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乳制品摄入频率与左心室肥厚(LVH)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开展的“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桓台县某所小学选取1 515名6~11岁儿童进行基线调查,将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信息均完整的1 237名儿童纳入研究。根据乳制品摄入频率,将研究对象分为5组(从不、≤3次/月、1~2次/周、3~5次/周和几乎每天),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及趋势卡方检验探讨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随乳制品摄入频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乳制品摄入频率与儿童LVH的关系。结果1 237名研究对象的年龄为(8.4±1.6)岁,其中男童655名(53.0%)。随着乳制品摄入频率的增加,儿童LVMI水平及LVH检出率均呈下降趋势(P趋势<0.05)。调整混杂因素后,与从不摄入乳制品相比,1~2次/周(OR=0.27, 95%CI:0.09~0.82)、3~5次/周(OR=0.33, 95%CI:0.12~0.91)和几乎每天摄入(OR=0.22, 95%CI:0.09~0.54)者LVH检出风险较低。结论乳制品摄入频率与儿童LVH有关联,每周摄入1次以上乳制品的儿童出现LVH的可能性较小。

  • 标签: 儿童 肥大,左心室 横断面研究 乳制品摄入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已造成全球大流行,并导致了大批患者死亡。目前尚无针对其的疫苗或特效治疗药物上市,仅能通过对症治疗的方式缓解症状。血液来源治疗制品被认为是提升感染者生存率的最后手段之一。此文就血液来源治疗制品中的恢复期血浆、免疫球蛋白、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潜在的治疗作用及其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血液制品 血清白蛋白 免疫球蛋白类 恢复期血浆
  • 简介:摘要以浓缩血小板衍生物为代表的创面生物治疗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在制备的质量控制、使用方式等方面不统一,导致有一些不一致观点。本共识编写组成员通过复习大量文献,筛选出高质量的证据文章,结合创面修复领域专家反复的研讨,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专家共识,以指导从事创面修复的医护人员科学、规范地使用浓缩血小板治疗技术。

  • 标签: 血小板 伤口愈合 适应证 禁忌证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血液制品因其原料特殊性,具有血源性病毒传播的风险。近20年来,随着病毒安全性控制技术的进步,血液制品传播HIV、HBV、HCV等主要病毒的风险已得到有效控制。人细小病毒B19(human parvovirus B19,B19V)等非脂包膜病毒已成为目前血液制品病毒安全性风险控制的焦点问题。与其他动物的细小病毒相比,B19V对酸、热更敏感,且因合并血浆中存在的B19V中和抗体,纳米过滤去除B19V的效果远优于对动物细小病毒的去除,通过合理优化病毒灭活条件,可有效灭活/去除B19V。此文就血液制品中B19V的现状和灭活/去除工艺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细小病毒B19,人 安全性 病毒灭活 血液制品
  • 简介:摘要随着纳米材料在市场上消费品中广泛应用,了解纳米材料消费品中纳米材料的存在及释放,以及消费人群的暴露评估现状非常必要。中国是工业生产大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但是对纳米材料消费品的监管几乎空白。本文对国际市场上现有的纳米材料消费品进行了汇总分类,探讨了重点纳米材料在消费品中的释放和消费人群的暴露评估方法,旨在为我国未来建立对纳米材料消费品的监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环境暴露 危险性评估 暴露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验室抗CCP、AKA、APF这3种自身抗体自制质控品的制备及评价,为其他自身抗体自制质控品的制备提供参考。方法将阳性血清和体检健康人群的阴性血清按比例进行混合,调制成所需浓度的混合血清,再进行56 ℃加热30 min灭活,离心过滤后分装,置-20 ℃以下冰箱保存。检测20瓶质控品以及连续检测20次同瓶质控品计算变异系数(CV)值来测定混合血清的瓶间差。37 ℃水浴储存条件下每天检测10次求出偏差,来判断37 ℃条件下的稳定性。-20 ℃冷冻储存,每周检测1次,求出每月CV值,来判断长期稳定性。结果37 ℃条件下,在长达8 d的时间中,抗CCP抗体的偏倚都小于±20%的偏倚要求,AKA、APF的结果都在上下一个滴度的可接受范围内。在瓶间差测试中,抗CCP抗体的CV瓶间为3.2%,远<20%的瓶间差要求,而AKA、APF的瓶间差可视为0。在-20 ℃长期稳定性实验中,累计9个月的检测结果,抗CCP抗体总CV为10.6%,<20%的要求,AKA、APF结果都在上下一个滴度的可接受范围内。所有阴性质控品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抗CCP、AKA、APF这3种抗体自制混合血清质控品的性能良好,且该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各级医院和实验室,也为其他自身抗体室内质控品的制备提供参考。

  • 标签: 关节炎,类风湿 自身抗体 质量控制品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与学龄前儿童含糖饮料消费的关联。方法于2018年6月对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辖区幼儿园进行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将15所幼儿园的所有学龄前儿童纳入研究。采用自制问卷对学龄前儿童父(母)进行调查,获取学龄前儿童及父(母)基本信息、学龄前儿童含糖饮料的消费情况和父(母)对含糖饮料的认知情况,最终将3 217名学龄前儿童的调查结果纳入分析。采用广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消费含糖饮料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及父(母)含糖饮料认知的中介效应。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估算中介效应的大小。结果3 217名学龄前儿童的年龄为(4.23±0.67)岁,其中男生占52.60%(1 692名),学龄前儿童中消费含糖饮料者占77.62%(2 497名)。3 217名学龄前儿童父(母)中,父亲和母亲分别占24.90%(801名)和75.10%(2 416名),社会经济地位得分的M(P25,P75)分别为66.7(62.5,69.5)和69.5(64.6,71.4)分;父(母)中主动了解孩子含糖饮料消费情况、对限制学龄前儿童消费含糖饮料缺乏信心和购买食物前阅读营养标签的占比分别为74.08%(2 383名)、82.90%(2 667名)和36.24%(1 166名)。广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学龄前儿童性别、年龄,以及学龄前儿童和父(母)体重指数后,学龄前儿童含糖饮料消费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得分呈负相关[路径系数(95% CI):-4.69×10-2(-6.56×10-2,-2.69×10-2)]。父(母)对含糖饮料认知的中介效应可解释总效应的48.71%[路径系数(95% CI):-2.28×10-2(-3.54×10-2,-1.10×10-2)]。结论学龄前儿童含糖饮料消费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负相关,父(母)对含糖饮料的认知发挥了中介效应。

  • 标签: 儿童 学龄前 饮料 膳食蔗糖 社会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