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加强刑事诉讼程序法制建设,既要制订科学的刑事诉讼法,也要树立正确的刑事诉讼程序观念,否则刑事诉讼法将无法发挥应有的功能,造成纸面上的立法与行为的司法相背的局面。目前,各种违背刑事诉讼程序的司法行为禁而不止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法律文化的角度看,诉...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刑诉法 程序法 实体法 程序行 刑事诉讼程序
  • 简介:贝卡利亚提出的"罪刑阶梯"包含两个部分:"犯罪阶梯"和"刑罚阶梯"。作为"刑罚阶梯"在我国刑法总则的表现,存在着"时间阶梯",其按照轻重程度排列,具有阶梯性和转化性的特点。刑法修正案(八)总则中部分时间规定作出了修改,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却没有同时其他的相关时间规定作出调整,亦导致一定的缺陷。除刑法修正案(八)未相应调整之内容进行完善外,还应该缩小管制刑的期限。

  • 标签: 总则 时间阶梯 刑法修正案(八)
  • 简介:通过梳理刑法潜藏的再次犯罪评价体系以及毒品再犯的价值属性可以发现,有关司法解释的毒品再犯规定违反了再犯制度设立的初衷,违反了禁止重复评价原则,也干扰了既存的再次犯罪评价体系的逻辑平衡,更反映出司法解释毒品再犯的功能性误读。毒品再犯的规定,只是为了填补“刑罚执行完毕5年之后”这一累犯制度留下的评价空白,而不能将其适用范围前置到判决宣告之时,为此需要对“被判过刑”进行重新解释,并且应当禁止“累犯加重”或者“再犯加重”的做法。

  • 标签: 累犯 毒品再犯 重复评价 再次犯罪评价体系
  • 简介:通过最高人民检察院指导性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抗诉是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主要方式,检察机关依法提出抗诉,可以有效防范和纠正冤错案件。由于检察机关性质定位的不同,抗诉在中外审判监督的形式和条件不尽相同。在我国,抗诉分为对事实认定错误提出的抗诉和对法律适用错误提出的抗诉。当前,检察机关行使审判监督权的方式主要有抗诉和检察建议。与抗诉相比,检察建议存在法律依据不明确、法律效力弱化等缺陷,只可以作为抗诉的补充形式,因此,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路径,在于构建以抗诉为中心的刑事审判监督格局。

  • 标签: 指导性案例 以抗诉为中心 审判监督 再审检察建议
  • 简介:<正>在我国,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决定了我国的人权和人权保护是人民当家做主,公民享有广泛权利,国家从政治、经济、社会、司法等广阔领域提供人权保护这一基本内容。其中人权的司法保护,是国家运用司法手段人权进行的保护,是由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司法机关分工合作、共同承担

  • 标签: 监所检察 人权保护 劳教人员 公安机关 对人权 人民法院
  • 简介:”制造社会恐怖”是恐怖活动犯罪特有的犯罪目的,正确理解恐怖活动犯罪的这一犯罪目的的内容,以及由这一目的决定的恐怖活动犯罪的罪过结构和客观特征,是司法实践认定恐怖活动犯罪,正确适用刑法相关规定的基本前提。

  • 标签: 中国 恐怖活动犯罪 认定 刑法 犯罪目的 特征
  • 简介:浅谈刑事赔偿的个人赔偿责任周世雄,刘晓云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二十四条一款规定:“赔偿义务机关赔偿损失后,应当向下列情形之一的工作人员追偿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这一规定将刑事赔偿责任分为国家司法机关赔偿责任和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赔偿责任(以下简称个人赔偿...

  • 标签: 司法工作人员 赔偿责任 刑事赔偿 《国家赔偿法》 刑讯逼供 违法行为
  • 简介: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作为一项司法政策,是刑事司法工作的最高境界。为实现这一目标,司法机关在司法过程必须关注民意。民意刑事司法过程可能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司法机关应该理性对待民意。具体来说,刑事司法既要独立于民意,又要倾听、引导民意,及时回应民意。为此,应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信息公开机制以及民意发现机制,同时规范媒体的报道,提升公众整体的法律素质。

  • 标签: 民意 刑事司法过程 法律效果 社会效果
  • 简介: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诉讼的对抗制之所以能有效地运作,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当事人在庭审享有异议权;“异议”具有特定而丰富的内涵与坚实的法理基础;异议制度的生成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在诉讼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就我国庭审控辩双方当事人所享有的异议权而言,立法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进行重新检讨与重构,以适应我国庭审改革走向对抗制的需要。

  • 标签: 异议 诉讼模式 陪审团
  • 简介:为支持DNA鉴定技术在刑事司法的运用,德国刑事诉讼法于1997年新增加第81条e和f,于1998年新增加第81条g,于2005年新增加第81条h。德国立法机关就DNA证据的运用频繁地修改刑事诉讼法,不仅表明德国刑事司法法治化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还反映出德国立法机关刑事诉讼法的修改非常及时。

  • 标签: 德国刑事诉讼法 DNA检验 正当程序
  • 简介:刑事和解各项价值功能发挥的前提是当事人之间能够达成和解协议,从逻辑上看,当事人之间的一项和解最终能否达成,需要经过启动和解和进入和解后的谈判协商两个阶段。在以上两个阶段,当事人的主体性因素和解的开始、进展乃至最终的结果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促成和解和制度规范的角度出发,司法机关对此应当予以重视。

  • 标签: 刑事和解 达成 当事人 主体性
  • 简介:侦查机关干预公民的宪法基本权利,必须事先取得法律的明确授权,并遵循比例原则的限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更新,大量技术侦查手段虽未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权、财产权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却侵入了个人的隐私权领域。对此,应当建立隐私权审查的保护机制,将干预公民隐私权的侦查措施纳入法治的视野。隐私权保护的审查机制应当分为两个阶段,即先审查干预行为是否侵入隐私权的保护领域,再审查干预行为是否具备正当化事由。

  • 标签: 刑事侦查 隐私权保护 比例原则 两段式审查
  • 简介:<正>监所检察保障人权的作用,是人民检察院的性质和监所检察的任务所决定的。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的主要职能之一,是通过行使检察权,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监所检察,是人民检察院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狱、看守所、劳动改造机关、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就保障人权而言,就是通过监所检察,使看守所、监

  • 标签: 监所检察 人民检察院 看守所 人权 劳动改造机关 劳动教养
  • 简介:秘密拍照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各国侦查实践的技术侦查手段.由于其自身具有的秘密性、紧迫性、广泛性等特点,在侦查实践若是运用不当就会不同程度上侵犯犯罪嫌疑人及相关人员的肖像权、住宅权和隐私权.我们应当借鉴他国经验并结合我国的侦查实践,完善我国秘密拍照的立法,从而加强秘密拍照的人权保护.

  • 标签: 秘密拍照 技术侦查 人权保护 秘密性 拍照 刑事侦查
  • 简介:1997年1月上旬,王某等人在被告叶某开设的饭店吃饭后未付钱。数天后,王某等人路过被告人的饭店,被告人便向其催讨,王某认为有损其声誉,于同月20日晚纠集郑某等人到该店滋事,王某用鱼头击打被告人,被告人拔出随身携带的刀反抗,王某等人即逃离,被告人叶某又...

  • 标签: 正当防卫 被告人 不法侵害 司法实践 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被害人
  • 简介:滥用职权罪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认定滥用职权罪关键在于认定“滥用职权”,主要包括滥用行为和职权界定两个方面。滥用的表现形式应当包括超越职权和不正当行使职权两种,超越职权系指无权而行使职权,不正当行使职权是指有权而违反规定行使。职权的范围及行使方式系滥用职权的标准,应当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内部章程等予以确定。

  • 标签: 滥用职权 滥用行为 职权界定
  • 简介:公正执法是检察理念的核心要素,维护人权是检察执法的本质要求,保障发展是检察执法的重要使命,程序正当是检察执法的基本路径。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检察工作的具体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检察工作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检察执法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有机统一。

  • 标签: 执法理念 公正执法 维护人权 保障发展 程序正当
  • 简介:论贪污贿赂犯罪侦查的调查研究李德敏,李平,刘会民调查,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对于反贪污贿赂斗争则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做好贪污贿赂犯罪侦查的调查工作,有利于挖出那些隐蔽的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大要案,从而将,反贪污贿赂斗争引向深入。本文主要探讨贪污贿...

  • 标签: 贪污贿赂犯罪 犯罪侦查 经济犯罪 侦查工作 县人民检察院 调查研究工作
  • 简介: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细化了逮捕条件社会危险性的若干情形,对于司法人员正确把握逮捕必要性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围于司法规范内容的有限性与案件事实无限性之间的张力,办案人员在自由裁量范围内形成了自身的“司法经验”。通过某基层检察院的100个审查逮捕意见书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司法经验”存在五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为此,建立社会危险性评估机制,将社会危险性的各种规范予以量化,按照一定的规则,评估犯罪嫌疑人社会危险性的大小,实现评估因素、评估程序的标准化和客观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社会危险性 司法经验 理论基础 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