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农区常住居民布鲁菌病(简称布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制定布病预防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5 - 12月,选择呼伦贝尔市农区莫旗、阿荣旗作为调查地点,每个旗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抽取1个行政村作为调查村,选取调查村内年龄≥14岁、居住至少1年的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由检验师分离血清,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阳性血清者进一步进行试管凝集试验(SAT);由调查人员采用面对面个案访谈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家庭资料、布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流行病学接触史、防护情况、一般行为状况等,计算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结果共分离血清880份,其中,RBPT阳性185份,进一步进行SAT,SAT阳性率为17.27%(152/880)。调查对象布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为46.73%(16 450/35 200)。男、女性知晓率分别为47.82%(8 473/17 720)、45.64%(7 977/17 480);21 ~ 40岁年龄组知晓率最高[60.94%(3 705/6 080)];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人群知晓率分别为45.96%(11 969/26 040)、48.79%(3 962/8 120)、49.90%(519/1 040);调查前1年内有过牲畜饲养行为人群知晓率为47.35%(8 011/16 920),而无此行为人群知晓率为46.17%(8 439/18 280)。结论呼伦贝尔市农区常住居民布病防治知识总体知晓率较低,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加大对知晓率较低人群的宣传教育力度。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知晓率 防护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羊种1型、3型布鲁菌感染致病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3年6月至2017年8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选取其中血液细菌培养为布鲁菌阳性且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AMOS-PCR方法进行菌种菌型鉴定的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鉴定结果分为羊种1型和羊种3型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以及疗效情况。结果71例布鲁菌病患者中,羊种1型2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为(39.91 ± 16.04)岁;羊种3型49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5例,年龄为(40.67 ± 18.72)岁。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 0.081,t = 0.166,P均> 0.05)。羊种1型患者生活在农区10例(45.5%)、牧区10例(45.5%)、城市2例(9.1%),羊种3型患者生活在农区40例(81.6%)、牧区7例(14.3%)、城市2例(4.1%),地区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276,P < 0.05)。羊种1型、3型患者出现睾丸肿痛症状比例[22.7%(5/22)、6.1%(3/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87,P < 0.05);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两组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减少,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羊种1型、3型患者发生并发症例数分别为12例(54.5%)、14例(28.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413,P < 0.05)。羊种1型患者治愈10例(45.5%)、好转12例(54.5%),羊种3型患者治愈34例(69.4%)、好转15例(30.6%),两组均无无效及复发患者,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690,P < 0.05)。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地区羊种1型、3型患者生活地区有差异,羊种1型患者易出现睾丸肿痛症状和布鲁菌病并发症。

  • 标签: 布鲁杆菌属 羊种1型 羊种3型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1946年至今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总结生物医学科研管理领域的关键因素,为提升我国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管理水平建言献策。方法以诺贝尔基金会的官方网站为数据来源,查阅相关资料,分别从获奖者国籍、取得获奖成果时的所在机构、取得获奖成果时的年龄及获奖有关学科等方面入手,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评价体系能够助力科技创新;获奖成果通常是科学家在青年时代所取得,但得到认可的时间却在逐渐增加;交叉学科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结论在生物医学领域,我国可进一步完善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培养青年科学家,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从而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力争能够产生引领人类进步的科技创新成果。

  • 标签: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生物医学 科研管理
  • 简介:摘要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予辣椒素受体——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的发现者美国科学家David Julius,TRPV1的发现揭示了温度及痛觉感知的机制,丰富了人们对感知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认识。除在感觉神经末梢外,TRPV1在心血管系统也有丰富的表达,但其生物学意义并不明了。为此,国内外学者对TRPV1调控心血管功能的作用、与心血管病发病机制的联系及膳食辣椒素的治疗效益进行了探索,拓展了TRPV1的作用,开辟了心血管病防治的新领域。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辣椒素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北方内蒙古草原地区藜科花粉诱导的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SAR)的临床特点、藜科花粉的分布和致敏特征。方法2015年5—8月期间,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对内蒙古草原6个地区(锡林浩特、二连浩特、多伦、通辽、扎旗、开鲁)的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和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并于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对上述6个地区进行花粉监测。观察SAR的临床特点、藜科花粉的分布和致敏特征。应用SAS软件9.4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共6 043名受试者完成了问卷调查和SPT,藜科花粉诱导的SAR确诊患病率为13.2%(795/6 043);高发年龄在18~39岁;城市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61.2%比37.9%,P<0.001);上述6个地区患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锡林浩特21.5%、二连浩特17.8%、多伦8.9%、通辽6.9%、扎旗15.3%、开鲁9.7%,P<0.001)。藜科花粉诱导的SAR的临床症状以喷嚏(96.5%)、鼻痒(92.2%)为主;眼部症状中眼痒较为明显(69.1%);其他相关症状中,乏力(32.1%)和嗜睡(31.5%)较为突出。藜科花粉诱导的SAR的合并疾病中,变应性结膜炎占71.4%(568/795),食物过敏占86.7%(689/795),支气管哮喘占16.7%(133/795)。藜科花粉播散高峰期为8月;藜科花粉诱导的SAR患病率与藜科花粉浓度呈正相关(R2=0.78,P=0.043)。藜科花粉SPT阳性率为21.2%(1 282/6 043),6个地区中以锡林浩特最高(28.0%,236/842)。结论内蒙古草原地区藜科花粉诱导的SAR的患病率较高,临床症状以喷嚏为主,8月为花粉播散高峰期,SAR患病率与藜科花粉浓度呈正相关。

  • 标签: 藜科 花粉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 草原 皮肤点刺试验
  • 简介:摘要202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予辣椒素受体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家族成员1(TRPV1)的发现者美国科学家David Julius,TRPV1的发现揭示了温度感知的机制,丰富了人们对温度感知和适应周围环境的认识。TRPV1在脂肪、肝脏和肌肉等代谢器官也有丰富的表达,但其生物学意义并不清楚。为此,国内外学者对TRPV1调控糖脂代谢的作用及辣膳食对代谢病的治疗效益进行了积极探索,开辟了TRPV1防治代谢病的新领域。

  • 标签: 辣椒素受体 糖脂代谢 温痛感知
  • 作者: 陈艳蕾 王晓艳 王洪田 王学艳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北京10003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北京10003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北京10003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中心,北京100038
  • 简介:摘要探讨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伴气道过敏性疾病[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患者的气传变应原致敏特点。2015年5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变态反应科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区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进行了过敏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18~80岁的3 294名调查对象中诊断的CU患者191例和气道过敏性疾病患者1 132例的气传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²分割法检验,率的分层变化趋势采用趋势χ²检验。结果显示,191例CU中,不伴气道过敏性疾病者(CU单一患病)92例(48.17%),伴气道过敏性疾病者99例(51.83%)。位列前三位的气传变应原:CU单一患病为尘螨、藜科花粉和柳树花粉(仅一种是当地主要变应原),CU伴气道过敏性疾病与气道过敏性疾病[变应性鼻炎和(或)哮喘]均为蒿属、葎草和藜科花粉(均为当地的主要变应原)。CU伴气道过敏性疾病与CU单一患病相比较,变应原皮肤点刺阳性率和多重强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9.60% vs 38.04%,χ²=13.336,P<0.016 7;27.12% vs 2.86%,χ²=8.729,P<0.016 7)。CU伴气道过敏性疾病与气道过敏性疾病相比较,皮肤点刺阳性率、多重阳性率、强阳性率和多重强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9.60% vs 57.69%,χ²=0.136,P>0.016 7;71.19% vs 75.20%,χ²=0.461,P>0.016 7;54.24% vs 69.68%,χ²=5.969,P>0.016 7;27.12% vs 37.83%,χ²=2.663,P>0.016 7)。CU单一患病与气道过敏性疾病相比较,皮肤点刺阳性率、多重阳性率、强阳性率和多重强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8.04% vs 57.69%,χ²=13.336,P<0.01;51.43% vs 75.20%,χ²=9.745,P<0.01;28.57% vs 69.68%,χ²=25.624,P<0.01;2.86% vs 37.83%,χ²=17.620,P<0.01)。变应原皮肤点刺阳性率、强阳性率和多重强阳性率随着CU伴发的过敏性疾病种类的增多而增高(38.04%、56.98%和76.92%,χ²=10.601,P<0.01;28.57%、46.94%和90.00%,χ²=12.085,P<0.01;2.86%、24.49%和40.00%,χ²=10.077,P<0.01)。综上,CU伴气道过敏性疾病的气传变应原致敏特点,与气道过敏性疾病相似,气传变应原的检测对CU伴气道过敏性疾病患者危险因素的筛查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荨麻疹 鼻炎,变应性 哮喘 变应原 皮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