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破坏计算信息系统犯罪是常见的网络犯罪之一,实践中对此类犯罪认定遇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司法机关对是否干扰计算信息系统的认定标准不统一;另一方面,对于破坏计算信息系统的后果及行为人主观目的对案件定性的影响等问题,司法机关的认定也存在争议。鉴于此,本刊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检察院遴选破坏计算信息系统的两起典型刑事案件,共同邀请专家,就有关实务问题进行专题研讨。

  • 标签: 计算机信息系统 案件定性 法律适用 网络犯罪 司法机关 人民检察院
  • 简介:一般而言,计算软件著作权人维权的方式包括商业谈判、仲裁、调解、民事诉讼、行政手段、刑事手段,等等。本文的焦点将集中于版权法领域的损害赔偿责任,运用案例类型化的研究方法对2012—2013年度的司法审判实践进行研究,在形成"案例类群"的基础上,将包含在不同判决书中的详细信息,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筛选、归类、比较和分析,同时运用箱图等手段协助这个发现的过程,最终揭示出计算软件侵权赔偿案件的"家族相似性"及其差异性,与2005年度形成对比。本文在最后指出,2012—2013年度的司法审判实践显现出来的种种问题,如法定赔偿方式的适用率偏高、法院对权利人诉讼请求的数额的支持度偏低、大部分裁判文书对赔偿的表述过于简单,等等,归根到底是受到司法者的悲观者心态的制约。受"软件定价不合理和升级频繁"这种心态的影响,司法实践中出现试图人为降低交易成本以促成交易的现象,本文从司法消极主义和经济分析两方面入手,证明这种做法实际上无益于促进"应付费软件的盗版率"的下降进程。

  • 标签: 侵害软件著作权 损害赔偿责任 司法消极主义 箱型图 经济分析
  • 简介:通过对43个相关司法判例的梳理和分析,得出破坏计算信息系统罪司法实践中存在数罪并罚问题认定不一、类似行为评价差异较大、"后果严重"认定模糊、适用范围过度扩张等问题。实践中,通过降低"后果严重"的标准和扩大对计算信息系统数据之解释,使得破坏计算信息系统罪具有极强的适用力,呈现"口袋化"之趋势,偏离了破坏计算信息系统罪的文本含义和规范构造。为此,应当将本罪"后果严重"限定为与计算信息系统安全具有关联性的后果,将计算信息系统数据限缩为核心数据和核心应用程序,在此基础上准确认定利用计算实施犯罪的罪数形态。

  • 标签: 计算机信息系统 后果严重 司法判例
  • 简介:绑架罪是典型的短缩的二行为犯,是目的犯的表现形式,是单数行为行为,继而探讨绑架罪的停止形态,应以完成实力控制为既遂标准。

  • 标签: 绑架罪 行为 单复数
  • 简介:近年来,冀中能源邯矿集团阳邑社区大力开展服务高效、环境优雅、安居乐业、医疗保障、文明健康、平安稳定型“六社区”创建活动,有力地推进了社区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 标签: 社区 安居乐业 医疗保障 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 高效型
  • 简介:2002年10月,25岁的顾雪红从江苏省海安县人民法院来到如皋市人民法院,成为一名刑事审判人员。10多年来,特别是到基层法庭工作的4年多来,她牢记宗旨、坚守使命,用真诚的微笑解开基层群众的千千心结,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家庭和事业两副重担,办案2300余件,调解率超过90%,无一件改判发回,无一件错案,无一件上访。

  • 标签: 扫描 印象 法官 人民法院 审判人员 法庭工作
  • 简介:刑法中犯罪形式多种多样,贪财图利是侵财犯罪的主观方面动机之一,文章通过分析机遇贪财图利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模式,籍此找到预防此类犯罪的正确方法,减少犯罪损失,创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为实现中国梦筑牢坚实的社会基础。

  • 标签: 贪财图利 犯罪动机 防御机制 犯罪模式
  • 简介:法律的生命始终不是逻辑,而是经验。可感知的时代必要性、盛行的道德理论和政治理论、公共政策的直觉知识(无论是公开宣称的还是无意识的),甚至法官及其同胞所共有的偏见,等等,所有这一切在确定支配人们所依据的规则时,比演绎推理具有更大的作用。因为法律所体现的乃是一个民族经历的诸多世纪的发展历史,故而不能认为它只包括教学教科书中的规则和定性。~①

  • 标签: 政治理论 道德理论 司法机关 行为规范 犯罪分子 司法人员
  • 简介:同步于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受益于冷战后全球化发展的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成功地经受住了由西方发起并主导的全球化与民主化的双重冲击,而且还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既与传统政治文化一脉相承,又深受西方政治文化的影响,其在转型过程中保持了极大的主动性和渐进性。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将以契合法治中国建设为动力,在不断地向法治政治文化转变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力促进中国的政治发展。这种主动性与渐进性的法治政治文化的转型,既是维护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现代化的重要基石。

  • 标签: 中国政治发展 政治文化 法治文化 政治信任 政治参与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为应对司法公信力危机,英美法系国家展开了以模式转型为目标的“接触”司法公开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公共教育”项目、“社区接触”项目、“媒体接触”项目等,使司法与公众能够充分接触,保证司法与民意能够互动,但又不危害到司法赖以生存的根基。鉴于共同面临的类似的司法公信力危机,英美法系国家的“接触”司法公开改革能够对我国司法公开改革提供启示。目前我国法院的司法公开改革仍从属于传统模式,其在内容、途径、方式和速度等方面存在较多的弊端。在我国未来的司法公开改革中,法院系统应不断扩大司法公开的范围、构建双层民意反馈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和部门联动、提升司法危机公关能力和出台全国法院新媒体适用规则,以建立司法与公众的互信,实现我国提高司法公信力的宏观司法战略。

  • 标签: 英美法系 “接触型”司法公开 司法公信力
  • 简介:在“先因”敲诈勒索行为中,“行为实施人”不具有刑法规范意义上的非法占有目的,或者至少缺乏全部占有其所主张数额的他人财物的目的;利益补偿要求不能简单评价为以“恶害”威胁;被敲诈者的“恐惧心理”缺乏规范支撑和现实意义。被敲诈者由于先前的失范性行为造成“行为实施人”真实、合法利益遭受侵害的,“行为实施人”继而主张利益补偿的诉求行为,即便以暴力、威胁等手段主张,在排除构成其他诸如故意伤害罪、抢劫罪等例外后,应该在刑法规范解释的角度考虑将其做无罪化处理。事实上,在“先因”敲诈勒索行为中,“行为实施人”与被敲诈者之间妥协性、选择性处理方式的提出或者合意的达成往往是双方价值权衡的真实意思表示和倾向性选择,带有民事协商和私法自治的性质,刑法规制并无必要强行介入。当然,“先因”敲诈勒索行为入罪否定性评价的结论并非绝对,需要辅以特定的规则限制,“行为实施人”利益补偿诉求应当以“一次性用尽”原则为约束条件。

  • 标签: 口袋罪 类型化思维 “先因型”敲诈勒索行为 刑法规范解释 范围限定
  • 简介:近年来,我国保理业务发展迅速。2014年,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保理产业发展报告(2013)》,报告称根据数据统计,从2005年到2011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中国保理业的增速排名第一,

  • 标签: 保理合同 强制执行效力 实务 公证 回购 专业委员会
  • 简介:本文通过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法律问题的分析,以期能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可行之路。在探讨了影响科技公司融资的因素之后,本文通过对其他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文献的研究,对此新兴业务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为我国相关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本文通过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现状的分析揭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发展的建议。为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发展,应配合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并由政府牵头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公司,即通过对知识产权价值的实际运用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这是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前沿问题,值得不断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针对性。

  • 标签: 中小企业 知识产权 抵押 融资
  • 简介:审判实践中,我国各海事法院、一审和二审法院就海上人身损害赔偿案件如何适用"受诉法院所在地"问题上意见不统一。针对这一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得出其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对比分析我国不同法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操作原则,提出将"受诉法院所在地"理解为实际审判法院或法庭所在地,根据赔偿权利人的诉求让赔偿权利人对其主张负"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举证责任,以期对这一问题在全国法院得到适用上的统一有所帮助。

  • 标签: 海上人身损害赔偿 受诉法院所在地 举证责任
  • 简介:本书以风险社会为基本背景,采取动态的视角探究刑法规范与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上篇着眼于宏观层面,在梳理风险社会理论与刑法体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刑法体系所经历的重要变动作出勾勒,并就我国刑法理论该何去何从的问题表达了看法。风险社会中,刑法体系始终面临如何在权利保障与风险控制之间保持平衡的问题。刑法的预防走向对刑事法治构成重大威胁,有必要在正视预防的前提下,强化刑法

  • 标签: 刑事法治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控制 违法性 法教义学 相关理论
  • 简介:在财产损害赔偿案件中,纠纷解决的时间跨度及被侵害物市价的变动不居,使得选择不同的时间点作为计算损失额的基准时间,数额有别,直接影响当事人利益。《侵权责任法》第19条规定以损失发生时为基准时间,置此后至作出判决期间的价格变动于不顾,仅能使被侵权人回复至侵权行为发生前的"原有状态",并不能使其回复至如同侵权行为未发生时的"应有状态",有违侵权损害赔偿宗旨,亦与损失评估、司法实践不符,难以解决纠纷。就此,在被侵害物市价无明显波动时,可以损失发生时为基准时间;反之,则需依填补损失、预防侵权理念确定公正的基准时间。

  • 标签: 财产损失 基准时间 侵权责任法
  • 简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密集企业中各类劳资冲突频发,且呈愈演愈烈的态势。我们以问卷调查法为基础,对重庆市劳动密集企业劳资冲突进行实证研究,借助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③分析调查数据。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重庆市劳动密集企业中劳资双方在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和企业管理制度三方面所产生的劳资冲突较之其他更为突出。本文以数据为基础,分析三类劳资冲突产生的原因并总结劳资冲突解决困境,提出树立正确劳资冲突解决理念、确立劳资协商制等具有针对性解决对策,以期为缓解冲突、构建重庆市劳动密集企业和谐劳资关系提供有效路径。

  • 标签: 劳动密集型企业 劳资关系 劳资冲突 困境 对策
  • 简介:随着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获取讯息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尤以自媒体的迅速崛起为显。自媒体以其独有的风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司法公开作为现代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对民主、法治的需求。司法工作要想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就必须深层次地公开,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与平台,使得司法公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自媒体与司法公开正经历着在冲突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促进互动的过程。本文拟以微博直播庭审为切入点,探索在自媒体时代深化司法公开的路径,以期能够进一步突破限制司法公开的制度与实践藩篱,从而推动司法公开向着更高的进阶发展。

  • 标签: 自媒体 微博直播庭审 司法公开
  • 简介:以寻衅滋事罪规制网络谣言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寻衅滋事罪所具有的口袋罪特征使应对网络谣言的刑事法网几乎密不透风,存在侵犯公民言论自由的危险,对此应当合理地理解和适用。将网络空间认定为公共场所尚属合理的扩大解释,但是不能据此认为网络空间秩序属于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指公众生活平稳和安宁的状态,公共秩序严重混乱是指公众日常生活被迫中断或不能正常进行的状况。网络空间仅在信息传播意义上是公共场所,但网络空间秩序、道德秩序以及国家形象都不属于公共秩序范畴。

  • 标签: 网络谣言 网络秩序 寻衅滋事 公共场所 公共秩序
  • 简介:林森浩故意杀人一案自曝光以来,在社会中便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这一方面是由于该案在公开之后就被媒体贴上了'复旦投毒案'的标签,当事人的高学历背景无疑引人注目;另一方面也由于该案涉及的法律问题众多,控辩双方交锋异常激烈,其间还经历了撤换辩护律师等一系列疑云与风波,尤其是在二审阶段,其中一名辩护律师提出的'反转质疑'颇具戏剧性,大有将公诉机关的指控及一审判决釜底抽薪之意味,这不免让人联想到该辩护律师此前所成功辩护的'念斌案'。有人甚至将林森浩案比作中国的辛普森案,认为该案可能成为我国司法公正的标杆〔1〕,同时,对我国限制乃至在事

  • 标签: 中的归因 型故意杀人罪 归因归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