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瘘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6 h内采取不同位对生命体征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重症医学中心肠瘘全麻术后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等待患者麻醉清醒后拔除气管插管,正常经鼻自主呼吸后进行位更换。将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A组为平卧位;B组为床头抬高15°位;C组为床头抬高30°位;D组为床头抬高45°位;E组为床头抬高15~45°位,开始将床头摇至15°,2 h后将床头摇至30°,再2 h后将床头摇至45°。5组患者位固定后,在患者主诉不适时或体位自行改变。比较5组位坚持时间、不舒症状和腹部切口疼痛程度。结果肠瘘术后拔除气管插管患者6 h内15°位与30°位坚持时间较长,分别为(72.27±12.41)min和(69.37±9.10)min,5种不同位坚持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患者腰部疼痛人数较少,切口无痛患者较多,5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瘘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经鼻正常自主呼吸患者,术后6 h内采取15°、30°位可延长患者坚持位时间,减少腹部切口疼痛、腰部酸痛发生率,且减少头晕、恶心呕吐发生概率。

  • 标签: 肠瘘 体位 腹部手术 全麻 术后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GERD患者立位、位和餐后2 h的反流参数,探讨不同体位和餐后2 h各反流参数诊断GERD的临界值及其灵敏度、特异度。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原南山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GERD患者200例(GERD组)和非GERD患者61例(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评分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食管高分辨率测压、24 h食管pH联合阻抗监测,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之间与组内立位、位和餐后2 h反流相关参数。绘制GERD患者立位、位和餐后2 h反流参数的ROC曲线,确定其诊断GERD的临界值及其灵敏度、特异度。结果对照组位酸反流患者比例高于GERD组[41.0%(25/61)比8.5%(1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53,P<0.01)。对照组患者立位酸反流时间、酸反流次数、酸暴露时间(AET)、最长反流时间、弱酸反流次数均高于位[6.00 min(2.00 min,13.50 min)比0.00 min(0.00 min,1.50 min)、16.00次(8.00次,27.00次)比1.00次(0.00次,3.00次)、0.90%(0.33%,1.88%)比0.00%(0.00%,0.30%)、2.00 min(1.00 min,4.00 min)比0.00 min(0.00 min,1.00 min)、7.00次(3.00次,11.00次)比1.00次(0.00次,2.0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5.43、6.61、5.06、3.58、6.24,P均<0.01)。GERD组患者立位酸反流时间、酸反流次数、AET、最长反流时间、长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均高于位[51.00 min(31.00 min,86.75 min)比8.00 min(1.00 min,42.00 min)、60.00次(48.00次,83.75次)比6.00次(2.00次,19.50次)、7.30%(3.90%,12.10%)比1.50%(0.20%,6.50%)、7.00 min(4.00 min,12.00 min)比4.00 min(1.00 min,17.00 min)、1.00次(0.00次,3.00次)比0.00次(0.00次,2.00次)、7.00次(3.00次,12.00次)比0.00次(0.00次,1.00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92、11.22、6.90、2.56、5.11、11.76,P均<0.05)。对照组和GERD组患者餐后2 h酸反流时间、酸反流次数、AET、最长反流时间和弱酸反流次数分别为3.00 min(2.00 min,9.00 min)、10.00次(5.00次,18.00次)、0.90%(0.40%,1.98%)、1.00 min(0.00 min, 3.00 min)、4.00次(1.50次,8.50次)和28.50 min(15.00 min, 54.75 min)、35.00次(24.00次,52.00次)、8.30%(4.32%,15.83%)、6.00 min(3.00 min, 11.00 min)、4.00次(2.00次,7.25次),均高于同组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30、6.33、5.50、3.40、5.71和3.76、9.21、5.76、1.97、10.46,P均<0.05)。200例GERD患者中,125例在24 h食管pH联合阻抗监测过程中有反流症状记录,立位反流症状的发生率高于位[89.6%(112/125)比65.6%(8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1,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立位酸反流时间预测GERD的准确度最高,AUC值为0.94,临界值为24.5 min,诊断GER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50%和95.08%;立位酸反流次数、立位AET预测GERD的准确度次之,AUC值均为0.93,立位酸反流次数临界值为39.5次,诊断GER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00%和95.08%,立位AET临界值为2.75%,诊断GER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00%和93.33%。餐后2 h AET预测GERD的AUC值为0.91,临界值为4.60%,诊断GERD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49%和95.00%。结论GERD和非GERD患者反流均以立位多见,尤其在餐后2 h内。立位酸反流时间、酸反流次数、AET和餐后2 h AET对GERD的诊断价值较高,AUC值均>0.90,可作为分析、诊断GERD更全面的依据。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24 h食管pH联合阻抗监测 立位反流 卧位反流 餐后反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位康复训练在预防腹腔镜脾脏切除术后患者直立性低血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5—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6例腹腔镜脾脏切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3例。对照组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组建多学科康复团队实施位康复训练方案,制订腹腔镜脾脏切除术后患者不同康复阶段针对性康复训练内容及频率,形成完整康复训练管理流程。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直立性低血压发生情况、血压、心率、头晕评分。结果最终共有效干预61例,其中干预组32例,对照组29例。干预组患者端坐位时的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55、-2.152;P值分别为0.013、0.035)。干预组患者立位3 min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高于对照组,心率、头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45、2.414、-2.048、-2.339;P值分别为0.008、0.019、0.045、0.023)。干预组的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为3.13%(1/32),低于对照组的20.69%(6/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0,P=0.032)。结论位康复训练能降低腹腔镜全脾脏切除术后患者直立性低血压发生率,改善头晕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康复护理 腹腔镜脾脏切除术 卧位康复训练 直立性低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胃不和则不安”理论,探讨“胃十针”对脾胃湿热型失眠症患者睡眠感知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3月-2021年3月石家庄市中医院300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00例。胃十针组给予“胃十针”针刺治疗,安定组口服地西泮片,联合组给予“胃十针”针刺+口服地西泮片。3组均治疗4周。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患者心理健康程度;采用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ultiple sleep latency test,MSLT)评测患者的平均睡眠潜伏期(mean sleep latency,MSL),采用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系统监测患者的睡眠效率(SE)、总睡眠时间(TST)、觉醒次数(NWAK)、睡眠潜伏期(SOL)、快速眼动期(REM),计算N1/N2/N3期占TST的百分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4.0%(94/100)、安定组为77.0%(77/100)、胃十针组为85.0%(85/10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6,P<0.01)。联合组治疗后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睡眠障碍、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F值分别为5.70、3.65、5.23、6.37、3.66、6.19、7.54、6.40,P值均<0.01);SCL-90评分及MSL值均低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F值分别为8.97、7.53,P值均<0.01)。联合组治疗后NWAK[(1.36±0.87)次比(2.69±1.15)次、(2.11±1.05)次,F=5.88]、SOL[(13.62±5.85)min比(25.06±9.42)min、(19.78±7.63)min,F=6.49]、N1/TST[(5.69±1.09)%比(12.65±2.58)%、(8.49±2.45)%,F=5.13]、N2/TST[(51.07±2.06)%比(58.36±2.18)%、(55.61±2.04)%,F=9.86]值均低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P<0.01),SE[(90.33±2.89)%比(85.39±2.75)%、(87.53±2.69)%,F=8.36]、TST[(449.32±23.65)min比(421.66±25.33)min、(431.26±25.98)min,F=8.26]、REM/TST[(23.87±4.52)%比(14.52±3.87)%、(18.36±3.25)%,F=5.34]、N3/TST[(18.69±2.02)%比(10.31±1.64)%、(14.89±1.74)%,F=7.69]值均高于安定组与胃十针组(P<0.01)。结论基于“胃不和则不安”理论的胃十针具有清利中焦湿热、调节中焦气机升降之效,与地西泮片联用可改善脾胃湿热型失眠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睡眠质量。

  • 标签: 失眠症 胃不和则卧不安 胃十针 睡眠感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侧卧位与半截石位下应用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 2017年9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4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87例;年龄65~99岁,平均80.4岁。骨折AO分型:A1型42例,A2型88例,A3型11例。74例采用侧卧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侧卧位组),67例采用半截石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半截石位组)。比较两组体位摆放时间、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尖顶距、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除13例术后9个月随访后失访,其余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2.5个月。两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总长度:侧卧位组为(6.5±1.3)cm,半截石位组为(7.5±1.5)cm;术中出血量:侧卧位组为(84.3±3.1)ml,半截石位组为(90.4±3.9)ml;透视次数:侧卧位组为(13.1±1.9)次,半截石位组为(11.2±1.2)次;尖顶距:侧卧位组为(20.6±2.2)mm,半截石位组为(24.4±1.8)mm;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侧卧位组为80%,半截石位组为85%;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侧卧位组为5%,半截石位组为2%(P均<0.05或0.01)。结论与侧卧位比较,半截石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减少透视次数,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减少内置物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老年人 侧卧位/半截石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