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5年11月23日-25日,全国法院审判监督工作座谈会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会在广东省广州市召开,最高人是法院院长肖扬向大会致贺信,最高法院副院长苏泽林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国各高级法院以及部分中级法院的代表约130余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法院 审判监督 广州市 中国 司法公正
  • 简介: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是近年来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检察长列席委会应当坚持维护公平正义、加强监督制约、弥补审判缺陷、加强检协作的价值定位。在“两高”的大力推动下,检察长列席委会制度得以顺利推进,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发展不平衡、工作机制不健全、基层重视程度不够、实际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建议从加强立法授权、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列席权威、定期交流评估等方面进行完善。

  • 标签: 检察长列席审委会 价值定位 规范路径
  • 简介:以审判为中心只有在有律师辩护的刑事案件中才能真正地得以实现,法律援助则确保公民在司法程序中平等地行使权利,有力维护其合法权益。如何“以审判为中心”推进前程序法律援助工作是我们深入探究的课题。基于此,本文拟从实证视角研究入手,分析杭州市前程序法律援助工作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完善前程序法律援助工作,以期对有效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有所助益。

  • 标签: 法律援助工作 刑事审前程序 实证研究 诉讼制度改革 刑事案件 律师辩护
  • 简介:人民陪审员只参与事实审理是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的核心事项,也是本轮司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陪审员只参与事实解决了人民陪审员在法律专业方面的劣势,将法律适用交由法官依法裁决,同时将来自普通民众的人民陪审员的朴素思想带到案件中,使事实认定更为客观真实,也能够提升法律判决的社会接受度,即提升司法公信力。作为一项新的改革,要求我们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既要对人民陪审员事实的范围加以明确,又要避免'一刀切'。笔者所在法院作为人民陪审员试点法院,根据本地域特点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对人民陪审员各项制度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本文将着眼于试点工作民事案件事实与法律审问题,逐一分析试点法院在人民陪审员参与民事案件事实与法律的实践中采取的措施,并通过具体民事案件的审理分析其实践操作中碰到的问题,最终提出通过制度上根据案件类型、案件影响、陪审模式及程序上通过强化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庭前阅卷制度、健全合议庭评议制度、制作事实问题列表等,同时改革裁判文书式样等方面对民事案件的事实与法律进行区分。

  • 标签: 人民陪审员 事实审 法律审
  • 简介:<正>第1章引言1.1选题背景及意义我国的司法改革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推进的,作为司法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由于与国计民生关系紧密,更是成为举国上下、媒体民众关注的焦点,吸引了无数“眼球”。在这种众望所归之下,不仅仅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成为法学界研究发掘的“金山”,诸多学者们见仁见智地著书立说和发表高见,而且作为法律实务界主导力量的各地法院也竞相推出各种民事审判改革的举措,可以说,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相关学界知识积累和司法能动创造性相互碰撞下建构的成果。

  • 标签: 证据开示 证据规则 地区法院 律师执业 审前准备程序 民事程序
  • 简介:诗断凶一力清代青州人范小山,贩笔为业,在外跑生意经常不回家。四月间,其妻贺氏独自在家时被人杀害。案发当夜下着细雨,屋外泥泞中遗落诗扇一把,上书王晟赠吴蜚卿。该王晟不知是何人;吴蜚卿则是范小山的同乡,平日颇为轻佻,因而人们都认为是吴所为。郡县遂将吴拘...

  • 标签: 司法文书 防身自卫 确切证据 题壁诗 王佐 仔细阅读
  • 简介:编辑同志:前不久,某地法院判决的一起民事案件因共同被告不服判决提出上诉。中级法院审理后对其中一上诉人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维持原判,对另二名上诉人因未按法律规定预交上诉费,裁定按自动撤诉处理。此二名上诉人申诉至检察院。对于此案应适用哪一程序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三被告为共同上诉人,经中级法院审理已作出裁判,虽然其中二上诉人的诉讼请求未予审理,但仍属终审判决,不再适用第一程序。第二种观点认为:虽然此案已经二审判决但对按撤诉处理的二被告仍应适用第一程序,一法院的同级检察院可以受理并提请抗诉。黑龙江省讷河市人民检察院程春风程春风同志: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四条对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适用一程序还是二程序有明确的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再审案件适用一程序还是二程序关系到当事人对再审判决、裁定可否上诉的权利问题,必须准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来信提到的案件中,三名共同被告在一...

  • 标签: 再审应 应适用 适用程序
  • 简介:普通程序简易和简易程序普通是两种不同的审理方式,其追求诉讼价值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普通程序简易主要追求司法效率价值的实现,但同时应注意司法公正的保障;简易程序普通追求公正,但应同时兼顾效率.应通过对当前诉讼制度的完善,力争达到公正和效率的和谐统一.

  • 标签: 普通程序 简易程序 公正 效率
  • 简介:诉权与审判权之间的和谐,是民事诉讼行为能够得到公正结果的关键;诉权与审判权关系的理论,是整个民事诉讼法学的基石。在对审判方式进行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一种主张认为:过去我们过多的注重法院职权的实现,忽视了对当事人诉权的保障,因此导致当事人和法院之间比较严重的诉冲突的出现。现在应该尽量扩大当事人的权能,减少法院的权限,通过诉权制约审判权,我们将此种说法归结为“以诉制”模式,即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分权——用扩张诉权的方式来制

  • 标签: 诉权 审判权 法院 当事人 民事诉讼法学 审判方式
  • 简介:2005年“两高”先后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的三年实施方案》和《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都将完善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下称委会)的制度作为今后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近年来,上海市检察机关在这项制度上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讨,其中2004年和2005年全市各级院的检察长列席委会的次数分别达到了240次和284次,

  • 标签: 审委会 检察长 工作制度 检察改革 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
  • 简介:10月20日,沛县检察院、司法局、法院、公安局联合出台《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前调查实施办法(试行)》,全面启动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前调查工作。根据该《办法》,检察机关监督社区矫正机构接受法院委托,对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在本省辖区内、依法可能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具有管制、缓刑条件的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实施前调查。

  • 标签: 审前调查工作 被告人 未成年 沛县 江苏 刑事案件
  • 简介:普通程序简便,是人民法院近两年继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后。在探索刑事审判改革中,针对某些简易的刑事案件在按照普通程序审理时呈现的特点而提出的对其简便审理的一种审判方式。这种审判方式既体现刑事普通程序审理案件的特点。但又不同于普通程序,更异于刑事案件的简易程序。据学者和有关业类人士对其定义一般为:在审理普通刑事案件中,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被告人也认罪的案件,在不丧失被告人诉权的条件下简便审理案件的一种审判方

  • 标签: 普通程序 审理 刑事案件 被告人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 刑事审判
  • 简介:民事诉讼前程序对整个民事诉讼程序的维持运转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民事审判的公正与效率,但由于观念、设置等原因,我国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前程序。因此,在法院案件数量急剧增长、司法资源相对不足的现实压力面前,建立一个适合中国社会现实的、相对完善的前程序,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 标签: 民事诉讼 审前程序 制度价值
  • 简介:当事人不服一法院的民事判决而提起上诉的案件,均要预交上诉费,特别是财产争议案件,因按争议的标的额计算,可能高达儿千上万元。、一些当事人虽不满于判决,但因惧于缴纳上诉费用而放弃上诉,或转求于申诉,故二法院上诉费的收取直接关系到当事人上诉权的行使。

  • 标签: 上诉权 一审 二审法院 当事人 案件 诉讼费
  • 简介:《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已有一年多时间,肯定其进步性的同时,在现实推行中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以社区矫正前调查工作为切入点,以本溪地区为例进行调研,并就如何有针对性地做好社区矫正前调查工作进行了探讨。

  • 标签: 社区矫正 审前调查 调查评估
  • 简介:比较研究外国的相关法律制度,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改进本国的法律.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民事诉讼都将前准备与开庭审理分为两个独立的阶段,大陆法系一些国家的民事诉讼活动也由偏重开庭审理转向前准备与开庭审理并重.我国民事诉讼法尚未确立前准备程序,导致司法实践面临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比较研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无疑有助于我国前准备程序的确立和完善.

  • 标签: 民事诉讼 审前准备程序 比较研究 外国 法律制度
  • 简介:本文在介绍国内外前羁押率两种截然相反做法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我国取保候审适用率低的原因,并进而提出了如何降低我国前羁押率的具体设想。

  • 标签: 审前羁押 取保候审 羁押候审率
  • 简介:<正>一、前言审级制度的改革无疑是近十年来我国法学界和司法实务部门讨论的司法改革热点问题之一。看似平常的一项制度设置,历经数年,仍难以在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法学界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有些学者原本指望在2007年10月28日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有所突破,但是,会议通过的《关

  • 标签: 三审终审制 审级制度 审判监督程序 第三审程序 诉讼标的 一审终审制
  • 简介:我国现行诉关系以强化分工配合为重心,行政司法型公诉与审判以实践国家刑事政策或政治诉求为中心。"分工配合"原则自身存在负面效应,最终使得分权制衡机制付之阙如,宪政意义上的"司法能动主义"的运作空间则相当有限。从法文化与"大历史观"的角度审视我国诉关系,我国检关系困局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特定的社会结构与国民意识。改革诉关系应当遵循"温和、渐进立场",在尊重刑事被告基本权利的基础上通过"技术理性"对现行制度进行微调,分阶段地变革刑事程序。

  • 标签: 诉审关系 分权制衡 大历史观 技术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