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章太炎的许多同代人都不约而同地信奉进化主义,他们或乐观,或悲观地专事体系,寻找着精神界"支点"。在老派读书人中,只有章太炎一个人觉察到"学问"的不济,并坦率地说出来,承认文章思想学术的"狼狈感",所以他要果敢地革命道德,提倡行动主义的佛家信念,钟情于上古法家立场。本文着重梳理章太炎对公理、进化、代议制、宪政等欧美政治—法律概念的态度,为这位"有学问的革命家"描画出思想姿态,也为他在中国近代法律中寻找一席之地。

  • 标签: 章太炎 近代 进化 法治主义
  • 简介:文章从介绍“民本”和“民主”两词的含义入手,简要回顾了两词背后的东西方传统政治思想,并通过这种回顾比较了东方国家的宪政之路,由此分析出中国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所在。

  • 标签: 民本 民主 宪政
  • 简介: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坚决反对立宪政治的封建顽固势力,为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继续封建专制统治,以慈禧太后和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先后扯起立宪的大旗,中国政治似乎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人们渴望立宪能把中国人民从封建专制中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中解放出来。然而,立宪不过是封建顽固势力欺骗人民维护皇权复辟帝制的工具。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国政治的现代化,不仅仅是制定几布宪法,而是人民政治自由的实现。

  • 标签: 封建 立宪 政治自由 政治 现代化
  • 简介:<正>清末,国门洞开,欧风美雨涤荡了中华大地。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趋于瓦解;皇权政治也在内忧外患的交织下逐渐失却了民众的信仰和对社会的控制力;而以《大清律例》为核心的清代传统法制也因为自身的积弊与社会的结构性变迁失去了生机。从社会自身发展的角度言,以绿营、捕快和保甲等为主构建的传统治安模式已然无法应对时代的挑战,效仿西方建立中国近代警察制度随之成为顺势的自然之选。然而新诞之物绝少一蹴而就,往往都是众多因素合力成就。其中,思想的引导与传播乃为最先。

  • 标签: 警察制度 皇权政治 巡警部 《大清律例》 警政 男耕女织
  • 简介:清末法律改革全面引进西方法律,瓦解了传统的中华法系和传统律学,中国的法律及法学走上了一条现代化的道路。法治理论是中国近代法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当前我们法理学重要的学术遗产。中国近代法治理论在传统法家理论和西方现代法治理论的夹缝中艰难地形成,近代中国学者从"什么是法治"、"为什么要实行法治"及"怎样实现法治"等方面出发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法治理论,并沿着不断脱离法家思想而采纳西方法治理论的方向演化,初步勾勒了中国的法治蓝图。

  • 标签: 法治理论 中国近代法理学 形式主义法治观 实质主义法治观
  • 简介:  调整与教育有关的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构成教育法律制度,它是保证教育活动和教育行政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近代中国独立的教育法律体系是随着教育改革和法制近代化的进程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发端于清末,在民国时期得到真正发展.从南京临时政府,经北洋政府,至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法制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在各个历史阶段,政府都制定、颁行并适时修正了包括教育行政组织、学校教育、教育督导制度、社会教育、教育研究机构等诸多方面的教育法律法规,基本建立起近代化的教育法律制度体系,为教育行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教育研究活动等提供了法律依据.总结历史是为了服务于现实和未来.今天,教育兴国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依法治教又是教育兴国不可或缺的基础,教育的法治化成为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探索中国近代教育立法所走过的历史道路,对于我们今于的教育法制建设不无裨益.……

  • 标签: 中国教育 教育法治化 法治化略
  • 简介:律师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和法律制度,其产生和发展受到特定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与制约。中国近代律师制度的产生是近代社会变迁的结果:从政治层面看,它是被迫的;从文化层面看,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从经济和社会层面看,它是近代社会商品经济与社会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

  • 标签: 社会变迁 近代 律师
  • 简介:中国现行的周岁计龄法是借鉴西方的产物。帝制时代通行的计龄法是不很稳定的虚岁计龄法,因该时代呈现国家与社会的两重分立,由此产生的计龄标准也往往多变。清末以来,计龄方法逐渐西化,以生日为判断标准的周岁概念渗入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中,但民间对周岁的使用仍存两可态度,形成虚岁与周岁在民间与法律中并行的状态。近代计龄法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权利观的转变,即帝制时代的权力本位逐渐向西方式的权利本位转变。这是权力行使与权利保障精确化的内在共同要求的结局。因此,从虚岁到周岁的变化反映了中国法律从传统到现代、从恩赐到权利转变的一个侧面。

  • 标签: 虚岁 周岁 计龄 西学东渐 权利本位
  • 简介:<正>“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与近代行政法和刑法相似的法律”,但它们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带有浓郁的专制主义色彩,极不适应近代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封建法律体系以刑为主,诸法合体,不仅在基本精神方而与近代社会格格不入,而且也因保留遗存了大量传统的糟粕而呈现野蛮特性。因此,清末的刑法改革势在必行,并必然因中西近代刑法本质的差异而发生冲突和演变。

  • 标签: 新刑法 沈家本 近代刑法 近代社会 刑律 清王朝
  • 简介:我们中华民族曾经历过异常突兀的发展变迁:“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而在近代史上“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们,都打过我们”,节节失败,步步屈辱,国祚日衰.透视这种沧桑变化而寻其缘由,不论我们的感情多么复杂,都会获得一种共识,即近代以来科技文明和教育事业的落后是导致中国落伍于世界历史进程而被动挨打的一个根本原因.正是从那时起,

  • 标签: 中国近代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马克思主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科技文明 科教事业
  • 简介:<正>一、导论19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农村广泛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改革废除了延续二十多年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公社经济体制,①而把农民家庭重新确立为基本生产单元。但是,"队"并没有在体制和观念上消失,它拥有

  • 标签: 土地交易 国家法 近代农村 民间习惯 先买权 契约
  • 简介:中国近代法律教育体系确立前,诸多新式学校是传播法学知识的主要机构,它们选择教育模式及其生员学习西方法学知识的过程,展现出了法学教育启蒙时期的探索。学界对中国近代法学教育在萌芽时期的具体教学形态的阐述实际并不清楚。在这一时期,南洋公学特班的法学教育尤其值得注意,从其师生日记可见,特班借鉴传统书院制教学的同时糅合了中西之学,其教育内容不再囿于“交涉公法”,体现出的比较法学教育的精神、西方公法知识的输入等现象,也是这一时期新式学校法学教育的共同特征。

  • 标签: 法学教育 比较法 南洋公学 蔡元培
  • 简介:目次一、交易费用二、财产权利三、民间规则、契约与审判机构四、结论产权制度及其实施的目的是否就是为了降低交易费用,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之所以被关注,出于以下理由:首先,它不禁让人联想到经济和发展关系问题在欧美产权文献中

  • 标签: 交易费用 财产权利 民间契约 司法审判
  • 简介:我国现有高校《中国法制》教材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采用西方法学教材编排结构,与中国传统法制文明不完全适合。二,部分重要内容被简单化,甚至遗漏。三,内容单薄、观点陈旧。四,部分内容选取失当,挂一漏万。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谋体教学方式和比较分析方法,实现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目标。

  • 标签: 教学改革 教材 教学方法
  • 简介:立宪主义从西方到中国经历了从“人权、民主宪法”到“富强宪法”的转变,在这场立宪的跨语际之旅中,近代场域是“富强立宪”的历史具象。“救亡压倒启蒙”的中国式民族主义是“富强立宪”的历史动因,而追求“群体自由”的进化论则是“富强立宪”的逻辑基础,历史性与逻辑性的自洽是富强立宪的生成原因,富强理念主导了近代中国的立宪逻辑。

  • 标签: 富强 富强宪法 富强立宪 近代中国 跨语际实践
  • 简介:"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是民初的"实质民法",构成了近代中国民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近代民法史研究的既有成果主要从局部和静态层面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研究,且长期存在两种误解:一是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在中国近代民法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并未充分认识;二是对其由来、名称、内容和性质等基础性和前提性问题均认识混乱。对该论题的研究应力求宏观定位与微观考察、立法和裁判相结合对"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作全面专门研究,以期达到探寻真相并重新定位、展现发展路径和客观评估价值这三个层次的研究目标,从而对近代民法史研究进行廓清、丰富和提升。

  • 标签: “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 近代民法史 研究趋向
  • 简介:在帝国时代的两千年里,并不存在任何被国家认可的正式法律职业,“全能型衙门”承担了包括司法在内的多数社会治理职能,唯一见诸史料的法律专业人员是被称为“刀笔吏”的幕僚和为百姓写讼词的讼师,但这些群体从未形成高度组织化并具备复杂专业技能的职业,反而因挑词架讼而常被人们讥为“讼棍”。

  • 标签: 法律职业 改革 中国 法律专业人员 国家认可 社会治理
  • 简介: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法制文明古国,法律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而且辗转相承、绵延不断,形成了悠久的、特色鲜明的法律传统,傲然自立于世界法律历史之林。它遗留下的丰富资料和提供的宝贵经验,都显示了中华民族对世界法文化宝库的巨大贡

  • 标签: 中国法律 近代转型 法律传统 传统法律文化 世界法 文明古国
  • 简介:延续了近两千年的中国封建司法制度,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法东渐和清末修律运动的展开,终于全部瓦解。在全国人民反清革命势不可挡、清王朝不得不进行司法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沈家本(1840-1913)等法学界志士,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全方位地移植外国的司法制度和观念,从而开始了中国司法制度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一、清末移植外国司法制度的宗旨在清末修律过程中,对如何改革中国传统的司法体制,如何借

  • 标签: 东渐中国 中国司法 司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