、体征,于体检过程中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意外检出直径小于<5 mm的微小动脉瘤。其中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微小动脉瘤,经双座飞行观察1年后最终建议降机种飞行;另1例经进一步影像学检查及专家阅片会诊,排除动脉瘤诊断,给予飞行合格、定期影像学随访结论。1例运输机通信员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住院,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颅内小动脉瘤,行夹闭术后经13个月地面随访观察,无新发症状及体征,给予特许飞行合格。结论航空环境的特殊性可能对动脉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影响。歼击机飞行员颅内微小动脉瘤未治疗者飞行不合格。运输机等低载荷飞机飞行人员颅内微小动脉瘤未治疗者应结合飞行任务逐例进行分析,可能给予特许飞行;颅内动脉瘤经治疗后,无临床后遗症,可考虑给予特许飞行。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合格鉴定 军事飞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