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哈贝马斯的全球治理思想是其交往行为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具体应用。通过“民族国家”文化差异认同批判,围绕差异与认同核心矛盾与公民和民主核心范畴,论证了全球治理的合法性,建构了一种后民族社会的协商民主认同理论,并从交往和法律制度的角度深入透析了全球治理的路径。

  • 标签: 民族国家 差异 认同 全球治理 后民族结构
  • 简介:哈贝马斯的教授资格论文《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首次明晰地阐述了公共领域的概念与发展。“公共领域”(publicsphere)描述的是一个介于私人领域与公共权力领域之间的中间地带,它是一个向所有公民开放、由对话组成的、旨在形成公共舆论、体现公共理性精神的、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运作工具的批判空间。“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向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生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公共领域的一部分由各种对话构成,在这些对话中,作为私人的人们来到一起,形成公众。”①哈氏公共领域最关键的含义,是独立于政治建构之外的公共交往和公众舆论,它们对于政治权力是具有批判性的,同时又是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 标签: 哈贝马斯 《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 概念 述评 私人领域 公众舆论
  • 简介: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和科学成为意识形态,成为“技术统治的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技术统治的意识”有别于政治意识形态,成为新意识形态。在此基础上,哈贝马斯也阐述了自己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看法。

  • 标签: 技术和科学 技术统治的意识 马克思主义
  • 简介:警察是一种既危险而又充满心理压力和精神创伤的职业。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危险性和生活环境的恶劣性,导致大部分警察长期饮食无规律、居无定所、正常的睡眠和休息时间难以保障,这必然导致警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有些警察压力过大,心理困扰长期得不到抒解,因此自杀现象逐渐增加。

  • 标签: 警察自杀现象 马斯洛动机理论
  • 简介: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依据,结合我国社会十大阶层的划分,从社会成员低级需要的满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会成员较高级需要的满足是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动力以及社会成员高级需要的满足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方向三个方面,尝试探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途径。

  • 标签: 和谐社会 需要层次理论 社会阶层
  • 简介:在欧洲,荷兰大学一向以高水平的教学质量而著称。其中,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是荷兰最年轻的大学,但是这所年轻的大学在2003年至2005年连续三年在荷兰高等教育组织的综合排名中名列榜首。与其他大学一个显著的区别是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使用了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笔者曾在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在该校法律系欧洲法与国际法项目下学习。一个学年的学习经历使笔者深刻体会到PBL这个在近30年内风靡全球的教学方法的独特魅力,特写出此文以希望能对国内从事高等法学教育的同行们有所借鉴。

  • 标签: PBL教学法 里赫特 大学 法学院 高等教育组织 高等法学教育
  • 简介:哈贝马斯对于当代学术的影响力几乎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在刑法领域,经由阿列克西的法律论证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其关于商谈理性和普遍交往之理论尤为重要,以此我们可以从程序刑法和权利刑法的角度对我国刑事法治进行解读。

  • 标签: 商谈理性 程序刑法 普遍交往 权利刑法
  • 简介:马斯·马登先生于2004年加入国际航空电讯集团(SITA)担任副总裁,分管政府/保安能力中心。在该职位上,他在与SITA边界管理与生物识别器材有关的方面,负责制定与政府相关的策略。本刊在参加APSAsia2006时采访了托马斯·马登先生。

  • 标签: SITA 国际航空 托马斯 副总裁 先生 集团
  • 简介:哈贝马斯创建社会批判理论的过程,就是他探索批判理论"规范性"的过程.在确定以"交往行动理论和话语伦理学"为理论核心的过程中,哈贝马斯对于启蒙的思考经历了断裂、残缺和重建三个阶段,其中关于"启蒙与现代性"之间关系的思想,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并最终使他偏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批判维度.

  • 标签: 启蒙 现代性 社会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
  • 简介:黑格尔作为“伦理生活”的实践探讨的是“伦理共同体”中的自我实现问题。哈贝马斯以语言交往为基础的实践哲学取代黑格尔意义上的精神的自我反思,把民主视为现代伦理生活的基础,实践和伦理生活都被囊括在交往行动之中。沿袭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分析框架,霍耐特实现了从“语言交往”到为实现道德认同而进行的“承认斗争”的转向。然而,哈贝马斯关注的是语言交往和实践商谈的程序条件而忽略伦理的实质内容,霍耐特承认交往实践中的形式的伦理生活缺乏一种伦理的本真意义,“伦理共同体”的建构仍是一项未竟的探索。

  • 标签: 实践 伦理生活 主体间性 承认 交往
  • 简介: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范畴,是生产的内在因素,是一切实践活动的驱动力,也正是实践活动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以需求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之问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鉴于这一联系,文章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作一比较分析。

  • 标签: 需求 需求层次 社会发展
  • 简介: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规范的不确定性,一个可靠的判决推理需要有价值判断及其推理的支持。哈贝马斯认为法律规范是一个由原则提供的规范体系,反对将其理解为具体的价值秩序,从而把价值与规范作了严格的区分。如此虽有建构法律商谈理论的必要性,却与司法实践不符,且在主观上忽视了实质的价值伦理学。而马克斯·舍勒等则主张将规范奠基于价值之上,将价值与规范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并主张将价值推理的现实必要性与法律规范确定性的理想要求统一,实现"合理的"判决推理。

  • 标签: 哈贝马斯 马克斯·舍勒 判决推理 价值判断 判决推理合理性
  • 简介: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概念以及"激发自我实现创造性的问题首先是培养一个创造性的人问题"的观念,为当代教育中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行的思路.

  • 标签: 马斯洛 自我实现 创造性 创造教育
  • 简介: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也都具有。就此而言,哈贝马斯对海德格尔的某些批判并不完全恰当。实际上,由于哈贝马斯在某些方面对胡塞尔"意识生活"理论的批判性和彻底化,在对生活世界的思考方面,其"生活世界"理论与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之间具有深层的一致性。

  • 标签: 生活世界 实际生活经验 哈贝马斯 海德格尔
  • 简介:哈贝马斯认为现时代理性的衰落并非理性的终结,而在于理性的滥用与误用。应该在启蒙现代性的基础上重建一种新的理性形式。即“交往理性”,以此克服因工具理性所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在后工业社会,由于工具理性过度膨胀而使科学技术成为一种新型的意识形态。哈贝马斯论述了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主要条件、科学技术执行意识形态功能的基本方式:对技术统治论的本质与后果作了深刻的分析。由于受阶级的局限性。他不可能从资本主义制度的视角来看待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或多或少地带有技术悲观论色彩。我们应当辩证地分析和评价。

  • 标签: 哈贝马斯 理性的反思 科学技术 意识形态
  • 简介:中国税收政策过程是一个亟待发掘的研究领域。传统经济学、法学和政治学研究范式聚焦于财政税收属性,而以政策科学为代表的公共管理研究范式可以更好地回应中国税收政策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中国税收政策过程研究结构体系包括税收政策制定、税收政策过程中的行动者、税收政策变迁以及税收政策试点与扩散等内容。文章提出应当重视以政策科学理论的视角研究中国税收政策,进而推动税收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 标签: 公共政策 政策过程 中国税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