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息肉经结肠镜电切除术后电凝综合征(PPECS)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儿科内镜医师提供防治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内镜中心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3例行内镜下息肉电切术后发生PPEC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选取同期由同一位内镜医师完成的手术115例作为非PPECS组。总结PPECS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案,发生PPECS的高危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3例患儿术后出现PPECS,发病率为1.1%(23/2 083),患儿术后均出现腹痛、发热;年龄(3.5±1.5)岁,年龄≤3岁19例(82.6%);息肉直径≥25 mm的18例(78.3%)。PPECS组的内镜操作时间[(56±15)比(24±8)min,t=18.086,P<0.01]、分块切除比例[78.3%(18/23)比17.4%(20/115),χ²=17.358,P<0.01]、病变直径大小[(38.4±3.7))比(15.8±4.3)mm,t=15.127,P<0.01]、息肉分布右半结肠[47.8%(11/23)比23.5%(27/115),χ²=7.035,P<0.05]、广基息肉比例[78.3%(18/23)比25.2%(29/115),χ²=29.259,P<0.01]均明显高于非PPECS组;PPECS组白细胞计数[(17.4±4.5)×109/L比(8.5±1.2)×109/L,t=6.085,P<0.05]、C反应蛋白[(25.8±3.6)比(1.1±0.6) mg/L,t=5.531,P<0.05]明显高于非PPECS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直径≥25 mm(OR=7.554,95%CI 3.135~20.158,P=0.001)、广基息肉类型(OR=5.676,95%CI 1.153~9.596,P=0.002)及病变位置位于右半结肠(OR=5.845,95%CI 1.737~9.297,P=0.008)均是影响PPE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PECS以息肉术后发热、腹痛及白细胞升高为特征。病变直径大小≥25 mm、广基息肉类型及病变位置位于右半结肠是PPEC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儿童 肠息肉 电凝术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胆囊息肉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效果,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含"胆囊息肉"诊断的27例住院患儿的资料。其中,男14例,女13例;平均诊断年龄为12. 2岁,范围为2. 2~16. 0岁。根据是否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3例)与观察组(24例)。手术组患儿于术后3个月内进行门诊复查,复查内容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和腹部B型超声检查。所有患儿于2021年3月通过电话随访预后,随访内容包括:有无腹痛、腹胀、腹泻、营养不良以及术后症状是否消失。总结儿童胆囊息肉的临床表现、诊疗及预后,探讨手术干预的影响因素。结果3例手术组患儿在术前均存在保守治疗无效的腹胀或腹痛症状,1例有家族史,行多次超声检查提示多发息肉(>2枚)或息肉长径≥10 mm,遂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提示为胆囊息肉合并慢性胆囊炎。患儿术后症状消失,分别随访3个月、2年10个月和9年6个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24例观察组患儿均为其他疾病住院期间完善超声检查时发现胆囊息肉。超声检查结果:息肉单发20例,平均长径为4. 0 mm,范围为2. 0~9. 0 mm;息肉多发4例,均为2枚,长径<10 mm。观察组中除1例患儿因车祸伤死亡,余患儿均对胆囊息肉行保守治疗;9例出院后通过超声检查随访,7例息肉无变化,2例息肉消失。结论结合家族史对儿童胆囊息肉选择合理的诊治方案。对存在症状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无症状的患儿,通过超声检查定期随访,息肉长径≥10 mm时行胆囊切除术。

  • 标签: 胆囊 息肉 手术时机 随访 儿童
  • 简介:摘要介绍李廷荃教授治疗息肉的临床经验。李教授强调息肉生长的大环境是湿热,阻断肠息肉复发的根本是要改变息肉生长的内环境,根据体质可调理论,运用四妙散调节患者湿热内环境,使之趋于平和质。治疗中注重辨证、辨病、辨体质相结合,运用清热燥湿法,且重视活血化瘀、解毒散结、补气健脾药的应用。文中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 标签: 肠息肉 湿热体质 四妙散 名医经验 李廷荃 医案
  • 简介:摘要炎症性病是一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儿童发病率逐年升高。该病通常存在慢性腹泻、黏液血便、反复腹痛等非特异性肠道表现,同时伴有反复发热、生长发育受限等。目前,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炎症性病除了影响机体肠道功能外,还存在肠道外器官受累,并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最常累及的器官包括口腔、关节、皮肤和眼。发病机制与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失调、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相关。另外炎症性病的外表现可出现在确诊炎症性病的前后数年,容易造成诊断延迟。因此,临床医生应该了解其各种外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该文将阐述儿童炎症性病的外表现研究的新进展。

  • 标签: 儿童 炎症性肠病 肠外表现
  • 简介:摘要结直肠息肉儿童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近年来,随着镜及基因检测技术在儿科应用的增加,对其认识不断地深入。儿童结直肠息肉虽然以幼年性息肉为主,但也存在部分息肉综合征。息肉综合征大多与基因突变有关,息肉切除后易于复发,增加胃肠道肿瘤的风险,需要对其进行规范的随访,但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共识。该文阐述儿童常见结直肠息肉的研究进展,包括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与肿瘤的关联及监测随访。

  • 标签: 儿童 结直肠息肉 治疗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大肠息肉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治疗术后出血、息肉复发的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电子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治疗大肠息肉1 8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收集患儿人口学信息、内镜下息肉表现、病理类型、临床诊断、术后出血及息肉复发等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及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 826例患儿接受1 967例次结肠镜下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男1 191例(65.2%),女635例(34.8%),初次确诊大肠息肉的年龄为4.6(3.2,6.4)岁。首次结肠镜下发现单发息肉1 611例(88.2%),有蒂息肉1 707例(93.5%),直肠累及1 151例(63.0%),病理类型为错构瘤性1 757例(96.2%)。诊断息肉综合征73例(4.0%)。息肉切除术后出血发生率为3.8%(75/1 967)。息肉复发88例(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女童(OR=2.01,95%CI 1.26~3.23)及无蒂息肉(OR=2.28,95%CI 1.15~4.49)均为息肉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发息肉(OR=17.49,95%CI 9.82~31.18)、右侧结肠累及(OR=3.44,95%CI 1.89~6.26)以及非错构瘤性息肉(OR=2.51,95%CI 1.04~6.07)均为息肉复发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儿童大肠息肉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后出血发生率低,息肉复发率低。女童、无蒂息肉切除术后出血风险增高,而多发、右侧结肠累及和非错构瘤性息肉术后息肉复发风险增高。

  • 标签: 肠息肉 手术后出血 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自查清单在息肉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0年9月在上海市金山区亭林医院接受结直肠息肉摘除术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肠道准备中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患者自查清单全程协助患者进行术前肠道准备,比较两组患者肠道准备清洁程度、术前焦虑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术前1 d睡眠质量。结果肠道清洁程度实验组Boston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焦虑程度实验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前1 d睡眠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自查清单在息肉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可有效提升肠道准备清洁率和降低患者术前焦虑程度,该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患者自查清单 肠息肉 肠道准备 肠道清洁程度 焦虑
  • 简介:摘要分析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探讨儿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和年龄及性别分布特征、内镜下治疗效果及随访监测,为儿童结直肠息肉的疾病管理提供参考。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12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诊治的结直肠息肉患儿的临床及内镜特征。将患儿按年龄(y)分为5组:0<y<1岁、1≤y<4岁、4≤y<7岁、7≤y<12岁、12≤y≤18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χ2)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显示,2019年共完成结肠镜检查724人,共诊断结直肠息肉160人,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22.10%。结直肠息肉患儿中,男性105人,占65.62%,女性55人,占34.38%。男性结直肠息肉检出率22.68%,女性结直肠息肉检出率21.08%,男性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与女性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617)。结直肠息肉患儿在1≤y<4岁年龄段最多见,为72人,占41.14%(72/175),各年龄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929,P<0.05)。结直肠息肉患儿主要就诊症状为便血,占87.5%(140/160)。结直肠息肉以单发息肉为主,共140人,占87.50%,2~4枚息肉15人,占9.38%,5枚及以上息肉5人,占3.12%。共切除的210枚息肉,其发生部位以直肠最多见,共123枚,占58.57%(123/210)。其直径以1~2 cm最多,共111枚,占52.86%(111/210))。其山田分型以Ⅲ型为主,共114枚,占54.29%(114/210)。直径≥0.5 cm的息肉中有165枚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占78.57%(165/210)。术后并发症共23人,包括:便血、腹痛、发热、呕吐、腹泻、头晕,无消化道穿孔病例。病理类型以幼年性息肉为主,共141人,占88.13%(141/160)。对幼年性息肉患儿进行3~30个月的随访,其中2例考虑有复发的可能。综上,1≤y<4岁儿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较高,以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规范化的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监测对结直肠息肉患儿至关重要。

  • 标签: 儿童 结直肠息肉 内镜 随访
  • 简介:摘要2岁6月龄和10月龄患儿均以排稀水便起病,临床表现为顽固性腹泻、大量水样便、重度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病理示小肠黏膜绒毛萎缩,固有膜淋巴细胞浸润,伴隐窝凋亡,例1血清抗杯状细胞抗体阳性,2例患儿诊断为自身免疫性病。该病临床罕见,以营养支持及免疫抑制治疗为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儿童结肠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温州市中医院就诊的疑似结肠息肉患儿300例为研究对象,患儿分别进行结肠镜检查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结肠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儿童结肠息肉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不同位置、类型和病灶大小儿童结肠息肉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儿童结肠息肉的诊断灵敏度为87.60%(113/129),特异性为97.08%(166/171),诊断总体符合率为93.00%(279/300),阳性预测值为95.76%(113/118),阴性预测值为91.21%(166/182)。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位置的儿童息肉病变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5.71%(12/14)、83.33%(10/11)、87.50%(10/11)、86.79%(46/53)和89.47%(17/19),对于幼年性息肉、黑斑息肉综合征和腺瘤样息肉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17%(81/94)、92.31%(24/26)和88.89%(8/9),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不同位置和不同类型儿童结肠息肉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50、0.721,P=0.993、0.697)。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直径≤1 cm儿童结肠息肉病变诊断符合率(38.09%)均显著低于其对1 cm<直径<3 cm和直径≥3 cm的儿童结肠息肉病变诊断符合率(95.38%和100.00%)(χ2=34.400、33.404,P=0.000、0.000)。结论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准确诊断儿童结肠息肉,适用于儿童结肠息肉筛查,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然而对于直径≤1 cm病灶检测具有一定局限性。

  • 标签: 结肠息肉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结肠镜检查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儿童易激综合征(IBS)的临床特征,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避免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8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科诊治的80例IB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治经验。结果1.80例IBS患儿中,男53例,女27例;年龄(9.70±2.88)岁;中位病程10个月。2.80例IBS患儿均有腹痛表现,其次为腹泻(60例),便秘(31例),自觉腹胀(21例),呕吐(19例),体质量下降(11例),纳差(9例),少见的表现有头痛(3例)。29例患儿发病前存在可疑的诱因,以饮食刺激最为多见。3.80例IBS患儿中腹泻型(IBS-D)46例,便秘型(IBS-C)17例,混合型(IBS-M)13例,未定型(IBS-U)4例;IBS-C、IBS-D男童明显多于女童,IBS-M相反,IBS-U男女相等,各亚型组间比较,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83,P=0.001);各亚型间临床症状比较,腹胀在不同亚型间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率依次为IBS-M、IBS-C、IBS-D、IBS-U。4.治疗包括对诱因及病情进行疾病宣教、心理干预、饮食管理及药物治疗。治疗6个月后有效随访74例,其中34例得到持续缓解,25例得到部分缓解,总体治疗有效率为79.73%;15例患儿未愈。结论IBS是儿童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男多于女;饮食刺激为最常见的诱因;4种亚型中以IBS-D构成比最高;大部分患儿对症治疗有效,少部分患儿治疗效果不佳。

  • 标签: 儿童 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为探讨内镜窄带光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对儿童食管息肉的诊断价值,在白光内镜及NBI内镜下分别对2016年1月—2020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的35例患儿的食管息肉进行微细形态的观察,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和对比白光内镜与NBI内镜诊断息肉的灵敏度及特异度。35例患儿共发现食管息肉70枚,其中27例患儿为单发息肉。病理结果提示息肉以非肿瘤性息肉为多(52.9%,37/70)。NBI内镜诊断肿瘤性息肉的灵敏度[93.9%(31/33)比90.9%(30/33)]和特异度[89.2%(33/37)比78.4%(29/37)]优于传统白光内镜,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4)。NBI内镜通过观察食管息肉的微细结构,有助于临床预判息肉的病理性质,其灵敏度优于白光内镜。

  • 标签: 儿童 息肉 食管 内窥镜检查 窄带光成像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炎症性病(IBD)的皮肤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病房收治的IBD患儿的皮肤表现。结果纳入IBD患儿50例,其中27例克罗恩病,23例溃疡性结肠炎(UC)。25例(50%)患儿有皮肤表现,特异性皮肤表现和相关性皮肤表现各11例(各占22%)。特异性皮肤表现包括2例肛周皮肤克罗恩病、9例肛瘘和/或肛周脓肿;相关性皮肤表现包括5例结节性红斑、3例阿弗他口炎、1例银屑病、1例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过敏性紫癜。与UC组相比,克罗恩病组更易出现特异性皮肤表现和相关性皮肤表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7例克罗恩病患儿中,19例(70%)有1种或以上皮肤表现,其中2例先后出现4种不同皮肤表现。1例克罗恩病和1例UC患儿不同时期出现过3种不同皮肤表现。有皮肤表现的患儿粪便钙卫蛋白均升高,无皮肤表现患儿中12例(48%)粪便钙卫蛋白升高。5例患儿在生物制剂调整剂量(1例)或转换(4例)后皮损好转或消退。结论半数IBD患儿有皮肤表现,克罗恩病患儿更易出现特异性和相关性皮肤表现。同一患儿不同时期可伴有不同皮肤表现。多学科团队协作有利于该病的整体控制。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结肠炎,溃疡性 Crohn病 儿童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钙卫蛋白
  • 简介:摘要炎症性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部分炎症性病由单基因缺陷引起,起病年龄早,呈现出与上述疾病亚型不同的预后特点。对个体预后的精准预测将有助于风险分层,指导治疗。现从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单基因炎症性病3个角度,对儿童炎症性病预后预测模型进行综述,以期指导儿童炎症性病的预后评估。

  • 标签:
  • 简介:摘要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是疝内容物疝入先天系膜缺损的裂孔导致的急腹症,该病起病急,进展快,短时间内可发生绞窄、坏死、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21年1月收治的1例儿童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伴坏死患儿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儿童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临床特点的认识。

  • 标签: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 肠坏死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饮食方案在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4月在该院消化内科一病区行内镜黏膜切除术的息肉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口服内营养方案,常规组采用常规饮食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痛、静脉补钾局部疼痛、低血压、低血糖、低血糖反应、补液情况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肛门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其术后出现腹痛、静脉补钾局部疼痛概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且其腹痛、静脉补钾局部疼痛评分也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出现低血压、低血糖概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且其舒张压、收缩压及末梢血糖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饥饿、头晕、心慌、心烦、冷汗等低血糖反应概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其补液剂量及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患者术后采取口服内营养方案,能够有效促进其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并能够降低术后发生腹痛、静脉补钾局部疼痛、低血压及低血糖等并发症的概率,且该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补液剂量及治疗费用。

  • 标签: 肠息肉 内镜黏膜切除 口服肠内营养素 并发症 补液
  • 简介:摘要微量营养素作为体内代谢反应的辅酶和辅因子,在外营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已发表的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尚不能充分解决微量营养素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问题。2020年9月《美国内营养杂志》发布的《儿童微量营养素外给药:国际专家共识》针对儿童微量营养素缺乏的评估和外给药的临床实践,对相关常见临床问题提出推荐意见,现对该"国际专家共识"主要内容进行解读。

  • 标签: 微量营养素 肠外营养 专家共识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白塞病的临床表现和消化内镜下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的儿童白塞病14例,对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消化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白塞病患儿中,男5例,女9例;起病年龄1个月~12岁11个月[(6.68±3.73)岁],中位病程为6个月。14例患儿均有消化道症状,其中腹痛11例,腹泻7例,呕吐2例,并发症包括消化道出血、穿孔、肠道狭窄伴不全性肠梗阻。胃肠道外症状14例患儿均有反复口腔溃疡,其他包括发热11例,皮肤损害9例,血管受累8例,针刺试验阳性6例,关节受累5例,神经系统病变1例,合并营养不良6例。内镜下病变部位以末段回肠[61.5%(8/13例)]、回盲部[53.8%(7/13例)]最常见,镜下表现以溃疡为主,单发溃疡3例,多发溃疡10例,其中深大溃疡7例。内镜病理学活检主要表现为黏膜慢性非特异性炎症、黏膜慢性活动性炎伴溃疡形成、血管炎等。结论儿童白塞病的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部分患儿可出现严重并发症,内镜下病变有一定特点,消化科医师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肠白塞病 临床表现 内镜特点 儿童
  • 简介:摘要儿童球菌脑膜炎(EFM)发病率低,但是其导致的患儿死亡率高。由于屎球菌具有天然耐药性,并且治疗该病的药物,均难以穿透患儿脑脊液屏障在脑脊液中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达到对屎球菌的抑制及杀灭作用。儿童EFM的临床治疗迄今尚较困难,近年随着耐万古霉素屎球菌的产生,更加大了临床对EFM的治疗难度。笔者拟就儿童EFM的病原学、临床表现及诊治特点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加深儿科医师对儿童EFM的认识,从而对该病更好地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

  • 标签: 脑膜炎,细菌性 肠球菌,屎 抗药性,微生物 万古霉素抗药性 屎肠球菌脑膜炎 交叉感染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