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该书吸收了我国环境资源法学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借鉴了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原理基本制度。尤其是对近年来环境资源法学界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如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环境权、公众参与等,都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传统的环境资源法学教材相比,本书在内容上突破了过去的环境资源法的界限,将两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有机统一的体系。

  • 标签: 《环境与资源法学》 环境法 资源法 中国
  • 简介: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体现了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属性,并与“污染者付费”原则相契合。我国逐步发展了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方式,并体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之中。但是我国的环境资源法中缺乏对该原则较为具体的制度设计,需要进一步通过立法予以完善。

  • 标签: 环境资源 有偿使用 生态价值
  • 简介:<正>犯罪构成不仅是认定犯罪的规格和标准,同时还是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研究任何一类犯罪或者任何一种具体的犯罪,如果离开了犯罪构成,那么一切便无从谈起。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作为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一类新型的犯罪,要使之在理论研究司法适用两方面均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我们就有必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更深层的探讨。

  • 标签: 构成特征 环境资源保护 环境犯罪 司法适用 危害环境 犯罪构成
  • 简介:常言道:名山名水出名茶。茶树本来是野生植物,乃“南方之嘉木”,一般都生长在气候温暖潮湿、自然环境秀美且人烟稀少的山区。如果环境受到破坏或污染,茶树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茶叶的味道就会发生变化,好茶也就变成了次茶。由此可见,茶树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

  • 标签: 茶环境 法环境 法治建设 中国
  • 简介:现代法学的研究范式是以哲学的主、客二分范式为基础的,这导致了人与自然在法律上的紧张关系。只有改进传统法学的研究范式,才能将由可持续发展现念所引起的法律革命进行到底。环境资源法学是从法律上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以及环境资源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的学科,是以其独特的环境资源法学“范式”为推理基础的学科。只有以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观和伦理观为基础,通过一系列概念和范畴的联结,形成环境资源法学的术语体系以及特有的学科规范体系和研究范式,才能形成环境资源法学的理论体系,进而带动整个法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 标签: 法学研究范式 环境资源法学 可持续发展 理论体系
  • 简介:自然资源环境保护视野下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生态价值。在现代环境法中,自然资源国家主权不仅强调国家对其管辖范围内之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享有所有权,并且该所有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划归私人所有和集体共同所有,而且强调国家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负有管理职责并拥有管理权力,而社会公众对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享有环境利益。

  • 标签: 自然资源 国家主权 环境法
  • 简介:由美国主导的TPP谈判将环境保护推上了新的高度,其在为建立一个高规格的亚太自贸区奠定基石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对中国形成了一道绿色进入壁垒。此次TPP协议环境章节的公众参与、争端解决机制和实体条款都颇具亮点,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如执行力度弱等问题。中国若想要加入TPP谈判,公众参与制度和法律执行力度仍待加强完善。

  • 标签: TPP谈判 公众参与 争端解决
  • 简介:<正>国家设立审判制度,为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当事人通过民事诉讼解决他们的纠纷提供司法服务,需要持续地支出费用。而这些费用作为审判的成本或支撑审判的资源,又必须直接或间接地向社会获取。在我国,法院围绕审判取得资源又为了支撑审判的运转而花费这些资源的过程及其机制,既从特定的角度反映了转型期法

  • 标签: 地方政府 资源获取 当事人 基层法院 经济审判 审判方式改革
  • 简介:随着ADR机制社会功能和价值的提升,仲裁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日趋重要以往解决环境污染纠纷的三种方式:和解、调解和民事诉讼既有优点叉有缺陷,从仲裁的受案范围、当事人达成协议的心理态势、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缺陷等方面可以看出适用仲裁解决环境污染纠纷是可能的。针对环境污染纠纷的特殊性,在实现环境仲裁的法制化、规范化时,必须注意修改和完善以下方面:仲裁协议的问题、仲裁受案范围的问题、仲裁机构的问题、“一裁终局”的问题。

  • 标签: 环境污染纠纷 仲裁制度 民事诉讼法 仲裁机构 调解制度 受案范围
  • 简介:在中国现阶段的环境法学研究中,表现出一些以非法学方法研究环境法学问题的倾向,包括以国家政策或领导人讲话为基础阐释环境法律的“行政解释学”倾向,以成本一效益为唯一分析方法而排斥其他研究方法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倾向”以及在环境科学、生态学不断发展背景下,不同学科话语转换缺失的问题倾向。这影响了环境法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造成环境法学研究成果难以被法律实践所应用。环境法学是法学学科的一个分支部门,在研究目的及研究和应用方法上必然应当具备法学的特质。法学研究以实践为基础,主要解决价值判断问题,在方法上注重运用以权利义务分析为根本特征的法律思维。因而研究环境法学应当遵循法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运用法律思维解决价值判断问题。

  • 标签: 环境法学研究方法 法律思维 价值判断
  • 简介: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案》(以下简称『新《环保法》』),首次将环境健康问题纳入调整范围,确立了我国的环境健康保护制度,这对於应对环境污染引发的人群健康危害、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受害人权益具有重大意义。

  • 标签: 《环境保护法》 健康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 《环保法》 人大常委会 受害人权益
  • 简介:“本土资源论”在中国曾引起极大的轰动,具有一种重要的“范式价值”。然而它的证成却存在严重的内在悖论:第一,理想现实的纠葛不清;第二,法律多元法律一元的层层矛盾;第三,本土资源法律移植之间的徘徊犹豫;第四,对法律规避态度的是非反复。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几个悖论,根源在于苏力的“本土资源论”是建基于实用主义的法律观以及法律理论家实践家相结合的角色观之上的。“本土资源论”可能的完善之处在于,坚持法学研究的辩证思维的基础上,对法律、法学和法律适用以及法学理论法律实践做必要的区分,并秉持对法律和法治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

  • 标签: 本土资源论 范式价值 实用主义法律观 内在悖论
  • 简介:基于对20世纪1970年代环境规制的高社会经济成本的反思,成本-收益分析在美国环境规制领域愈来愈受到重视。关注美国环境行政规制中的成本考量,有助于我们正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反思本国环境行政实践中的某些盲目和失误,可以避免因为不恰当的规制方式带来更加严重的环境损害后果。

  • 标签: 成本-收益分析 环境行政 环境规制
  • 简介:每块区域都有其独有的法律文化,形成十里不同风的面貌。"生态碑"记载古时当地居民保护生态的观念。从考察温州市八块"生态碑"入手,挖掘其中暗含的环境法治精神和环境法治价值,探讨"生态碑"的现代环境法治可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尤其要汲取法律文化传统的营养,摒弃法条主义,回归本土资源,充分发掘传统,利导传统。

  • 标签: “生态碑” 环境法治 习惯法
  • 简介:教学资源库的课程建设要根据专业领域及课程特点,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和资源属性进行整体设计,将丰富的教学素材开发为有效实用的教学资源.课程设计围绕职业岗位展开,素材(资源)制作考虑应用效果,要统一建设标准,加强过程管理.建设过程预想应用效果,应用过程完善建设成果,借助资源库实现翻转课堂,满足教师、学习者个性化的需求,使教学资源库真正发挥“能学”“辅教”的作用.

  • 标签: 教学资源库课程 建设 应用
  • 简介:本文以环境诉讼中环境权理论为素材展开论述,分析了环境权说、环境共同利用权说、集团利益诉讼论等不同学说,考察了环境秩序说的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日本最高裁判所做出的国立景观诉讼判决的意义,进而通过对各种学说的批判考察,认为公害环境禁令诉讼当务之急是要件论,应当优先考虑私益诉讼。

  • 标签: 环境诉讼 环境权说 环境共同利用权说 集团利益诉讼论 环境秩序说
  • 简介:目前,保护大气环境,防尘治霾已成为全国性的环保问题。而我国秸秆焚烧现象却非常普遍,对大气环境的危害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业生产习惯和秸秆利用率低,而这背后所暴露的是法律法规、监管制度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必须严格落实大气质量责任制度,加强环境综合执法力度,发挥法律政策对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作用,从根本上杜绝秸秆焚烧现象。

  • 标签: 秸秆焚烧 大气环境 法律政策 环境综合执法
  • 简介:李轩甫,海南省检察院正处级检察员,从检24年来曾参与办案数10起,结合办案撰写职务犯罪案件通讯80余篇,在《检察日报》、《法制新闻》、《方圆杂志》、《法制日报》等数10家报刊发表70余篇。

  • 标签: 渎职犯罪 国土资源 《法制日报》 预防 查处 职务犯罪案件
  • 简介:诉讼作为解决纠纷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向来被视为最后的救济手段,诉讼的最终救济性决定了它必须适应各种纠纷或者至少是大部分纠纷解决的需要。尽管“不是所有的司法判决都能产生正义,但是每一个司法判决都会消耗资源”。纠纷的多样性就意味着程序的浪费不可避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诉讼并非最完美的纠纷解决方式。为了更好地实现法律正义,

  • 标签: 司法判决 诉讼 纠纷解决机制 救济 法律正义 纠纷解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