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2 个结果
  • 简介:积极预防理论着力法律忠诚意识培养,强调规范有效性的确证,申彰秩序信赖稳定预期,致力社会同维系,力图通过刑法规范明文宣示和刑罚适用惩罚教育,导引守法善行,贬抑违规恶径,实现规范认同。然而,积极预防以刑罚强制惩戒作为教育公众遵循刑法,学习守法善行手段,又不可能彻底撇离威慑,陷入威慑与认同正当性纷扰之中;积极预防以法忠诚意识训练为内容,而未能触及规范本身善恶性质甄别,陷入忠诚恶法正当性危机;积极预防凸显刑罚惩戒对公众规范意识唤醒,抨击威慑刑对工具利用,无从实质改变积极预防将作为预防公众犯罪工具性效用,陷入工具正当性困境之中。因此,刑法知识转型需要对积极预防理论保持应有的警醒与反思。

  • 标签: 积极一般预防 刑罚正当性 理论构造 规范意识
  • 简介:检察干警反腐败心理动力培植蓝文盛江总书记指出:“反腐倡廉工作直接影响改革和建设事业成功大事,定要抓出成效,长期坚持下去。”作为国家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机关,依法担负着监督法律正确实施,直接同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和侵权、渎职犯罪等腐败...

  • 标签: 反腐败 心理动力 腐败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纪检监察部门 从众心理
  • 简介:以往犯罪学家研究成果基础上,采用分层和判断抽样方法,对浙江省五百名在押少年犯和浙江省五百名在校中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分两步展开,采用自制问卷就社会因素与少年初犯之关系进行调查,二采用现成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表就心理因素与少年初犯之关系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因素方面,家庭环境诸因素中有十四项、学校纪录有六项、早年行为模式有十八项、社会交往有四项因子与少年初犯存在关联。在心理因素方面,从包含十五个维度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表中检选出病态人格这一项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非加权计算点数方法制作少年初犯可能预测量表。

  • 标签: 少年犯罪 犯罪预防 预测因子 少年初犯 犯罪学
  • 简介:犯罪个公共政策问题.表现之,犯罪实际上种特殊社会"产业",政府进行公共决策无法对它视而不见,也就是说,犯罪问题影响公共决策因素之.表现之二,诸多犯罪相关因素当中,公共政策个最为活跃而重要变量.因此,个必然性结论:适当公共决策就是最好解决犯罪问题之道.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犯罪及其控制深入反思和基本观点.

  • 标签: 犯罪 控制 政治经济学
  • 简介:犯罪根源理论逻辑上种指向——再论犯罪根源①王牧犯罪根源回答犯罪最终产生,关系到寻找犯罪原因和预防犯罪方向,犯罪学最基本理论,探讨犯罪根源犯罪学基本任务之。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不断探讨犯罪根源。由于对犯罪根源不同认识,犯罪学中产生了...

  • 标签: 犯罪根源 犯罪原因 生产方式 理论逻辑 犯罪学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人类对于汽车发明和大量投入使用是交通现代化标志性象征。然而,正像任何科学成果发明都具有“双刃剑”属性样,以汽车为主要代表现代交通肇事犯罪像癌症样弥漫于现代社会之中,我国尤甚。其中肇事者因醉酒驾车导致交通事故又占相当大比例,

  • 标签: 交通肇事犯罪 逻辑分析 刑法规范 实证分析 心理事实 交通现代化
  • 简介:合议庭应在控、辩双方举证、质证后,对证据是否采信有明确意思表示刑事诉讼证据,存在着两种形态,收集保全以后未经审断原始状态,称之为证据材料,另种则是通过法定程序确定下来定案根据。任何种类证据都须经过法律程序予以确定后方...

  • 标签: 若干问题 刑事诉讼法 证据材料 刑事诉讼制度 证据采信 合议庭
  • 简介:人们对某历史现象历史范畴进行研究和探索,经常要作件事情就是对这一范畴现象追本溯源,进行历史考察。列宁也曾经说过,“最可靠、最必需、重最要就是不要忘记基本历史联系,考察每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发展中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

  • 标签: 逮捕制度 刑事强制措施 现代意义 资产阶级 封建社会 奴隶制国家
  • 简介:翻供犯罪嫌疑、被告人自行辩护或者自我归罪表现,其本身并无重大法律意义。然而由于受贿犯罪证据特殊性,受贿案件翻供、翻证行为已经成为打击腐败瓶颈。本文拟深入分析受贿案件翻供类型、翻供原因,通过证据证明标准、证明责任分配上建立新规则、制度,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即将施行背景下,探讨受贿案件嫌疑翻供问题

  • 标签: 翻供 贿赂推定 侦查证人制度
  • 简介:<正>司法解释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具体运用法律问题所作解释。我国,司法解释权分属于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解释补充了我国现行法律条文比较原则情况,适应了司法机关具体运用法律需要,保证了司法机关依据法律处理执法活动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并为立法积累了经验和素材。

  • 标签: 司法解释权 最高司法机关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 具体运用 高级人民法院
  • 简介:危害结果犯罪对象转化形式且发生了法定危害结果对象错误案件中,行为构成犯罪既遂只要求法定主客观要件性质上具有致性,而不要求犯罪主客观"方面"内容完全符合.行为人对错误对象持何心态与对象错误案件定性无关.行为人只实施个故意杀人行为,不可能同时触犯故意杀人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两罪名,因而不可能构成想象竞合犯.本文还就犯罪客体、主观罪过等相关理论问题提出了若干个人见解.

  • 标签: 对象错误 犯罪客体 罪过 犯罪既遂
  • 简介:批判学中,后现代主义、后基础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和新犯罪学法,都对犯罪学发展产生影响,但女权主义者犯罪学个例外,其坚持参与主流社会运动,以至参与到后基础主义所摆出理论挑战行动中。而后基础主义者理论框架能够帮助我们开拓批判新空间,产生促进社会进步团结力量,其挑战传统犯罪学观点揭示了权力某种运作形式,甚至从既估量消极后果又估量能动作用方式上去理解权力,从而形成了权力运行方式多样性并提供了正确鉴别方法。犯罪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也与政治有关,甚至包括文化对其影响,尤其个进步犯罪学不可能不与民主、公正、人权有关。

  • 标签: 批判犯罪学 后现代主义 后基础主义 新犯罪学 女权主义者犯罪学
  • 简介:、引言:获知真实重要性在任何情形下,发现真实都是项艰巨任务,但在犯罪与惩罚语境下,发现真实几乎不可能。即使我们假设客观"真实(reality)"存在,并且人们能够以某些适当方式认定和描述它,以便我们能够合理地区分真实和虚假,几乎没有项制度安排在呈现"真实"上比刑事诉讼有更小可能。原因显而易见:

  • 标签: 刑事诉讼 德国 制度安排 犯罪
  • 简介:现行刑事诉讼架构中广泛存在与纠纷解决相关制度与实践对传统刑事诉讼双重目的论构成了挑战。回应挑战途径将纠纷解决提升为刑事诉讼目的。纠纷解决作为刑事诉讼目的理论基础存在于现行刑事诉讼中“加害人/被害人”结构性主线和纠纷解决作为刑事诉讼目的对所有刑事诉讼利益相关者处境改善之中。刑事诉讼目的体系中,纠纷解决应当通过正当程序予以实现,并原则上以查明事实真相为基础。

  • 标签: 刑事诉讼目的 纠纷解决 被害人/加害人关系 正当程序 查明事实真相
  • 简介:第312条规定:"明知犯罪所得赃物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或者代为销售,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单处罚金."销赃犯罪刑法上属于种轻罪,最高刑期只有三年,但在司法实践中却是种常见罪,往往不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笔者最近对本区十年间这类犯罪处罚情况进行了次专门调查,发现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没有个"数额较大"参照标准,使司法机关在罪与非罪、量刑尺度把握上非常困难,以致出现时轻重、轻重倒置判决,甚至导致对这类犯罪放纵.

  • 标签: 应该数额较大 数额较大标准 犯罪应该
  • 简介:试论对刑事再审中种特殊情况处理杨建民检察机关按审判监督程序抗诉引起刑事再审实践中,有种特殊情况,即:由基层人民检察院向基层人民法院起诉,审判处了有期徒刑案件,宣判后法定期限内没有上诉抗诉。判决生效后,上级人民检察院发现该判决确有错...

  • 标签: 特殊情况 刑事再审 判处无期徒刑 审判监督程序 刑事诉讼法 被告人
  • 简介:犯罪主观要件证明,作为个程序法与实体法交错问题,长久以来被学界所忽视。犯罪主观要件证明虽然很多可以借助推理、推论来完成,但在些疑难案件中控方却很难完成,因此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推定。推定通过直接认定事实,可以节省证明成本,并减轻控方证明责任。刑事实体法上对于犯罪主观要件规定,应当考虑到证明难度设立些必要推定,同时规定些要求被告人承担部分证明责任情形,以利于程序法上公平而合理地完成证明任务。

  • 标签: 犯罪主观要件 证明 推理 推论 推定 证明责任
  • 简介:理性标准是英美刑事司法实践中法官用以判断行为人行为时心理状态是否合理,从而确定辩护事由是否成立标准。其适用方法:将理性置于行为人行为时具体情境下,如果理性也会产生行为人那样心理状态,辩护理由就成立;反之,则不成立。理性不是个具体的人,而是种法律上拟制的人。拟制理性应当以普通人为基础兼吸收行为人部分个人特征。确定应当吸收行为人哪些个人特征应以“漠视法益理论”为指导,即考察该个人特征是否影响到行为人对法益侵害避免。理性标准与我国刑法中判断预见能力有无类型标准构成和功能上无实质性差异,理性拟制方法对类型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理性人标准 英美刑法 预见能力 漠视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