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3 个结果
  • 作者: 陈瑞峰 黄维金 吴佳静 梁米芳 杜燕华 马红霞 李玉华 王佑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1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629;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定所艾滋病性病病毒疫苗实验室,北京 10262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0,河南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微生物所,郑州 450000,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629;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定所虫媒病毒疫苗室,北京 102629,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629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不同基因型和突变体的中和特性。方法采用VSVΔG-Fluc*G骨架构建SFTSV不同基因型和突变体的假病毒,建立以假病毒为基础的中和抗体检测方法。制备不同基因型DNA疫苗并免疫豚鼠采集血清。对DNA疫苗免疫后血清以及自然感染者的血清进行中和抗体检测,分析其中和特性。结果成功构建了5个基因型和43突变体的假病毒。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以假病毒为基础的中和抗体检测方法。利用报告基因表达量的减少,将中和抗体对假病毒的半数感染抑制率所对应的稀释倍数作为中和抗体滴度。以参考HB29检测,自然感染者的中和抗体滴度在1∶100~1∶43 000之间,不同基因型DNA疫苗免疫后的中和抗体在1∶100~1∶2 500之间。不同基因型和突变体对DNA疫苗免疫的豚鼠血清以及自然感染者血清的中和抗体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各基因型和突变体的中和特性未发现明显改变,对疫苗毒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 假病毒 基因型 突变体 中和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四川南充和新疆和田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分离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方法收集2006年四川南充同1起暴发的3份和2016年新疆和田6份急性期甲肝患者血清标本,通过核酸提取、逆转录、分段巢式PCR、测序和序列拼接获得9条HAV全基因组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抗原中和位点、重组和选择压力分析。结果VP1-2A连接区基因分型表明9条HAV序列都属于IA亚型,分为4个不同的分支,其中3条南充序列和3条和田序列属于同一分支;全基因组序列表明,3条南充序列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99%~100%和100%,与3条和田序列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分别为0.50%~0.57%和0.08%~0.17%。9条HAV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29%~100%和99.62%~100%,与我国hd9和蒙古MNA12-001关系最近(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与hd9 98.60%~99.50%和99.75%~99.92%;与MNA12-001 98.45%~99.32%和99.71%~99.87%)。9条HAV序列在已发表的抗原中和位点处未发生改变,未发现重组,选择压力分析表明处于负向选择。结论我国存在多HAV流行;9条HAV氨基酸序列在主要抗原中和位点处很保守。

  • 标签: 甲型肝炎病毒 系统进化分析 分子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百日咳鲍特菌耐药与敏感的基因型别,分析百日咳菌株耐药性演变与分子型别特征的关联性。方法于2016—2018年在监测医院和社区采集<1岁临床疑似百日咳患儿的鼻咽拭子,采用E-test法检测分离的百日咳鲍特菌对红霉素的耐药性,扩增23S rRNA基因并测序检测其2047位点耐药突变;采用多位点抗原序列分型(MAST)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型。结果600份鼻咽拭子标本共分离到34百日咳鲍特菌,其中28对红霉素耐药,6敏感。所有红霉素耐药均检测到23S rRNA基因A2047G位点突变,细菌基因型均为prn1/ptxP1/ptxA1/fim3-1/fim2-1,且MLVA型别识别为MT195、MT55和MT104。6敏感均未检测到A2047G位点突变,细菌基因型为prn9(或prn2)/ptxP3/ptxA1/fim3-1/fim2-1,且MLVA型别全部为MT27型。结论百日咳鲍特菌红霉素耐药与敏感的分子分型特征不同,红霉素耐药性的获得可能伴随特定分子型别的变化。

  • 标签: 百日咳鲍特菌 红霉素 耐药 基因型 分子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1人流感H3N2毒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遗传进化及生物学特性。方法对浙江省丽水市分离的1H3N2流感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从美国国立生物信息中心(NCBI)和全球倡议分享流感数据库(GISAD)获取其他流感毒基因组全序列,通过BioEdit7.0.9将该毒8节段基因与其他序列比对,MEGA7.0软件邻接法构建进化树,并全面分析该毒的进化、致病力和抗原性等特征。结果测序得到该毒为人流感分离A/Homo sapien/China/LS340/2019(H3N2)(LS340),LS340为典型的季节性人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属于3C.2a1进化分支,具备人际传播能力,部分位点呈现高传播性和高致病性特征,对金刚烷胺耐药。与当季推荐疫苗相比,抗原区出现涉及A、B两个表位3个位点突变。结论LS340未出现重组、缺失等较大变异,但与当季推荐疫苗相比已经发生抗原漂变,应及时更新疫苗,同时加强此类病毒变异监测,防止流感大流行发生。

  • 标签: 流感病毒A型 H3N2亚型 分子特征 遗传进化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海省流行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基因型及基因特征。方法2010年和2019年分别采集2个市州疑似风疹病例的咽拭子标本,经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后,扩增并测定阳性病毒分离基因分型靶基因序列,即E1基因的739个核苷酸片段,然后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推荐的13个基因型的32参考序列进行比对以确定基因型别,同时与我国其他省份流行RV序列进行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本研究分离获得4RV病毒,经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显示,这些病毒分属于1E-Cluster A基因亚型和2B-Cluster C基因亚型,与我国同期其他省份RV流行趋势基本一致。青海省4病毒在氨基酸水平高度保守,但也存在地区特异性的突变位点。结论本研究为青海省风疹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室数据。

  • 标签: 青海省 风疹病毒 1E基因型 2B基因型
  • 简介:摘要肝右动脉是供应肝右叶的终末动脉,解剖变异常见,且变异种类繁多,包括肝右动脉和肝左动脉分叉低、走行变异、迂曲畸形、胆囊动脉分支异常和起源变异。肝右动脉起源变异可分为异位肝右动脉和副肝右动脉两种情况,异位起源动脉包括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腹主动脉、肝总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胃左动脉、脾动脉和右肾动脉。肝右动脉变异是肝胆胰脾外科手术不良事件和术后并发症的重要原因,术前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掌握,术中细致分离和妥善保护是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

  • 标签: 肝右动脉 异位肝右动脉 副肝右动脉 变异 外科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率及心率变异性与癫痫发生及发作的相关性,并揭示相关指标在癫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7年2月至2018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79例儿童癫痫患儿为研究对象。癫痫患儿进一步分为发作组(69例)和非发作组(10例),发作组又分为局灶性发作组(49例)和全面性发作组(20例)。选取同期13例因非癫痫性发作事件入院行视频脑电图检查的儿童为非癫痫组。所有患儿在癫痫发作期及非发作期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及同步心电监测。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指标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反之,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用于评估相关指标在癫痫发生及发作中的诊断价值。结果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SDNN)指数在癫痫组明显低于非癫痫组(60.13±20.18比77.08±28.49,t=-2.637,P=0.010),在非发作期癫痫组中同样明显低于非癫痫组(53.40±14.77比77.08±28.49,t=-2.385,P=0.027)。ROC曲线分析表明SDNN指数在癫痫组阈值[阈值=67.5,曲线下面积(AUC)=0.673,P=0.047,敏感性65.8%,特异性69.2%]及非发作期癫痫组(阈值=65.0,AUC=0.750,P=0.044,敏感性80.0%,特异性69.2%)中均表现出一定的诊断价值。然而,SDNN指数在非发作期与发作期癫痫、局灶性与全面性癫痫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SDNN指数外的其他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相邻R-R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每5 min时间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低频、高频、低频/高频比值)和心率指标(包括平均心率,最小心率,最大心率,差值心率及最大心室搏动间期)在各组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癫痫儿童的SDNN指数明显降低。SDNN指数可用于儿童癫痫的辅助诊断。

  • 标签: 儿童 癫痫 心率变异性 辅助诊断 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标准差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非布鲁菌病疫区江苏省连云港市布鲁菌分离的基因分型特征。方法对2018年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微生物室血培养分离的13疑似布鲁菌菌株进行初步鉴定;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布鲁菌特异性基因bcsp31和插入序列IS-711,对鉴定结果进行复核和分型。运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进行基因分型,测序结果用Mega 4.0软件进行编辑。结果13分离经初步鉴定均为布鲁菌属。经Real-time PCR检测,13分离均为羊种布鲁菌。MLVA结果显示,13羊种布鲁菌分为12个基因型,且聚类在"中地中海簇"中。13羊种布鲁菌中有3生物1型、2生物2型和8生物3型。结论连云港市分离的布鲁菌菌株均为羊种布鲁菌,MLVA聚类在"中地中海簇"中。

  • 标签: 布鲁杆菌属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红色荧光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假体感染(PJI)临床,探究工具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和初步应用可行性。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手段构建mCherry红色荧光表达质粒,通过电转化和噬菌体转导构建红色荧光标记金葡菌PJI临床。通过生长曲线检测,体外成膜和生物量分析和荧光强度测量鉴定工具菌生物学特性。采用RAW264.7细胞、工具菌建立共培养模型。采用该模型示踪不同锌离子浓度处理的巨噬细胞对于荧光PJI金葡菌吞噬能力。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定量数据进行统计。结果使用Gibson系统成功构建了荧光表达质粒pRMC2-pts-mCherry,并且使用噬菌体Phage11将该质粒成功导入金葡菌假体感染临床ST1792。较之于野生ST1792,荧光金葡菌ST1792-pRMC2-pts-mCherry两者的生长曲线没有统计学差异(F=0.012,P>0.05)。在0.5%葡萄糖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G)内,两者的生物膜光密度(OD)值分别为(3.700±0.003)和(3.715±0.042)(t=0.6056,P>0.05);10%滑液中生物膜OD值为(3.682±0.084)和(3.648±0.095)(t=0.474,P >0.05)。使用动物活体成像系统(IVIS)检测荧光强度,24 h荧光强度为(1.95± 0.04)、48 h荧光为(1.94±0.13)、72 h荧光强度为(1.95±0.04),荧光强度72 h稳定(F=2.944,P>0.05)。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以及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评价发现,使用锌离子浓度30~60 μmol/L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处理RAW264.7 24 h,可以促进其吞噬金葡菌,其中30 μmol/L吞噬率为(44±4)%(t =4.75,P<0.01)、45 μmol/L吞噬率为(45±6)%(t=4.086,P<0.05)、60 μmol/L离子处理的巨噬细胞,其吞噬率为(38±4)%(t =4.786,P <0.0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红色荧光临床PJI金葡菌,并验证其用于PJI相关体外吞噬研究的可行性。

  • 标签: 葡萄球菌,金黄色 假体相关感染 荧光 巨噬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广西柳州地区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地中海贫血)基因型构成及分布情况,为本地区地中海贫血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2017年1月至12月到柳州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婚检、产检或体检的13 847例受检者,采用反向点杂交技术(reverse dot blot,RDB)检测中国人群常见的17种β-珠蛋白基因点变异,对于筛查结果与人群常见变异类型结果不吻合的病例运用Sanger测序法对其β-珠蛋白基因进行检测。结果13847例受检样本中,检出β-地中海贫血基因变异2098例(15.15%),其中杂合变异2075例(98.90%),复合杂合变异12例(0.57%),纯合变异11例(0.52%),以CD41-42(48.43%)、CD17(31.45%)、IVS-Ⅱ-654(6.33%)型最为常见。β-地中海贫血复合α-地中海贫血共338例,以复合--SEA/αα、-α3.7/αα、αCSα/αα、-α4.2/αα为主。发现β-32/βN,βCD41-42/βIVS-II-5,βCD30/βN等罕见病例。结论广西柳州地区是β-地中海贫血的高发区,其变异谱复杂多样,临床表型也各不相同,与其它地区存在差异。本研究为柳州地区地贫人群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及制定有针对性的β-地中海贫血防治计划提供数据基础。

  • 标签: β-地中海贫血 变异谱 基因型 罕见变异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山西省家禽中艾伯特埃希菌的带菌情况。方法采集山西省不同禽类定点屠宰场鸡肠内容物经EC肉汤增菌后,PCR对其进行eae基因检测,阳性增菌液接种麦康凯琼脂,挑取不发酵乳糖菌落进行三重PCR(clpX、lysP和mdh基因)、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ocus sequence typing,MLST)鉴定。结果本研究共采集了250份样品,经eae基因检测、生化鉴定、三重PCR检测、16S rRNA及MLST聚类分析,确定2不发酵乳糖、木糖,无动力,eae、clpX、lysP和mdh基因阳性的菌株为艾伯特埃希菌。进一步对该2艾伯特埃希菌毒力基因分析发现,该菌株携带Ⅱ/Ⅲ/Ⅴ组亚型 cdtB基因,但均不携带stx基因。结论本研究表明山西省鸡类中存在艾伯特埃希菌带菌的情况。

  • 标签: 序列分析 艾伯特埃希菌 聚合酶链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的药敏谱,为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临床药物选择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既往收集的MDR-TB 167,采用lysX基因测序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采用微孔板药敏法及BACTECTM MGIT 960TM液体培养法对其进行13种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分析不同基因型MDR-TB菌株与耐药表型的相关性及药物交叉耐药情况。采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结果167MDR-TB菌株对除异烟肼、利福平外11种抗结核药物总耐药率为95.81%,准广泛耐药结核病(pre-XDR)比例为31.14%(52/167),广泛耐药结核病比例为6.59%(11/167)。北京基因型中链霉素耐药率高于非北京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82,P<0.05),非北京基因型中pre-XDR比例高于北京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32,P<0.05);氧氟沙星耐药率和吡嗪酰胺耐药率在现代北京基因型与古典北京基因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05和χ2=3.912,P<0.05)。利福平与利福布汀存在交叉耐药,交叉耐药率为86.23%,且不同程度利福平耐药组间利福布汀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12,P<0.05)。氧氟沙星耐药与莫西沙星耐药有相关性、阿米卡星耐药与卡那霉素耐药有相关性,r分别为0.87和0.91。结论MDR-TB菌株对11种抗结核药物呈高度耐药,且同类型药物之间交叉耐药较为严重;北京基因型菌株是MDR-TB的主要流行菌株,与链霉素耐药高度相关。

  • 标签: 耐多药结核病 药物敏感性试验 交叉耐药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例疑诊Menkes病患儿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方法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基因组DNA,行家系全外显子测序及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检测ATP7A基因微重复、缺失,对疑似致病变异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患儿及其父母行一代测序验证变异位点。结果在受检者ATP7A基因发现c.1870-13T>G的核苷酸变异,为新发剪切变异。结论该患儿为ATP7A基因c.1870-13T>G变异而导致Menkes病,家系全外显子测序为表型异质性强的遗传性疾病提供了有力工具。

  • 标签: Menkes病 铜蓝蛋白 ATP7A基因 全外显子测序
  • 作者: 段雅鑫 裴晗蕾 成斯琪 赵岩 吕佩源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2-19
  • 出处:《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第12期
  • 机构: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唐山 063210;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050017,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唐山 063210;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石家庄 050017
  • 简介:摘要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脑小血管病变所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综合征,是导致认知功能损害和痴呆的主要原因。血压变异性是血压在一定时间内波动的程度。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压变异性与CSVD有关,而且后者可能是将血压变异性与认知损害联系起来的重要中介之一。文章对血压变异性与CSVD的各种影像学表型及总体负荷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小血管疾病 磁共振成像 血压 高血压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是一种感觉-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双下肢难以忍受的感觉异常,患者被迫活动下肢以缓解症状,常于休息或夜间加重。近年来,陆续有报道称RLS可累及口腔、腹部、生殖器、膀胱等不典型部位,并提出变异型RLS。文中将变异型RLS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误治。

  • 标签: 不宁腿综合征 不宁嘴综合征 不宁腹综合征 生殖器不安综合征 膀胱不安综合征 不宁手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江苏省25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全基因组序列,研究其进化特征。方法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确诊病例咽拭子样本进行测序,使用CLC Genomics Workbench 12.0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SNP),MEGA5.1分析病毒进化特征。结果25病毒共检测到52处碱基突变,进化分析显示25病毒分成2个进化分支,分支1含有8 782和28 144位置CT连锁SNPs,而分支2此2位置突变为TC,即8 782 (ORF1ab: C8517T,同义突变)和28 144(ORF8: T251C, L84S)。分支2中5病毒还含有24 034(S:C2 472T,同义突变)、26 729(M:T207C,同义突变)和28 077(ORF8:G184C,V62 L)连锁SNPs,聚成亚组A,不同分支/亚组在人群分布及与疾病关系无显著差异。结论2019-nCoV出现了SNPs,其对病毒传播力、致病性等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基因组 单核苷酸多态性 进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本院805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有效的院感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采用WHONET5.6软件,对本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来源、科室分布和耐药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805,这些菌株大部分分布在烧伤整形外科24.60%(198/805),泌尿外科16.02%(129/805),创伤骨科10.31%(83/805)和重症医学科6.46%(52/805);标本分布:伤口分泌物379,尿液192,痰液97,血液82,脓液18,其他标本37;药敏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粘菌素B和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高,敏感率分别为98.01%(789/805)和96.64%(778/805),而对氨曲南和替卡西林/棒酸的敏感性较低,敏感率分别为76.89%(619/805)和54.29%(437/805),对其他常见抗生素(天然耐药除外)的敏感率则在80.00%以上。结论本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不均匀,部分药物的耐药性也比较高,医院相关部门要做好病原菌监测工作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临床分布 耐药性分析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β-内酰胺酶基因的携带状况,及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浙江省杭州市和宁波市两个地区6所医院住院患者首次发现感染时临床分离的98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其中宁波地区39,杭州地区59。所有菌株采用琼脂稀释法对14种抗菌药物进行敏感性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A、B、C、D四类共39种β-内酰胺酶基因携带情况,阳性基因测序后作BLAST比对。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98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多重耐药(MDR)菌占81.63%,广泛耐药(XDR)菌占12.25%。所有菌株对多黏菌素B敏感,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4.90%和82.65%,宁波地区分离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于杭州地区分离(χ2=31.962、22.440和29.671,P<0.01),杭州地区分离对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高于宁波地区分离(χ2=4.181和5.543,P<0.05)。共检出7种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PDC和OXA-50群的检出率最高,均为100.00%,TEM、GES和OXA-10群只在宁波地区分离中检出,KPC只在杭州地区分离中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模式有7种,所有菌株均携带PDC和OXA-50群,55(56.12%)只检出PDC和OXA-50群。检出PDC、OXA-50群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结论携带PDC和OXA-50群基因是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假单胞菌,铜绿 耐药 β-内酰胺酶基因 PDC OXA-50群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罕见四联染色体变异易位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患者进行遗传学追踪分析,揭示伴有四联染色体变异易位且合并克隆演变CML患者的临床特性,为患者的治疗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遗传学以及实时定量PCR方法进行诊断和分期,Sanger测序法对ABL1基因酪氨酸激酶区进行变异检测。结果患者起病时为CML慢性期,染色体核型为t (5;9;22;6) (q13;q34;q11;q25),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为变异型BCR/ABL1融合信号。经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s)治疗38个月出现克隆演变,t(5; 9; 22; 6)和t (5; 9;22;6;17) (q13; q34; q11; q25; q11)两种克隆并存。TKIs治疗57个月时仅见t(5; 9; 22; 6;17)一种克隆,3个月后出现超二倍体核型。病程中先后检出ABL1基因酪氨酸激酶区p.Tyr253Phe、p.Thr315Ile和p.Gly250Glu型变异,患者始终未能获得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治疗反应。结论四联染色体变异易位可能具有遗传不稳定性,在TKIs治疗过程中较易出现克隆演变和基因变异,导致对药物治疗反应差,但仍需大宗病例研究证实。

  • 标签: 慢性髓系白血病 Ph染色体变异型易位 基因变异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