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切实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监督管理,2017年对违法违规的社区服刑人员给予警告50728人次,提请治安管理处罚1521人次,撤销缓刑4705人,撤销假释206人,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收监1412人。全年新接收社区服刑人员52.4万人,解除矫正52.1万人,现有在册社区服刑人员70万人。

  • 标签: 社区服刑人员 数据库 治安管理处罚 监外执行罪犯 监督管理 违法违规
  • 简介:数据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引致垄断力的现象客观存在,对数据的控制可强化企业的竞争优势、行为的反竞争效应,数据垄断的规制成为现代反垄断法应然使命。结合数据生命周期与数据驱动型企业的商业模式、交易行为可窥探出数据的竞争影响。芝加哥学派理论指导下的现代反垄断法未能把握多边市场特质从而纵容了数据垄断,反垄断法的执法思路和方法需有所转变。在反垄断法规则体系之外,应区分数据权与数据可携带权的配置对反垄断法产生的不同效果,一方面可以借鉴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相协调的制度建构,另一方面需在数据可携带权场景化图谱中觅求推动反数据垄断的平衡点。而在反垄断法规则体系之内,则应探寻出依赖于完善必需设施原则的进路。

  • 标签: 大数据 网络效应 芝加哥学派 数据权 反垄断
  • 简介:数据保护权是欧盟法律保护的一项基本权利。《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第一次系统地将这项抽象的权利具体化,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执法机制进行保护。该《条例》设立了宽泛的地域适用范围,把众多在中国境内的数据控制者和处理者也置于其管辖之下。尽管目前我国对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和行政决定持消极态度,将会导致这部法规在中国的实施存在种种困难,但是我国企业或组织仍应采取相应的合理措施积极应对。

  • 标签: 数据保护权 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 基本权利 对中国的影响
  • 简介: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与数据相关的竞争问题近年开始引起国际竞争法理论界以及全球多个竞争执法部门的关注。日本公正交易委员会2017年6月发布了《数据与竞争政策调研报告》,该报告就数据及其使用环境与状态的变化、收集与使用数据对竞争所产生影响的评估方法、具体数据收集与使用行为,以及数据相关并购审查中的考量因素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与介绍,涉及数据交易市场的界定、竞争法框架中的隐私考量、数据原料封锁等具体问题。结合日本的调研,就我国反垄断执法而言,应梳理不同类型数据的竞争规则、区分作为要素的数据以及数据行为、关注独立数据市场的界定、深入研究数据与必需设施理论的关系、完善并购申报门槛以及适时启动市场调研。

  • 标签: 数字经济 日本数据竞争 反垄断
  • 简介:虽然我国传统的刑事侦查模式在侦查活动中仍在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这一模式因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面临诸多问题。大数据既促进了时代的发展,也改变了犯罪的方式,还推动了侦查模式的转型。数据驱动型侦查模式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侦查模式,旨在针对已经发生或者尚未发生的犯罪行为,借助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大数据技术平台来查明犯罪事实或者预测犯罪,进而保障侦查活动的顺利进行。数据驱动型侦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侦查人员应当从根本上转变侦查理念,建设综合的数据应用平台,确保数据资源的互通共享,明确犯罪信息收集、犯罪信息分析、犯罪信息验证以及犯罪趋势预测4个相互关联的运行机制。构建数据驱动型侦查模式还应注意规范大数据在侦查模式中的应用。

  • 标签: 大数据 侦查模式 数据驱动 预测机制
  • 简介: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合理使用原则具有正当性,其符合大数据时代的法律需求,是平衡个人和数据控制者利益的利器,对作为个人信息法律核心原则的同意原则形成补充,弥补同意原则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局限性。合理使用原则的内涵可适当借鉴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原则,并在现有制度体现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安全管理、经设计的隐私、个人信息风险评估、个人参与和控制等相关规则加以丰富。

  • 标签: 个人信息保护 合理使用原则 同意原则
  • 简介:侵财类小案一直是所有刑事案件中数量最多的一类,虽然公安机关从上到下一直对其进行关注,但是收到的成效不明显,这与硬件设施和侦查思维紧密相关。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侦查员提供了大数据侦查思维与大数据侦查工具,也为小案侦查提供了新契机,为了更多更好地侦破、预防侵财类小案,需要及时转变传统思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充分了解侵财类小案的概念、类型以及构成要素。

  • 标签: 侵财类小案 界定 类型 构成要素 大数据
  • 简介:电子数据取证技术是计算机学与法学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是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侦破犯罪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包括计算机及所有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取证领域。在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应用最广泛的是手机取证技术和计算机取证技术两大类。

  • 标签: 电子数据 取证技术 职务犯罪
  • 简介: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网上个人信息的获取日益便捷,致使互联网数据传播自由与个人网络数据隐私权保护之间相互冲突的问题亟须解决。谷歌数据隐私一案,创造性地提出了'被遗忘权'的概念,用以表示互联网时代人们有权要求网络服务商删除遗留在互联网上的数据痕迹等个人信息的权利。该案在隐私权保护上构建了三个方面的数据保护法律架构,即任何人拥有个人数据数据处理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个人数据的控制者必须承担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义务和责任、欧盟各个成员国必须建立专门的资料保护机构。研读谷歌数据隐私案的主要法律争议与判决结果,不仅本身具有重要的法理价值,而且对中国现阶段个人网络数据隐私权保护的研究和立法具有显著借鉴意义。

  • 标签: 谷歌数据隐私案 被遗忘权 数据隐私 个人信息隐私
  • 简介: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并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大数据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种技术途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研究大数据内涵及价值,立足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状况,创新审判管理,探索数据驱动审判决策,带动法院审判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与时俱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在深入剖析大数据内涵和价值基础上,以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审判管理为研究对象,使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国内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审判管理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基于大数据时代要求,对信息化建设和审判管理的关系及转型升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法院信息化建设与审判管理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 标签: 信息化建设 审判管理 大数据 法院审判 治理能力 历史意义
  • 简介:为打击恐怖主义犯罪和严重犯罪,一些欧洲国家开始留存通讯网络数据作为侦查保障措施。马德里和伦敦的恐怖袭击让欧盟决定在欧洲层面建立数据留存体制。由于数据留存对公民隐私权造成严重侵犯,欧盟出台的《数据留存指令》一直遭受质疑,部分成员国的转换立法被国内法院裁定违宪而无效,指令也于2014年被欧盟法院宣告无效。但大多数成员国仍在继续修正和制定数据留存立法。欧盟委员会也权衡各方利益出台了新的通讯监管规定,仍然保留了基于国家安全、侦查执法等的数据留存机制。欧洲人权法院通过判例确立了新的权利保障规则,但欧盟法院的态度始终摇摆不定。数据留存体制背后国家监控权与公民隐私权的博弈,始终贯穿于制度发展沿革,这对我国网络建设具有一定启示和借鉴意义。

  • 标签: 监控 数据留存 欧盟法院 欧洲人权法院 权利干预
  • 简介:2018年8月16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公开宣判了淘宝诉美景公司利用技术手段非法共享零售电商数据产品案,成为我国首起确认网络运营者对数据产品享有财产性权利的案例。本案首次明确了数据产品和用户信息、原始数据之间的界分,肯定了数据产品作为劳动成果应具有独立的财产性权益,对企业数据财产权保护具有重大意义。反不正当竞争法无法给予企业充分的数据权益保护。当前,数据产品已享有事实上的财产权地位,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需要和数据驱动型经济的发展趋势,法律应承认数据产品的财产权地位。企业在数据产品的生成过程中投入了巨大的努力和劳动,基于劳动值得理论应当享有财产权利。

  • 标签: 数据产品 数据财产权 网络运营者权益保护 劳动值得理论
  • 简介:当前国际反恐形势依旧不容乐观,恐怖主义威胁还将长期存在。欧洲地区现如今恐怖袭击频发,并进入新一轮的活跃期,面临着空前的恐怖主义威胁。本文通过使用GTD数据库对2001-2015年间欧洲恐怖主义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等方面正饱受各类恐怖组织的现实威胁,呈现出以热点地区为中心的扩散辐射圈,恐怖分子袭击能力日趋专业化和技术化的特点,且恐怖分子渗透回流母国的风险正在提升。面对严峻的反恐形势,欧洲各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动反恐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反恐怖法律体系为依据、以情报建设为抓手,反恐工作重心不断下移。未来,我国可以积极借鉴总结欧洲各国反恐实践中的经验,结合我国反恐工作的实际情况,全面提升反恐怖工作的战斗力。

  • 标签: 恐怖主义 GTD数据库 数据分析 现状 启示
  • 简介:经全国人大授权开展的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亟需尽快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落地。经过一至两年基础理论研讨之后,对该命题的研究理应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以来,样本数据不够丰富,但由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非新鲜事物,其精神内涵已然在速裁程序试点过程中得到了践行。本文遂以速裁作为研究从宽量刑的样本,将研究目标选定在了沿海地区的Y法院,基于实务工作提出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定罪、量刑和执行中存在的五个问题,提出要进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顶层设计首先必须重塑认罪认罚从宽的目的论和基本原则,努力实现'四个平衡'。本文提出了新改革试点下探索认罪认罚从宽的适当方法,从界定核心概念的边界入手,提出了'从宽'应在四个方面进行限定,摒弃了单一幅度限定从宽幅度,设计了更为科学合理的立体量刑标准体系,为推进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提供了实践依据。

  • 标签: 认罪 认罚 从宽 量刑 适当性
  • 简介:法院调解作为一项应对诉讼爆炸与化解矛盾的基层司法政策,在实践中出现了法院片面追求高调解率且调解协议强制执行率高的双高问题。按照波斯纳和解定理的经济学解释双高”源于法院促进调解合意与实现技术间存在的手段与目的悖论。其具体表现为:在解纷场景外部,采用提高诉讼费率来激励调解的方法,与“接近司法”诉权保障目标发生冲突;在解纷场景内部,法官在调解率绩效考核压力下采用强制调解技术,与保障当事人和解报价合意自由相抵牾。基于逾76万法院调解大数据进行的建模和拟合分析结果,化解法院调解悖论的司法改革路线,主要应落脚于将证据充分性纳入调解案件分流识别指标,并在调解时强化两造真实促进义务和法官释明义务,同时引入分阶段调解技术。而相关的法官调解绩效考核内容则应修正为针对“适宜调解”案件的调解率。

  • 标签: 法院调解 波斯纳和解定理 大数据 拟合分析
  • 简介:在电子通信数据日益成为打击犯罪的重要辅助工具的背景下,欧盟出台了《2006/24号指令》,旨在统一各成员国关于留存电子通信数据的法律规定。然而,这一指令却遭遇侵犯基本权利的指控。在C-293/12和C-594/12号案中,爱尔兰最高法院和奥地利宪法法院分别向欧盟法院提起审查该指令效力的“先予裁决”请求。欧盟法院认为,根据《欧盟基本权利宪章》第52条第1款的规定以及欧盟法院的既有判例,任何限制公民基本权利的行为都应在追求公共利益的基础上符合更为严格的比例原则的要求,亦即,应将侵权行为限制在为追求立法目的之“严格必要性”限度内。欧盟法院认为,虽然《2006/24号指令》本质上是为了追求打击严重犯罪的公共利益,但是其关于数据留存的具体规定过于宽泛,已经超出了“严格必要性”的限度,据此判决该指令无效。

  • 标签: 电子通信 数据留存 比例原则 隐私权 个人数据受保护权
  • 简介:作为一部有着明确法律目标的应急性工具法,污染物的减排应当是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成效的唯一标准。基于大气污染物的防控减排结果是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效的标准这一共识,利用1995~2010年、2011~2014年2个阶段中国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数据,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在这20年内的实施成效进行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意见。

  • 标签: 大气污染防治法 实施成效 数据评估 污染防控
  • 简介:京东在最近几年凭借其一流的服务、成熟的物流体系等优势吸引了大批优质用户。然而,京东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尤其在用户信息安全保障方面。2016年12月,京东商城的用户数据库资料怀疑遭到泄露,虽然调查结果显示用户被盗可能性比较大,但电商行业屡屡发生数据泄露事件,不少用户仍心有余悸。在《刑法修正案九》中明确规定了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然而自2015年11月1日实施以来,适用尚少。因此,京东数据泄露与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司法适用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标签: 京东 第三方支付平台 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
  • 简介:数据时代的到来推动公安情报信息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为公安情报信息机构提升服务水平提供了契机。面对图书情报信息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应当围绕院校特点,结合具体工作实际,探索公安图书情报创新服务的具体措施以及发展方向,形成公安院校图书情报信息工作的鲜明个性,确保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 标签: 大数据环境 公安图书情报 创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