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我们研制了内置可调撑开式悬吊拉钩应用于经口腔前庭免充气单孔镜甲状腺手术,顺利完成镜下甲状腺腺叶切除(含部分中央组淋巴结清扫)手术23例,与前期混合空间法的经口腔前庭镜下甲状腺手术57例相比较,免充气组患者手术时间[(144.6±18.1) min],与对照组[(159.9±34.2)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术中出血量[(50.22±18.92) ml比(52.37±14.64) ml]、术后引流量[(83.30±28.74) ml比(83.72±32.28) 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52±0.43) d比(4.01±0.76)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认为在可调撑开式悬吊拉钩协助下行免充气单孔经口腔前庭入路镜下甲状腺手术,手术空间维持良好、烟雾干扰减少、手术视野清晰、操作安全可行。

  • 标签:
  • 简介:摘要先天性视盘小是一种十分罕见的视盘发育异常。一般无明显症状,待并发黄斑病变而出现明显视力下降时才被发现。常规检查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频域深度增强相干光断层扫描OCT(EDI-SD OCT)及扫频源OCT(SSCOT),在扫描深度、广度及成像清晰度上均有显著改进,便于观察视盘小以及合并黄斑病变的细节,以及监测术后效果。先天性视盘小引起的黄斑病变,目前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激光光凝、气体填充、巩膜扣带术、玻璃体切除术、激光光凝,玻璃体切除术联合自体内界膜剥离、以及翻转填塞等。本文就先天性视盘小及其并发症黄斑病变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法以及预后因素加以综述。

  • 标签: 小凹,视盘,先天性 机制,黄斑病变 治疗,手术
  • 简介:摘要黄斑中心的发育大概分为四个阶段:早期胚胎期、晚期胚胎期、生后早期和成熟期。其发育过程和中心无血管区、Müller细胞及黄斑色素等多种因素有关,涉及内外层视网膜神经元的双向运动,及神经节细胞、内核层细胞、光感受器等多种细胞参考。中心发育不良是指既无中心,又无中心无血管区,根据OCT图像,其严重程度分为1~4级典型的黄斑中心发育不良和不典型的黄斑中心发育不良,并与白化病、先天性无虹膜、孤立的中心发育不良等多种疾病相关。其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明了。(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65-470)

  • 标签: 黄斑中心凹发育不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撑开式植骨加屈伸指肌腱调整技术用于治疗复拇畸形的疗效。方法自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我科收治17例17指复拇畸形患者。Ⅱ型7例,Ⅲ型2例,Ⅳ型8例。先采用屈伸肌腱松解或将去除指体的屈伸肌腱转移至指体的指间关节尺侧,并用去除指体的指骨对其尺侧拇指近节指骨颈下行撑开式植骨,实现骨性矫正配合肌腱调整,共同矫正拇指力线,达到矫正指间关节尺偏畸形的目的。结果术后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为12个月。随访结果采用Tada制定标准评价:优12指,良5指。结论采用撑开式植骨加屈伸肌腱调整治疗复拇畸形,疗效满意。

  • 标签: 手畸形,先天性 治疗结果 撑开式植骨 屈伸肌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甲软骨切取翻转治疗耳甲前突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收治8例耳甲前突畸形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6~41岁。采用经颅耳沟切口,分离暴露前突的耳甲软骨背侧面,将前突的耳甲软骨作椭圆形的全层切开,并将之剥除,经十字划痕后翻转180°,重新植入耳甲相应区域,可吸收线适当缝合固定,耳甲打包包扎。术后早期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及有无血肿发生,远期观察耳甲皮肤有无皱缩,耳甲有无继发畸形。结果所有患者耳甲前突畸形均得到明显的矫正,切口愈合良好,且无局部血肿,经6~12个月随访,耳甲区皮肤无明显皱缩,结构无明显变形,患者及家属均感满意。结论采用耳甲软骨翻转后原位移植,可有效矫正耳甲前突畸形,效果良好。

  • 标签: 耳软骨 耳甲腔 畸形 回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应用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手术时年龄为(9.9±3.1)岁(范围6~16岁)。均为颈椎半椎骨畸形,C3 7例、C4 3例、C5 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椎体融合。采用前后联合入路,先行前路切除椎间盘、侧松解,再行后路松解、侧撑开矫形、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最后再行前路固定融合术。记录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影像学上结构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下颌倾斜角、肩平衡角以及斜方肌夹角差值。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8例患者行单节段侧撑开,3例患者行双节段侧撑开。手术时间为(466±141)min(范围150~659 min),术中出血量为(387±191)ml(范围100~660 ml),随访时间为(12.2±9.5)个月(范围3~24个月)。结构弯术前Cobb角为28.9°±13.1°,术后3个月改善至7.4°(3.0°,2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34,P=0.003),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8.1%±26.1%(范围18.8%~97.6%);术后1年为13.2°±12.3°,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0,P=0.107)。代偿弯术前Cobb角为18.3°±6.1°,术后3个月为9.4°±7.3°,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71,P<0.001),术后3个月矫正率为51.3%±28.3%(范围2.4%~94.7%);术后1年为8.9°±7.7°,与术后3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3,P=0.003),术后1年矫正率为61.4%±26.9%(范围15.4%~100%)。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发生在侧。2例表现为C5神经根麻木导致三角肌力量减弱,1例表现为食指和中指麻木,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于出院前症状有所改善,术后3个月随访恢复正常。结论应用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 标签: 颈椎 脊柱侧凸 先天畸形 脊柱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多模影像学对先天性视盘小(ODPs)的特征进行全方位分析。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病中心确诊为先天性ODPs的患者38例38眼,对其眼底照相、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红外成像、眼底自发荧光、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影像学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眼底照相检查结果显示,38例先天性ODPs患者中32眼ODPs位于视盘颞侧或颞下方,4眼位于颞上方,2眼位于视盘中心,为圆形或类圆形灰白色凹陷;29例视盘小黄斑病变(ODP-M)患者乳斑间可见边界清或不清的暗红色隆起。SD-OCT检查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病变区域筛板结构不完整,为无组织反射的暗区,裂隙通向视神经深部;所有ODP-M患者的外核层均存在液体,其中27眼内核层存在液体,13眼神经节细胞层存在液体,4眼内界膜下存在液体;所有ODP-M患者中21眼存在外层视网膜劈裂,27眼存在神经上皮脱离;在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患者中,18眼神经上皮下可见点状高反射信号且椭圆体带反射信号减弱或缺失。红外成像显示,先天性ODPs患者视盘颞侧均存在圆形或类圆形低反射区域,ODP-M患者病变部位呈现低反射区域。眼底自发荧光检查显示,27例ODP-M患眼后极部存在与病变范围一致的低荧光区域,其中18眼低荧光区域中心存在颗粒状或片状高荧光区。FFA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的动脉期造影均呈现局限性低荧光状态,静脉期可见荧光素染料沿视盘颞侧外渗,造影晚期在视盘颞侧边缘形成边界不清的强荧光弧;27例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ODP-M患者造影晚期在黄斑病变区域呈高荧光,未见视盘颞侧渗漏的荧光素钠向黄斑区移动。ICGA显示,所有先天性ODPs患者ODPs凹陷部位呈现局限性低荧光区;伴有神经上皮脱离的27例ODP-M患眼病变区呈高荧光状态。结论多模影像学可实现先天性ODPs的早期诊断及病因分析,同时有助于该疾病的治疗方案的确定。

  • 标签: 视盘小凹/先天性 视盘小凹黄斑病变 多模影像学分析 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黄斑中心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PEVAC)是近年来发现的以黄斑中心旁孤立动脉瘤病变伴有出血与硬性渗出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发病机制和病理进程现阶段尚未完全阐明。目前通过多模式影像学研究普遍认为PEVAC是特发性黄斑中心旁视网膜血管异常,并伴有黄斑囊样水肿(CME)及硬性渗出。临床易将其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的视网膜微动脉瘤、动脉瘤型毛细血管扩张症、3型黄斑新生血管(Ⅰ期)混淆。PEVAC有一定的自愈性,部分动脉瘤及CME可在随访中自行消退。激光光凝是治疗PEVAC的有效措施。未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发病机制与诊疗策略研究的进展和理论的更新有望为PEVAC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 标签: 综述 黄斑水肿 激光凝固术 黄斑中心凹旁渗出性血管异常复合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合并或不合并异常中心内层(EIFL)患眼手术前后视网膜内层结构变化和视功能改善情况,初步探讨影响IMEM患眼手术后视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IMEM患者90例90只眼纳入研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BCVA采用Snellen视力表进行,记录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90只眼中,黄斑前膜(MEM)分级为2~ 4级者分别为68 (75.6%,68/90)、18 (20.0%,18/90)、4 (4.4%,4/90)只眼。据此将2级设为A组,3、4级合并设为B组。两组患者年龄(t=0.015)、性别构成比(χ2=0.060 )、平均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F=2.27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04、0.809、0.141 );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13,P=0.000 )。所有患眼均行25G经睫状体平坦部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手术,同时剥除MEM及内界膜。观察手术后1、3、6、12个月BCVA、CMT变化以及MEM分级改善情况。手术前后BCVA、EIFL厚度、CMT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方差分析;手术后12个月时两组患眼解剖结构的改变情况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手术后1、3、6、12个月,A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50±0.13、0.38±0.12、0.27±0.12、0.19±0.10,平均CMT分别为(364.82±81.29)、(281.65±72.45)、(228.55±55.34)、(182.84±56.13)μm;B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66±0.14、0.60±0.13、0.54±0.14、0.52±0.14,平均CMT分别为分别为(455.88±69.60)、(440.18±68.65)、(383.76±65.38)、(371.39±66.60)μm。两组患眼手术后不同时间平均logMAR BCVA、CM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VA:F=37.913、11.479、24.250、39.013,P=0.000、0.002、0.000、0.000;CMT:F=10.987、39.610、55.789、79.987,P=0.002、0.000、0.000、0.000)。手术后12个月,A组68只眼中,MEM改善至1级57只眼;B组3级18只眼中,MEM改善至1、2级分别为1、3只眼,4级4只眼均无改善。两组患眼MEM分级改善眼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不合并EIFL的IMEM患眼具有较好的视力预后和解剖改变的可逆性;EIFL是影响手术后视功能和解剖结构恢复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异常中心凹内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夹层内治疗时真假的识别方法及效果。方法抽取安阳市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0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评估胸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情况。所有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完成内治疗。术中采取多种方法识别真假,包括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如夹层裂口切线位造影法、导管沿途冒烟法)等。结果90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治疗时,采取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66例,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24例。左前斜45°造影结果显示,68例夹层假位于降主动脉外侧,而22例假位于降主动脉内侧或与真重叠;腹主动脉段夹层真假位置复杂,假于螺旋下降过程中可位于真任何一侧,其中6例腹主动脉存有2个及以上假;90例胸主动脉夹层采取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和全弓降主动脉造影—胸降主动脉留置猪尾导管法识别真假,最终全部成功定位真,且顺利完成内治疗,夹层远端真血流恢复率为100%。结论对于胸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行CTA检查做好评估,术中在DSA监视下,予以左肱动脉穿刺插管造影法、髂或股动脉插管造影法等识别真假,可准确判断,从而避免误判及其所致并发症发生,提高了内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真假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颈内静脉置管操作时导管异位并发症的预防措施。方法通过回顾1例右侧颈内静脉带涤纶套双导管穿透上静脉血管壁误入纵隔的患者诊疗情况及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通过全胸片、DSA介入造影等检查,明确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带涤纶套双导管穿透上静脉血管壁误入纵隔。结论使用超声、全胸片、DSA血管造影等检查辅助深静脉置管,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等并发症。

  • 标签: 肾透析 深静脉置管 导管异位
  • 简介:摘要羊膜感染是产科常见疾病,与多种母儿疾病相关,一旦确诊需尽快终止妊娠。及时诊断和治疗羊膜感染有助于降低减少新生儿和产妇并发症。本文就羊膜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行讨论。

  • 标签: 羊膜腔感染 诊断标准 治疗
  • 简介:摘要静脉后输尿管是下静脉变异的一种类型,静脉后输尿管伴右侧双下静脉变异的病例罕见。本文报道1例静脉后输尿管伴右侧部分双下静脉变异的病例,患者同时有右侧输尿管结石、右肾积水,行经腹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右侧静脉后输尿管离断成形术。术后14个月复查泌尿系B超,右肾盂及右输尿管未见积水。

  • 标签: 腔静脉,下 腔静脉后输尿管 环输尿管静脉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内修复术(TEVAR)后中远期腹段假重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确诊为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B型夹层)并接受TEVAR治疗的患者资料。纳入术后腹主动脉段有残余裂口而胸段无裂口、随访1年以上的急性或亚急性长段夹层病例,排除存在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创伤、马方综合征导致夹层的病例。最终纳入51例患者,男性45例,女性6例,年龄(49.4±10.6)岁(范围:31~72岁)。患者符合下述任何一条标准归入扩张组:(1)腹段假最大增长速度≥3 mm/年;(2)腹主动脉最大径≥50 mm;(3)腹段假直径增长≥10 mm。采用χ²检验、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P≤0.1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定量资料的截点值。结果稳定组30例,扩张组21例。与稳定组相比,扩张组术后早期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更多[2(1)个比1(1)个,Z=-2.829,P=0.005],腰动脉发自假数量更多[5(6)支比3(5)支,Z=-2.025,P=0.04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OR=3.966,95%CI:1.552~10.131,P=0.004)是腹段假重塑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截点值为≥2个,曲线下面积为0.718。结论TEVAR后腹段假不良重塑发生率高。内脏动脉段残余裂口数量≥2个是腹段假重塑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应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随访。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血管内手术 主动脉 因素分析,统计学
  • 简介:摘要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测黄斑中心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已经成为研究眼部疾病和全身性疾病的重要指标之一。不仅在一些眼科疾病中,SFCT的改变呈多样性,表现出脉络膜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极其复杂的改变,而且在血管性相关性疾病,或因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的全身性疾病中,SFCT的变化也为这些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笔者现对非脉络膜疾病中SFCT的变化进行综述。

  • 标签: 脉络膜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黄斑中心凹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血流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的位置关系。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成人100名100只眼纳入研究。受试者均行BCVA、屈光度、微视野、OCT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其中,男性42名,女性58名;平均年龄(46.4±14.7)岁;平均屈光度(-1.02±1.99)D;平均AL (23.22±0.47)mm;平均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AZ)面积(0.38±0.13)mm2。采用MP-3微视野计行中心固视检查,检查结束后设备自动拍摄高清眼底像,并自动计算视网膜中心固视点。通过Nidek Overlay功能性多模式影像平台对包含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的图像进行叠加,观察两者位置关系,并测量两者间距离。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中心距离和年龄、屈光度、FAZ面积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受试眼视网膜中心固视点均在黄斑小范围内,但与黄斑中心中心位置不重合。100只眼中,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位于鼻侧、下方、颞侧、上方分别为53、23、15、9只眼。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中心平均距离为(158.31±71.56)μm。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与黄斑中心中心距离和年龄(r=0.140 )、屈光度(r=-0.009)、FAZ面积(r=0.038 )均无相关性(P=0.165、0.932、0.707 )。结论正常成人视网膜中心固视点以中心鼻侧多见。

  • 标签: 视野 黄斑/生理学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成年人
  • 简介:摘要黄斑中心无血管区(FAZ)是指视网膜连续毛细血管丛所包围的区域,其本身没有任何毛细血管结构。FAZ是形成精细视觉功能的重要区域,其形态及周围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反映了黄斑的缺血程度,且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Coats病、特发性黄斑毛细血管扩张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病密切相关。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早期观察视网膜血管病患者的FAZ区域变化可以评估其病情程度及预后。但是FAZ相关数据的测量误差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且目前各生产厂商的OCTA设备用于测量和分析FAZ的方法和算法不同,使得我们无法比较不同设备间测得的数据。相信随着OCTA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FAZ区域的变化将得到更精确的数据分析,给临床工作带来更多的帮助。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静脉闭塞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综述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宫内装置方法预防宫粘连分离术(TCRA)后再粘连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治疗中重度宫粘连并成功分离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宫内放置的装置不同分成3组,A组放置金属元宫环(IUD)(30例);B组放置宫支撑球囊(30例);C组放置金属元宫环+防粘连膜(38例)。对比3组患者术后宫恢复情况、术后宫粘连评分改善率、临床疗效及月经改善情况。结果对于中重度宫粘连患者成功分离宫粘连后3组患者治疗前后宫粘连评分差值,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组:9.50±8.00,B组:11.00±7.00,C组:14.50±9.00;A、C组比较,P<0.001;B、C组比较,P<0.001)。3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差值,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组:(2.34±1.43) mm,B组:(2.53±1.72) mm,C组:(3.82±3.00) mm;A、C组比较,P=0.003;B、C组比较,P=0.005]。3组治疗后月经量比较,C组较A、B组均有显著改善(A、C组比较,χ2=8.420,P=0.015;B、C组比较,χ2=8.678,P=0.013)。术后1、3个月常规行宫腔镜检查,根据2015年中国宫粘连分级评分标准再次进行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组效果最佳。结论TCRA宫内放置金属元宫环联合防粘连膜在预防中重度TCRA后再粘连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宫腔粘连 子宫球囊支架 金属元宫环 防粘连膜 宫腔粘连分离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