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5 个结果
  • 简介:《诗与真》是我国著名诗人、翻译家梁宗岱先生的一部诗歌论集,收录了关于歌德、瓦雷里、兰波等大诗人的研究文章,探讨了文学创作的真与美标准。歌德在晚年为自己写过一本以《诗与真》为名的自传,平静而细腻地回忆了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成长岁月。

  • 标签: 诗人 文学创作 青年时期 梁宗岱 翻译家 瓦雷里
  • 简介:借款客户逾期不还贷,银行收不回贷款,公证处通过《执行证书》为银行依法主张债权,取得良好效果。

  • 标签: 公证处 银行 讨债
  • 简介:12月25日。临海市公证处为临海电视台“民生988爱心账户”免费办理了公证.既解决了电视台工作人员棘手难题,也确保了爱心捐助款项的收支透明。

  • 标签: 公证处 爱心 账户 免费 尴尬 工作人员
  • 简介:近年来,作案分子进入现场采取新的方式——用木钻在门板上钻孔以打开暗锁。本人在木钻痕检验技术中,成功地认定了一起用木钻钻孔入室盗窃的案件。进一步证实了根据木钻痕可以进行同一认定。1木钻痕迹的形成痕是一种复杂重叠的动态痕迹,随着钻子旋转运动形成圆形洞孔痕迹和木屑。木钻生产厂家不同,其工艺上必然有差异,尤其是在使用上,

  • 标签: 动态痕迹 入室盗窃 同一认定 松树台乡 切削刃 被盗案
  • 简介:累进处遏制是西方国家一项重要的监狱制度,其依据在于自由的可以调控,它对激励罪犯、行刑个别化、减少对减刑的依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该制度中诸多内容可为我国监狱的借鉴,包括制定分级处的法律规范、罪犯调查分类和人身危险性评估、监狱按戒备等级分类、完善假释制度、合理调控罪犯的动机和需求等内容.

  • 标签: 累进处遏制 调查分类 减刑 假释
  • 简介:随着航海通讯技术的发展,会船舶合意避让己十分普遍,但船舶达成避让合意后仍发生碰撞的责任如何划分尚未有明确定论。对该问题拟从法律适用、《1972年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规定、法律性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案例从审判实践出发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相应观点。

  • 标签: 会遇 合意避让 碰撞 责任分析
  • 简介:2003年8月,一条新闻在南京迅速流传:年轻的白血病患者张奇为了实现做母亲的愿望,决定冒着生命危险生下肚中的孩子。当女婴呱呱坠地时,一个伟大母亲的形象很快感动了南京的人们。而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就在这个时候,女婴的父亲却抱着婴儿消失得无踪无影。

  • 标签: 张奇 法律援助 婚姻家庭生活 南京市
  • 简介:4月4日,刘某茂搭乘滴滴顺风车回老家扫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致其死亡,其妻一纸诉状将车主、滴滴顺风车经营者等告上法院,索赔130余万元。39岁的刘某茂可能没想到,拼乘滴滴顺风车的他,踏上了一条永不抵达的路。4月15日下午,刘某茂的妻子委托律师向广东阳春市法院递交诉状,起诉包括车主、滴滴顺风车经营者等,索赔130余万元。

  • 标签: 顺风车 共同侵权责任 刘俊海 连带责任 经营者 赔偿责任
  • 简介:中国台湾地区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制定少年事件处理法,历经多次修改。至1997年强化保护教育精神,实行保护处分与刑事处分的双轨模式。中国大陆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综合治理方针和双向保护原则,刑法以主体是否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为依据,对犯罪少年采用不同的处方式。中国大陆构建犯罪少年处体系应当强化保护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理念,制定统一少年法,建立多方参与的保护处分体系,完善宽严适中的少年刑事处分体系。

  • 标签: 犯罪少年 少年法 保护处分 刑事处分
  • 简介:<正>19世纪后半期兴起的教育刑论认为,犯罪既非犯罪人自由意志的选择,也非天生所固有的,而是不良社会环境的产物。国家不应惩罚作为社会环境牺牲品的犯罪人,而应用刑罚来教育改善他们,使其尽快回归社会。刑罚的目的是矫正、教育、改造犯罪人,以保卫社会。这一理论不无可商榷之处,随后的实践中也确实为融报应、威慑、教育为一体的一体论所取代。但是,其中矫正罪犯的思想一直是现代各国刑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当今世界范围的刑罚改革浪潮中,矫正刑独领风骚。在制度建设上,社区矫正、开放式处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开放式处不仅是刑罚理论的制度化设计,其中渗透的对罪犯的人权保障思想更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与借鉴。

  • 标签: 刑罚理论 正刑 社区矫正制度 监狱学 用刑罚 归假制度
  • 简介:参加网络秒杀活动,以40元秒杀到价值4000元的苹果IPAD平板电脑,但卖家却拒绝发货,向工商部门投诉经调解无效后,打算将卖家告上法院。没想到,当地法院却表示,不能立案受理。为这40元牵扯出来的买家合法利益.黄女士走上了一波三折的维权之路。

  • 标签: 平板电脑 维权 发货 网购 女子 工商部门
  • 简介:<正>一、引言在欧美各国对社会复归行刑持强烈怀疑态度以后,日本仍坚持一贯的社会复归理念,这正是日本受刑人处的特色所在。但制定于1908年,到2006年为止一直通行的《日本监狱法》,在对拘禁受刑人的目的和受刑人处的原则缺乏规定的情况下就完成了立法,这一点实在令人惊异。这次新法规定,"受刑人处,应根据受刑人的资质及所处环境,以促使受刑人自我反省、唤起其重新做人的积极性、培养其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目标而实施"(第30条)。从此日本的社会复归行刑具有了法律上的基础,并将越来越稳固。

  • 标签: 受刑人 复归社会 少年院 自我反省 《监狱法》 行刑社会化
  • 简介:面临此高度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测性的风险社会,导致现行刑事政策朝向“管理”、“监控”、“隔离”的趋势,而这样的发展趋势,充分表现在台湾地区近年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律修正上。1994年至1999年,有关台湾地区对性侵害加害人之立法,建立起相当特殊之刑前鉴定治疗、狱中治疗辅导及刑后小区治疗辅导制度。2005年相关性罪犯法律修正上,即为加害人建立全面强制治疗辅导制度、小区监控制度以及登记及查阅制度,特别是正式引进科技设备监控于台湾性侵害再犯预防上,充分表现后现代社会工具化纪律的特征。2011年之修法,将刑后强制治疗溯及既往,使性侵累犯不再成为社会的潜在威胁。惟这样的修正,难免有侵害人权之虞,亟待持续研谋改善,以资适法并争议弭。

  • 标签: 风险社会 犯罪恐惧感 性侵害 刑后强制治疗
  • 简介:精神病被告人天生具有刑罚不适性,其本身也属于精神病控制下的无能为力者。因此,不仅需要在刑罚上予以适当的优待,如果确实需要对精神病犯罪人予以强制医疗,也应符合保护其最大利益之原则,应坚持在保卫社会的前提下,给予他们以社会化的强制医疗处,这是对精神病犯罪人人道、科学处遏的要求,也是对精神病犯罪人进行社会矫正的有效路径。

  • 标签: 行刑社会化 精神病犯罪人 处遇
  • 简介:一些女员工怀孕后不敢告知用人单位,在此类案件中,劳动仲裁机构通常也认为,即使女员工隐瞒了怀孕事实,合同依然有效。这不是袒护孕妇,而是对这种'消极'维权方式的认可。'隐孕'继'隐婚'之后,悄悄成为职场女性的另一种生存策略。签订合同之后就告诉公司自己怀孕;怀孕期间,还经常保胎休息;公司却照发工资,不敢将其辞退。隐孕入职让用人单位'很受伤',更可能会间接损害其他育龄期女员工的合法权益——因为企业被'欺骗怕了',很可能今后直接不聘用女员工了。

  • 标签: 入职 孕入 履行正常
  • 简介:以我国近20年来发生的18起精神病人重大刑事案件为例的研究发现,精神病人处程序呈现出重惩罚而疏于治疗、重案件事实而轻精神状态、重控方意见而轻辩护意见的特点。总体上,程序是一维而非多元,实践运作体现出社会防御与人权保障价值的双重失效。这既有程序内刑事诉讼制度本身缺陷的影响,也有程序外政治组织和社会力量的双重挤压及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原因。在明确社会防御与精神病人权益保障相结合的理念的基础上,通过程序内织密刑事司法网与程序外编牢社会救助安全网,有助于改造我国精神病人处程序。

  • 标签: 重大刑事案件 精神病鉴定 强制医疗 刑事司法网 社会救助安全网
  • 简介:诉讼调解节节攀升与法院对调解的追求紧密相关。一些法院所发起的"零判决"竞赛活动,充分地说明了法院对调解的极度追求。法院追求高调解,易引发强制调解、违法调解等恶果。同时要求二审、再审的高调解也是不符合司法规律的。除此之外,法院追求调解,亦歪曲了"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本质。在大调解运动下,调解的政治逻辑遮蔽了其司法的逻辑。因此,科学看待调解,褪去调解的政治光环,取消对法官调解的考核,严格限制调解在二审与再审中的适用,是我国调解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 标签: 法院 调解率 法官考核 法治 司法规律
  • 简介:近年来,日本老人的犯罪不断飙升。据外媒报道,在日本老龄化趋势下,2015年老年人的犯罪数量首次超过青少年。日本警察厅数字显示,2015年上半年65岁以上人士涉及犯罪的个案超过2.36万宗,14至19岁青少年的罪案数字则为约1.97万宗,是1989年开始以年龄层分类犯罪数字以来,日本老年人的违法犯罪案件数量首次超过青少年,且大部分为暴力犯罪。调查显示,日本人正在变得越老越"坏",而且以"惯犯"居多。

  • 标签: 万宗 违法犯罪案件 老龄化趋势 法务部 暴力犯罪 犯罪数量
  • 简介:通过实践观察,重大刑事案件中法院对精神病人的治理逻辑是惩罚大于治疗,打击犯罪优于保障人权。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是:在法律制度内,立法不完善;在法律制度外,社会保障体系不到位。未来改革应从法律内外两个维度完善审判阶段涉案精神病人的处置程序。

  • 标签: 重大刑事案件 精神病鉴定 强制医疗
  • 简介:美国商务部《知识产权与美国经济:产业聚焦》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GDP贡献不足27%,而美国、欧盟均已接近40%。然而在谈到中国专利成果的转化问题时,大多数学者都似乎达成共识认为中国专利成果的转化低。笔者在涉及这个问题的时候,对转化的定义问题觉之重要。大体可以分为广义与狭义。大多数学者都是在广义的角度去谈论转化,但是对其内涵却不同的理解,而对内涵的不同理解也就涉及到了狭义的转化的范畴。对专利转化定义的界定目的是在一个基本的共识之下来探讨专利转化问题。避免不同定义之下没有基本的共识框架之下探讨,各持己见无法交流,以解决实际的问题。

  • 标签: 专利转化率 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