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2001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首次提出以德治国。他指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与德是两种不同的调整方法和行为规范,二者的正确关系应是: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又保持距离。

  • 标签: 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 法治
  • 简介: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这是江泽民同志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时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这一论断包含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是我们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 标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治国方略 江泽民同志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简介:在从自由法治国到社会法治国的转变过程中,德国行政法的观念和方法也发生着革命性的改变。自由法治国通过宪政国家予以实现。国家目的排除公权力行使的福利增进,行政任务为在市民社会内的秩序维护,行政法采严格的法律实证主义方法论,是以干涉行政建构起的关于无目的法律形式的公权力行政的学说。社会法治国通过行政国家予以实现,国家参与社会公正的产出和公民自由的发展,行政任务更有在工业社会内的积极给付和引导,行政法实现实证主义法律形式与元法律行政目的的统一,是以社会形成性行政建构起的在行政法律形式中嵌入行政目的学说。

  • 标签: 自由法治国 社会法治国 行政法 法律实证主义 目的论主义
  • 简介: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从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大法中明确规定了“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这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显著标志.勿庸置疑,“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对于我国加大民主法制力度,反腐倡廉,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它是促进我国改革和建设事业健康发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 标签: “依法治国”方略 法治国家 依法治“权” 依法治“官” 建设社会主义 国家公职人员
  • 简介:现代世界文明国家,不问其国体如何,而必以法治主义为基础,则莫之或异也。所谓法治主义者,就国家方面青,其一举一动,须完全以法律为依归;就人民方面言,则“法律之前,人人平等”。故凡属法治国家之人民,其日常生活之中,于国家法律之规定,恒三致意,庶于未来之事项,预防违法行为,而免人己问互相侵害其权利;于已发生之事项,依法为适当之解决,而使人己问各得其平。

  • 标签: 法治国家 律师 国家法律 法治主义 文明国家 人人平等
  • 简介:治国(Rechtsstaat)原则是德国的特色。其特别之处在于,德国在理论和实践上自觉区分了政体原则和国家目的两个范畴。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是政体原则;法治国则属于国家目的范畴。国家目的可以与任何一种政体原则结合。基于不同时期的政治力量对比格局,德国历史展示出开明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宪政民主制的不同结合样态。在每一种样态中,法治国原则均有其特定的体现形式。德国的法治国历史给世人的警示是,法治追求和政体变革不但在理论上处于不同层面,在实践中也可分离处理。

  • 标签: 法治国 政体 国家目的 开明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宪政民主制
  • 简介: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公民以及公民意识生成的前提.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公民意识生成的逻辑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对于公民意识的分析与认识的客观基础,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所奉行的运行规则的差异性.法治国家意味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法治文化的尊重.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法治社会法律秩序内化的关键,法治国家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基础.

  • 标签: 公民意识 法治国家 法律文化 法治精神 公民权利
  • 简介:一、依法治国,必须进行司法改革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法律化,而建立完备的司法制度是重要的途径和形式之一。1.加强司法机关建设,保障法律的有效执行依法治国的重要...

  • 标签: 依法治国 司法机关 司法改革 司法腐败 检察机关 政治体制改革
  • 简介: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经济基础决定,又对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道德具有认识功能、调节节能、教育功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挥道德的功能,加强德治.

  • 标签: 以德治国 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黄瑶院长:尊敬的国际法院大法官薛捍勤博士,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晚上好.在中山大学法律学科一百一十华诞之际,我们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来自联合国国际法院的法官薛捍勤博士,她是第一位来我们中大法学院给同学们开讲座的国际法院的法官,首先我代表中大法学院对薛捍勤法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学过国际法的同学都知

  • 标签: 依法治国全球 全球治理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党中央首次以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推进依法治国,展示出依法治国的巨大决心,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明确强调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决定》不仅明确提出了'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的要求,而且对在依法治国的其他方面和环节如何加强人权保障也进行了部署。这是继党的十八大把'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

  • 标签: 人权保障 依法治国人权
  • 简介:意大利理论界对于法治国的涵义并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法治国进行研究。一般将法治国分为两种类型,即形式意义上的法治国与实质意义的法治国。前者被称为法律国,法律至上,国家的一切行为形式上都要符合法律,但立法本身不受限制;后者被称为宪政国,公权力在形式与内容方面都要受到约束与限制,所有公权力包括立法权都要遵守宪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法律国中,法与正义相分离;宪政国中,法与正义在实质层面又相互联系。随着“社会国”的出现及全球化的发展,法治国面临着危机。

  • 标签: 意大利法治国 法律国 宪政国
  • 简介:法律本质理论与治国方式密切关联.决策方式的转变,法律平等观的变革,法律权威的提升,法律的对外关系调整功能之变化,推动了当代中国法律本质理论从全盘接受苏联的法律本质理论模式到质疑、超越和深化的历史变迁,形成了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法制建设需要的新的法律本质理论.

  • 标签: 法律 本质 治国方式
  • 简介:回顾过去,我国的法制宣传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通过四个五年普法教育,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学法、用法、守法、护法的观念和氛围逐步形成;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不断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的水平明显提高。

  • 标签: 中国 依法治国 普法教育 法制宣传 宪法
  • 简介: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并就这一问题作出专门决定。这意味着中国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一国家治理法治化阶段。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概念。

  • 标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依法治国问题 国家治理 历史阶段
  • 简介:中国的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法律信仰还没能树立起来;另一方面,亲情观念也在逐渐淡漠,中国传统家庭的亲情思想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调和这一矛盾,如何使中国的法治建设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则要求我们能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

  • 标签: 法治 礼治 法律信仰 亲情伦理
  • 简介:宪法将“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明确下来,依法治国首要的是依宪治国、宪法至上。要保障宪法的实施,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牢固树立宪法意识、完善监督机制。同时,为发挥宪法的保障作用,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 标签: 依法治国 宪法 保障
  • 简介:法治是民主政体的最理想的状态,是法律化了的民主政治。而现代民主政治就是政党政治。因此,一个国家法治理想的能否实现关键就在于有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政党体制,或者说其法治建设就是这个国家形成与法治社会相一致的合格的、合理的政党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是使政党的活动民主化和法治化,它不仅要求执政党领导人民建构一套科学的法律体系,而且要求使政党的活动纳入法律的轨道。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说,法治国家的建设就是政党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建设。所以,我们应从政党的角度来思考法治国家建设问题,并把"以法治党"作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目标。

  • 标签: 法治国家 以法治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