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肘关节僵硬常见于肘部创伤性疾病、退行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等。临床常表现为肘关节伸直受限>30 °、屈曲角度<120 °、伴或不伴旋转障碍,常用的分型有Kay分型、Morrey分型。临床治疗目的为减轻疼痛、恢复功能、维持稳定。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和手术两大类,其中关节治疗的适应证为保守治疗3 ~ 6个月无效,伸直受限>30 °,屈曲角度<130 °者,对于功能要求高的患者手术指征可适当放宽。禁忌证包括骨性强直或严重的纤维性僵直、改变肘关节正常解剖的既往手术史,如:尺神经前移术等、肘关节周围有感染灶。手术体位为侧卧位或俯卧位。消毒前应仔细确认相关解剖标志,并做好标记。注水后应再次确认以免引起医源性损伤。患者麻醉后应先行手法松解,关节手术完成后应再次于术中行手法松解。由于肘关节周围血管神经较多,术中易导致医源性损伤。因此穿刺很重要,最初软点穿刺注水后,其他入路均直视下穿刺。对于前间室常用2个入路,即近端外侧入路:外上髁近侧2 cm,前方1 cm;近端内侧入路:内上髁近侧2 cm,前方2 cm。对于后室有3个入路,直接外侧入路:肱骨外上髁、鹰嘴尖端和桡骨头的三角中心;后外侧入路:屈肘30°,尺骨鹰嘴顶点近端3 cm,沿肱骨外上髁嵴,紧贴肱三头肌边缘的外侧;后正中入路:尺骨鹰嘴后方近端3 cm,后外侧入路内侧2 cm。对于屈曲畸形患者建议先前室、后后室,而对于伸直畸形建议先后室、后前室。桡骨头周围的滑膜尽量切干净以恢复旋转,应保留环状韧带以维持稳定性。关节下处理肘关节僵硬应注意安全第一,术中清理松解尽量彻底,控制前后室的操作时间。术中的手法松解、术后功能锻炼对于手术效果很重要。

  • 标签: 肘关节僵硬 关节镜 松解 疗效 手法松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下灌洗联合手术切开清创治疗关节下肩袖修补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关节下灌洗联合手术切开清创治疗4例关节下肩袖修补术后感染患者资料,男3例,女1例;年龄55岁(范围,51~61岁)。4例患者均于术后1个月内出现手术部位不同程度的红肿、疼痛等症状,同时伴有发热、脓肿、窦道形成。入院后完善血液学及放射学检查,使用抗生素治疗,并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调整使用抗生素。同时采用关节下灌洗联合手术切开清创进行治疗。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术后复查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X线片等,评估感染症状是否缓解及预后情况。术前及随访时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和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ASES)评分评估疼痛及肩关节功能。结果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1例进行负压吸引1周后再关闭伤口。微生物培养结果显示,4例患者中,2例结核分枝杆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1例金黄色葡萄球菌(+)。经治疗后患者肩部窦道均顺利愈合,患肩红肿、疼痛等症状消失。4例患者随访时间分别为3、4、32、33个月。末次随访时均未出现感染复发,肩关节活动度及评分均较清创术前好转,其中2例术后出现肩关节感染症状1个月的早期清创患者VAS及ASE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分及40分、6分及23分,分别提升至1分及80分、1分及73分;另2例术后出现肩关节感染症状病程超过6个月的患者VAS评分及ASE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6分及28分、6分及32分,分别改善至1分及62分、2分及65分。4例患者均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肩关节感染病程不超过1个月时,采用关节灌洗联合手术切开清创的方法治疗关节下肩袖修补术后感染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 标签: 关节镜检查 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辅助下手术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儿童跟骨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5例;年龄8~12岁,平均10.6岁;左足7例,右足4例;骨折按照Sanders分型:Ⅱ型10例,Ⅲ型1例。根据骨折程度在距下关节辅助下行撬拨复位及单纯克氏针内固定8例,克氏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3例。术后以石膏托或支具固定患足1个月,术后4~6周复查X线片见骨折愈合后取出克氏针。通过测量并比较患儿术前、术后Böhler角、Gissane角以评价跟骨解剖形态,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价患儿术后功能。结果11例患儿均获随访,时间12~19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患儿均未植骨,手术时间50~75 min,平均63 min。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发生。骨折均在2~3个月内愈合,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末次随访时Böhler角(28.4°±2.9°)、Gissane角(125.6°±3.1°)较术前(11.8°±5.4°、138.8°±6.3°)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OFAS的踝-后足评分为89.6分。结论关节辅助下经皮撬拨复位,结合克氏针、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可以有效复位、固定儿童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手术创伤较小,疗效良好。

  • 标签: 关节镜 跟骨骨折 儿童 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评估全肩关节手术关节辅助手术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濮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139例关节手术治疗的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全肩关节手术治疗者74例(观察组),关节辅助手术治疗者65例(对照组),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对患者进行PSM。比较两组PSM前后的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恢复情况(被动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肩关节外展、内旋、前屈活动度;比较两组术前、术后3个月肩功能[使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美国肩肘外科评分(ASES)评估]和疼痛程度[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根据PSM,最终成功匹配两组41对,PSM后,两组性别、年龄、位置、病程、肩袖撕裂长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被动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外展、内旋、前屈活动度均扩大,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UCLA、ASES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VAS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肩关节手术治疗肩袖损伤能加快被动活动,缩短住院时间,促进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减轻疼痛,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肩袖损伤 关节镜 倾向性评分匹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开放手术关节辅助手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5月至2019年9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膝关节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9例,女21例;年龄18~66岁[(42.5±11.6)岁]。49例行开放多韧带重建术(开放组),31例行关节辅助多韧带重建术(关节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膝关节活动度(>0°、>90°、>120°)恢复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分、Tegner运动分级、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患者满意度、膝关节活动度。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7.4年[(3.8±1.5)年]。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恢复(>0°、>120°)时间、完全负重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膝关节活动度恢复(>90°)时间为90(60,90)d,关节组为60(30,90)d(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IKDC主观评分、Tegner运动分级、SF-36评分、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末次随访时开放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20°(90°,130°),关节组为135°(120°,140°)(P<0.05)。结论开放手术关节辅助手术治疗膝关节脱位的远期效果相似,但关节辅助手术有利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膝关节活动度更好。

  • 标签: 膝关节 脱位 韧带 关节镜 开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HTO)联合关节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联合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为(59.7±5.5)岁;采用HTO联合关节手术治疗。单独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为(58.2±4.3)岁;单纯采用HTO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2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股骨机械轴和胫骨机械轴夹角(HK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及胫骨后倾角(PTSA)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联合组患者术后6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2.7±2.4)分]和疼痛VAS评分[(1.7±0.7)分]均优于单独组患者[(78.4±2.6)、(2.2±0.8)分],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8.1±1.8)分]优于单独组患者[(82.9±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VAS评分、术后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HKA、MPTA和PT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独HTO相比,HTO联合关节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更好,但至术后24个月时二者疗效接近。

  • 标签: 膝关节 骨关节炎 关节镜检查 截骨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定位在膝关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膝关节手术治疗的200例膝关节疾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和超声组,各100例。传统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46.82±6.25)岁,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法建立膝关节前外侧通道;超声组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46.48±5.64)岁,采用超声引导下定位法建立膝关节前外侧通道。采用t、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关节内组织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术后7 d和14 d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超声组手术时间为(68.96±21.09)min,低于传统组[(76.17±23.4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6,P<0.05)。超声组术中操作导致关节内组织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3%(3/100),低于传统组的10%(10/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1,P<0.05)。超声组术后7、14 d的VAS评分分别为(3.78±1.00)分、(1.68±0.71)分,均低于传统组[(4.67±0.94)分、(2.54±0.69)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85、-6.686,均P<0.001)。结论对于行膝关节手术的患者,术中采用超声引导定位法建立前外侧通道可减少关节内组织损伤并发症发生率及手术时间,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值得推广。

  • 标签: 关节镜 超声引导 外科手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反向导引过线器在关节下对半月板、前交叉韧带、肩袖进行缝合过线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5年8月—2020年12月赤峰市第二医院106例关节下缝合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51例,年龄24~82岁。按照缝合工具分组:使用普通缝合钩41例,为对照组;使用反向导引过线器65例,为观察组。观察指标:根据2种缝合工具的操作复杂程度、缝合过线难易程度、缝合过线操作时间、副损伤、缝合质量、完成情况自制评分标准,进行综合评分,评价和比较2组缝合效果的优良率。结果患者术后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缝合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缝合效果:优14例、良15例、差12例,优良率70.73%(29/41);观察组缝合效果:优47例、良18例、差0例,优良率100.00%(65/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4,P<0.001)。结论反向导引过线器在关节下对半月板、交叉韧带及肩袖过线缝合操作时,具有操作便捷、缝合质量可靠、缝合强度大、操作时间短、副损伤小等优点,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伤口缝合技术 关节镜手术操作 过线器 缝合钩 半月板 肩袖 前交叉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手术和体外冲击波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选取治疗方式的不同,将90例患者分成冲击波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和关节组(采用关节手术治疗),每组45例,其中每组又按Kellgren-Lawrecne分级(K-L分级)分为Ⅰ、Ⅱ、Ⅲ级患者各15例。冲击波组采用对患膝痛点进行冲击波治疗,冲击波频率10 Hz,治疗压力3 bar(1 bar=100 kPa),每个痛点冲击2000次,每周1次,共5次;关节组采用关节手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患膝Lysholm功能评分、美国西部Ontario与McMaster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目测类比法(VAS)疼痛评分对2组K-L分级Ⅰ~Ⅲ级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活动及疼痛情况进行评定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冲击波组和关节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WOMAC评分、V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冲击波组K-L分级Ⅰ级患者的上述评分与关节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冲击波组K-L分级Ⅱ、Ⅲ级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关节组(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干预很有必要;而Ⅱ、Ⅲ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体外冲击波疗法在缓解关节疼痛,提高膝关节功能方面似乎优于关节手术

  • 标签: 膝关节 骨性关节炎 体外冲击波 关节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的手指关节入路:近指间关节掌侧关节入路的安全性及初步临床应用。方法利用inside-out技术在近指间关节侧方掌板深面建立入路,可观察到近指间关节掌侧结构并进行关节腔内操作。自2018年5月至2020年9月,我科利用该技术行关节掌侧游离骨折块取出4例、松解单纯掌板挛缩4例、关节腔内增生滑膜切除2例。结果所有手术均达术前目标,4例掌侧骨块均在关节下取出;挛缩的掌板经下刨刀打磨后变薄,经手法松解后可在下见屈肌腱显露,可将挛缩的关节完全被动伸直;关节肿痛患者经下滑膜切除后,肿痛消退。10例患者中1例出现术后手指麻木,术后6周麻木自行缓解。结论近指间关节掌侧入路较为安全,可完成关节掌侧病变的处理,初步临床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骨折 关节镜 指间关节 掌板 滑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膝关节微创手术、传统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116例,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研究组则采用膝关节微创手术,比较两组治疗后HSS评分、康复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康复优良率为87.9%,高于对照组的74.1%(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低于对照组的15.5%(P<0.05)。结论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采用膝关节微创手术可有效提升膝关节功能性,加快康复进程,避免并发症的产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及深入研究。

  • 标签: 膝关节镜微创手术 传统手术 胫骨平台骨折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肩胛舌骨肌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SSNB组(S组)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组(I组)。麻醉诱导前,I组在C5-6神经根之间、S组在肩胛舌骨肌下的前路肩胛上神经周围分别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15 ml。注药后30 min,记录膈肌活动度,膈肌麻痹发生情况和程度、SpO2降低幅度、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C5-T1皮区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24 h 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镇痛满意度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恶心、呕吐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I组比较,S组膈肌麻痹发生率降低,程度减轻,膈肌活动度升高,SpO2降低幅度减小,Horner征和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降低,气管拔管时间缩短(P<0.05),C5-T1皮区感觉阻滞发生率、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镇痛满意度评分、恶心发生率、PACU停留时间和QoR-15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胛舌骨肌下前路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不仅围术期镇痛效果确切,还可降低膈神经麻痹发生风险。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臂丛 关节镜检查 肩关节 肩胛上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下清理、穿肌腱修补和全层修补技术治疗Ellman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7年12月— 2019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收治的45例Ellman 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27例;年龄38~66岁[(56.4±5.0)岁]。15例行下清理术(下清理组),15例行下穿肌腱修补术(下穿肌腱修补组),15例行下全层修补术(下全层修补组)。观察三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三组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肩肘外科(ASES)评分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8~32个月[(18.2±6.3)个月]。下清理组、下穿肌腱修补组和下全层修补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3.7±3.1)min、(89.1±5.4)min、(62.2±3.6)min(P<0.05)。三组术后无神经损伤、感染、肩关节粘连等并发症。下清理组、下穿肌腱修补组和下全层修补组术前ASES评分分别为(48.7±2.9)分、(49.1±3.0)分、(48.3±3.6)分,UCLA评分分别为(15.5±1.3)分、(15.4±1.8)分、(15.2±1.4)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ASES评分分别为(90.1±1.6)分、(89.3±1.0)分、(89.4±1.0)分,UCLA评分分别为(30.3±2.1)分、(29.0±2.3)分、(28.9±2.7)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三组ASES评分分别为(84.4±2.3)分、(73.5±3.6)分、(73.6±3.2)分,UCLA评分分别为(26.9±1.4)分、(21.4±1.0)分、(21.1±1.0)分,其中下穿肌腱修补组与下全层修补组ASES评分和UCL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清理组ASES评分和UCLA评分分别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关节下清理术、穿肌腱修补术和全层修补术均是治疗Ellman Ⅱ级关节侧部分肩袖损伤的有效方式,但下清理术的手术时间和早期效果短于或优于下穿肌腱修补术及下全层修补术。

  • 标签: 关节镜 肩袖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切开与关节下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检索包括国内、外1954年1月至2018年1月已发表的临床对照研究。所检索的数据库包括Embase、Pubmed、Central、Cinahl、PQDT(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es)、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ochrane Library、CBM (China Biology Medicine)等数据库。中文检索的关键词为切开、开放、关节、Latarjet,检索策略为Latarjet并且切开或关节或开放。英文检索的关键词为Open、Arthroscopy、Latarjet,检索策略为Latarjet AND Open OR Arthroscopic。提取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关节下与开放式Latarjet手术间的疗效差异。结果依据以上检索策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87篇,并最终纳入7篇外文文献。通过比较发现,在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时,开放式组术后Rowe评分优于关节下组[95% CI, (0.03, 3.25), P=0.05],而且开放式组术后骨块移位情况[95% CI(0.12, 0.88), P=0.03]及患者焦虑程度[95% CI(0.20, 0.75), P=0.005]均少于关节下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结局指标术后Walch-Duplay评分[95% CI(-9.57, 10.65), P=0.92];术后肩关节活动度[95% CI(-2.32, 7.64), P=0.30];术中及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95% CI(0.42, 3.39), P=0.74]、[95% CI(0.14, 2.49), P=0.48]、[95% CI(0.77, 14.09), P=0.11]、[95% CI(0.46, 4.89), P=0.51]、[95% CI(0.12, 0.88), P=0.03]、[95% CI(0.12, 7.22), P=0.94] ;术后复发率[95% CI(0.21, 3.56), P=0.85];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95% CI(-0.25, 2.92), P=0.10];手术所需时间[95% CI(-70.10, 11.81), P=0.10]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开放式与关节下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并发症及复发率相当。虽然开放式组在术后Rowe评分、术后骨块移位情况和患者焦虑程度三个指标上均优于关节下组,但是关节手术仍不失为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选择。

  • 标签: Latarjet术 肩关节前方不稳定 关节镜 切开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关节与开放手术治疗不同Wiberg分型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需要手术治疗的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76例。根据手术治疗方案将纳入患者分为关节组(37例)和开放治疗组(39例)。比较关节组与开放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前及术后6个月的髌骨关节评分、膝关节评分、疼痛程度评分。结果与开放手术组比较,关节组Ⅰ、Ⅱ级手术指标较优,Ⅲ级手术指标较差(P<0.05);术后6个月,关节组Ⅰ级和Ⅱ级Kujala、Lysholm评分升高,Ⅲ级Kujala、Lysholm评分降低;术后6个月,关节组Ⅰ级和Ⅱ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降低,Ⅲ级VAS评分升高(P<0.05)。结论关节治疗Ⅰ、Ⅱ级分型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髌股关节和膝关节功能,降低疼痛程度,但开放手术对Ⅲ级分型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

  • 标签: 关节镜 开放手术 Wiberg分型 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 髌股关节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关节下Latarjet手术治疗年轻患者肩关节习惯性前脱位合并肩关节盂明显骨缺损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共收治的37例肩关节习惯性前脱位合并明显骨缺损患者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左侧18例,右侧19例;平均年龄25.4岁(18~36岁)。术前行双侧肩关节三维CT扫描,测量计算患侧肩盂骨缺损面积。所有患者均行全下Latarjet手术关节囊修补。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Rowe评分、Walch-Duplay评分、肩关节主观评价(SSV)评分,同时末次随访时采用CT三维重建评估植骨块的位置和吸收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6~36个月),均未出现再脱位。术前与末次随访时前屈上举、体侧外旋、内旋、外展90°外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we评分、Walch-Duplay评分、SSV评分术前分别为(42.2±5.6)分、(31.5±8.0)分、63.9%±6.1%,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1.1±3.3)分、(92.6±3.7)分、79.3%±5.0%,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T三维重建检查发现29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骨吸收;23例患者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伤前运动水平。结论对于习惯性肩关节前脱位合并骨缺损的年轻患者,采用全关节下Latarjet手术关节囊修复能较好、较快地恢复肩关节的稳定性,早期疗效好。

  • 标签: 肩脱位 关节镜检查 活动范围 关节 Latarjet手术 骨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结合髋关节手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采用PAO结合关节囊切开术治疗DDH患者40例(关节囊切开组),男3例、女37例,年龄(31.08±11.24)岁;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采用PAO结合髋关节手术治疗DDH患者21例(髋关节组),男2例、女19例,年龄(33.25±11.70)岁。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评估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非骨关节炎髋关节评分(nonarthritic hip score,NAHS)、髋关节结果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ip outcome scor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HOS-ADL)。结果两组术前外侧中心边缘(lateral center edge,LCE)角分别为8.53°±9.09°和9.15°±10.86°,前方中心边缘(anterior center edge,ACE)角分别为13.69°±12.43°和7.18°±15.74°,Tönnis角分别为20.12°±6.24°和22.13°±8.86°,外凸指数分别为38.97%±7.55%和37.64%±1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组中α角>50°者17例、关节囊切开组31例,两组合并Cam畸形(α角>50°)的发生率分别为81%(17/21)和78%(3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756)。术后1年两组DDH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改善,LCE角分别为34.29°±5.07°和32.76°±9.48°、ACE角分别为32.87°±4.23°和30.26°±5.39°、Tönnis角分别为-1.82°±5.88°和2.16°±7.89°、外凸指数分别为16.81%±4.53%和18.20%±9.1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α角分别为39.27°±6.73°和39.20°±5.1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9,P=0.969)。术后6个月两组mHHS评分、NAHS评分和HOS-ADL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分别为(73.95±10.18)分和(65.90±7.84)分、(79.61±7.65)分和(73.00±11.07)分、(67.55±8.52)分和(76.70±4.87)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mHHS评分分别为(87.90±4.34)分和(86.50±5.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5,P=0.261);髋关节组NAHS评分和HOS-ADL评分分别为(88.71±4.49)分和(90.33±2.71)分,高于关节囊切开组的(82.17±5.23)分和(87.12±3.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6,3.800;P<0.001)。结论PAO结合髋关节手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短期临床疗效优于PAO结合关节囊切开手术

  • 标签: 截骨术 髋脱位,先天性 关节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辅助微创手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长治市北大医疗潞安医院收治的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0例,按照手术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4例行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26例行关节辅助微创手术。比较两组相关手术指标值,分析术后膝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2.31%(24/326),高于对照组的66.67%(16/24),χ2=5.128,P=0.024。观察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表评分少于对照组(t=9.027、6.176、12.026、3.649,P<0.05),术后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5.065、20.648,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χ2=4.638,P<0.05。结论关节辅助微创手术可缩短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时间,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且术后并发症少。

  • 标签: 关节镜 微创手术 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手术治疗髂前下棘棘下撞击(SSI)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7年1月—2018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骨科治疗的症状性SSI髋关节术后翻修病例42例,其中男13例、女29例,年龄22~35(28.1±3.9)岁,左髋19例、右髋23例。所有患者接受进一步手术治疗并随访至少12个月。采用国际髋关节评分33(iHOT-33)评估患者术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变化。通过分析其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失败原因。结果通过翻修手术后,末次随访的iHOT-33评分由术前的(48.7±8.7)分增至术后的(78.4±6.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12,P<0.001);患者术后疗效不佳的主要因素为漏诊或误诊(64.29%,27/42)、股骨侧骨软骨成形术程度不足(21.43%,9/42)、股骨前倾角异常(9.52%,4/42)以及过度切除髂前下棘(4.76%,2/42)。结论漏诊或误诊、股骨侧骨软骨成形术程度不足以及过度切除髂前下棘是SSI髋关节手术治疗失败的主要因素。

  • 标签: 髋关节 髂前下棘棘下撞击 外科手术,关节镜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