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是否要求申请人特定财产保全标的这一问题上,应考虑当事人主义、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利益平衡、申请人的财产查明能力、保全错误的损害赔偿责任等几个因素。在当事人主义原则的总体要求之下,申请人需要明确采取财产保全措施的标的,这应该为一项基本原则和要求;而为了弥补当事人财产查明能力的不足,促进财产保全功能的发挥,申请人不需要明确采取保全措施的标的应该为例外,针对例外需要设置较为详细的操作程序。

  • 标签: 财产保全 财产保全标的物 与本案有关的财物 特定化 网络查控机制
  • 简介:本文是简资修教授作为匿名评审专家,在评审张永健《再访物权法定与自由之争议》一文(本期所刊)时撰写的评审意见。作为评审专家,简资修认为该文结构完整,引注充分且为相当主流之见,因而极力推荐刊登。同时他也建议同时刊登他的评审意见,以利于学术争鸣。本刊尊重简资修教授的意见,在此将其意见作为相对独立的文章刊登。

  • 标签: 物权法定 内部化 评审专家 评审意见 学术争鸣 相对独立
  • 简介:债权与权的概念各自从其极端特例出发抽象而成,并非全无交集。尤其对于通过契约实现对的支配关系而言,其都需要借助于合同关系实现对的有限支配。在这些法律关系中,除定限权配备可能的公示手段(主要是登记),在其他方面本质上差异并不大。无非是由于物权法定主义的存在使得通过契约实现的之支配关系被区隔成了定限权和纯粹债权,从而也在效力上被划分为绝对效力与相对效力。两者看似界限清晰,但其间也充满了流动性。典型如一旦背后有了法政策的强力驱动,这些通过债权契约实现的之支配关系即有债权的可能性,租赁契约即为重要示例。在一定程度上这些法律关系被赋予了权效力,可以随转移,却也必须赋予其相应的公示手段以符合物权法体系,从而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而通过债权的法律技术手段赋予个别债权契约以权效力,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物权法定主义可能带来的僵化体系效应。

  • 标签: 物债二分 物之支配关系 债权物权化 租赁权物权化
  • 简介:尸蜡尸体能保存某些生前损伤痕迹及相关物证,有助于进行死因判断、损伤分析、个人识别、查找尸源等,在法医工作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尸蜡的相关报道更多倾向于尸蜡的形成条件及机理和尸蜡保存损伤的研讨,而关于用尸蜡尸体胃内容物情况推断死亡时间的报道不多见,本例为埋于土中2.5年的尸蜡尸体,根据其胃内容物情况进行死亡时间推断报道如下。

  • 标签: 尸蜡 死亡时间 胃内容
  • 简介:权层面的权公平与权效率相适应,但在权效率与高层面的社会公平之间的交叉层面,权效率则因起点、机会、结果等与社会公平发生冲突;在这一交叉层面的权垄断势能所产生的"马太效应"不可能熨平。通过公平与效率在立体结构中的对立统一路径可知,实现权自然发展向社会转变,是效率与公平和谐统一的动力机制。公权力管制时限制权利用中附属权利而防止权垄断形成。限制是在初次分配中重新界定权利,不是要素所有的分配。通过权利分配为弱者增加竞争的权利势能以缩小贫富差距,这是北欧的新经验。

  • 标签: 效率 公平 分配 物权 社会化
  • 简介:<正>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和物质基础,首先表现为一种自然的物质的属性。在过去,一般都认为环境的经济属性与其生态的属性不会产生冲突,法律只需要对其经济属性作出制度性安排就可以了,传统的权制度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现在人们不仅意识到环境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并且还意识到由于人类长期以来对其生态属性的忽视,已经造成了环境资源的经济性与生态性的剧烈冲突。那么,在承认区分公法与私法的前提下,我们不禁要问,对于环境资源的保护,物权法究竟能起多大作用?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物权法应作出何种反

  • 标签: 环境资源 物权法 环境保护相邻权 所有权 他物权 环境容量
  • 简介:权自助是权自我救济的方式之一,来自于权保护的“自生自发秩序”之中。权自助行为符合法的正义和效率价值的基本理念,制度是确保权自助正当性的前提。传统民法理论将民事自助行为无差别地规定在请求权救济体系中,忽略了绝对权与相对权在自我实现方面的区别,不利于自助行为制度在权保护方面发挥其特有的功能。类型是合理引导与规制权自助行为的制度选择。《物权法》应在权保护中规定权自助的一般条款,并在所有权、占有以及担保权的保护与实现中建立单独的权自助法律制度,以避免自助行为滥用给法律秩序带来的负面影响。

  • 标签: 自助行为 请求权 救济 类型化
  • 简介:对担保权的侵害以对担保的侵害为中心,主要表现为侵夺担保的占有、妨害担保以及毁损担保三种情形。担保占有被侵夺时,担保权(包括抵押权)人得请求占有之回复。担保遭受外部妨害时,无论妨害行为的样态与程度如何,担保权人均可主张妨害之排除。担保被毁损时,担保权之救济因毁损人不同而有区别:债务人毁损担保的,可剥夺债务人的期限利益;担保人(上保证人)毁损担保且不提供增担保的,除剥夺债务人的期限利益外,还可进一步追究担保人侵犯担保权的责任;第三人毁损担保的,担保权人可对担保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进行上代位,而不必主张侵害担保权,同时,担保人也可主动提出增担保以阻止上代位的发生。

  • 标签: 担保物权 侵权行为 法律救济 物上代位
  • 简介:农民集体的团体性决定了集体土地物权的独特性.上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塑造了集体成员直接利用集体土地并给予权保护的赋权模式.但是这种集体成员直接享有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制约了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阻碍了集体土地作为市场资源的配置利用功能.新一轮集体土地制度改革,试图解决“三块地”的市场问题,必然带来全新集体土地的物权法表达,这便是民法典编纂中物权法编的使命,即再.新一轮的旨在保持集体所有的团体性前提下完成从直接转向间接的集体土地利用方式的变革.这需要法律上落实和强化农民集体所有权的私法效力,赋予集体市场利用集体土地的自主权,允许农民集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方式,为农民集体土地设定多样性的土地使用权.

  • 标签: 集体土地 集体土地所有权 集体土地物权化
  • 简介:引言学界关于权公示原则向存争议,加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并未明言权公示之原则,更为理论之争鸣留下余地。有学者将权公示原则作为物权法之基本原则,~①有学者则否认权公示之基本原则地位,~②可见关于权公示原则诸问题,学界难成达成共识,仍有探讨之必要。关于权公示之理论争点,可概括为三问题:第一,权公示之内容为何?是权变动?权本身?抑或二者结合?第二,权公

  • 标签: 物权公示 物权变动 不动产登记 动产物权 动产交付 公示方法
  • 简介:权的消灭在《物权法》体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我国《物权法》虽然规定了权的变动,但是对权的消灭却未有完善、全面的规定,致使国家大量资源闲置,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通过对权的消灭进行研究,以期探究权的消灭对中国物权法体系结构的重要意义。

  • 标签: 物权的变动 物权的消灭 时效消灭
  • 简介:之瑕疵责任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市政官告示,它在德国债法改革之前属于民法典债法分则买卖合同中的特殊规则,作为独立于债法总则部分的一般给付障碍法而存在。这一构建在理论和实践中引起诸多问题,导致了制定法和法律实践之间的巨大鸿沟,因此它不仅受到德国国内学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广泛诟病,而且也落后于国际买卖法的相关规定。2002年1月1日生效的《债法现代法》通过引入“义务违反”和“无瑕疵给付义务”这两个源自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术语,将之瑕疵责任纳入到一般给付障碍法之中,买卖合同中涉及物之瑕疵责任的特殊规则几乎完全消失。这一制度安排不仅解决了许多曾经存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展现了德国给付障碍法的国际趋势。

  • 标签: 物之瑕疵责任 买卖合同 给付障碍 债法改革
  • 简介:集体林作为具有巨大战略意义的森林资源,其林权制度的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亦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却被罔置于民法思维与的迷思之下,将森林、林木、林地等视为掘取经济价值之'',而忽略了对其作为环境要素所独具之生态功能价值的关注。因此,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之下对林权制度改革建构一条衡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分析了2008年以来本轮林改的背景以及'林权'这一语汇法律表达的政策性之殇与之困的基础之上,探讨了生态集体林权改革的法理依据,进而提出了生态集体林权改革路径的建构模式。

  • 标签: 集体林权改革 物权化 生态化 法律制度
  • 简介:一、物权法的立法理念与基本原则物权法主要是规定一个国家和它的人民对于财产的关系。对于财产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个社会里的各种财产属于谁,人民可以享有哪些财产。这是“所有制”的关系。例如,在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又称全民所有)(第10条),矿藏、水流等自然资源(除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外)属于国家所有(第9条),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

  • 标签: 宏观思考 物权立法 立法宏观
  • 简介:罗马社会根据占有事实首创了所有权制度。所有权概念出现以后,又促进了所有权权能的分离,进而又促进了用益权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用益权人对不动产之占有获得了最充分的占有保护。随着从重归属到重利用这一权观念的根本转变,大陆法系各国相继增强了对他主权人的占有保护。在我国未来的物权法上创设占有制度,确立占有诉权,使占有之诉获得物权法上的依据,乃是强化对他权人特别是农地使用权人保护的有效之举。

  • 标签: 占有 占有诉权 物权 立法
  • 简介:在美国法下的民事诉讼中,"对管辖"包括"纯正的对管辖"和广义的"准对管辖"。"对诉讼"则可分为"纯正的对诉讼"和"准对诉讼"。原告既可以特定的人为被告提起"对人诉讼",也可以""为被告提起"纯正的对诉讼"。在"对人诉讼"中,如果法院无法对被告行使"对人管辖",还可基于广义的"准对管辖"获得对案件的管辖权。基于广义的"准对管辖"的诉讼被称为"准对诉讼",仅对特定的被告具有拘束力。基于"纯正的对管辖"的诉讼被称为"纯正的对诉讼",具有对世效力。"对管辖"客观上起到了限制责任的作用,且在一定情形下可以转化为"对人管辖",但"对人管辖"不能转化为"对管辖"。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必要借鉴美国法的相关规定,即要求我国法院以被告在我国境内可供扣押的财产为依据行使管辖权之前,应确保该争议与被告财产之间,或者被告与我国之间具有"最低联系"。

  • 标签: 对物管辖 对物诉讼 准对物诉讼 准对物管辖 最低联系原则
  • 简介:1988年12月9日,海南省定安县群青工贸开发公司(以下简称D公司)与南珠企业有限公司(香港中资公司,以下简称N公司)签订了一份镀锌铁皮买卖合同,约定价格条款CIF海口,付款方式D/P(即期付款赎单)。卖方N公司将货物交由北海市南方货运有限公司和广西粮油食品进出口分公司北海对外贸易海洋运输支公司(以下分别简称B公司、C公司)承运.B、C公司于1988年1月27日、2月1日将货运抵海口港,并委托中国外轮代理公司海南分公司(以下简

  • 标签: 海运提单 副本提单 海口港 付款方式 约定价格 海洋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