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望加锡港作为印度尼西亚的重要贸易港口,在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华人早在16世纪建城之前已在望加锡开展贸易活动,之后在望加锡的经济政治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主要结合华人在望加锡的一系列活动梳理了16~17世纪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前后,望加锡港由早期建立到不断发展的过程,侧面说明华人对望加锡乃至印度尼西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 标签: 望加锡 发展 华人 活动
  • 简介:本文试图聚焦印度国内对中国在印度洋的行为的争论。作者首先介绍了印度和中国各自对印度洋地区(IOR)的基本认识。这对于理解印度国内对印度洋的普遍认识至关重要。然后,作者叙述了印度议会对中国在印度洋活动的争论,尤其重点阐释了不同议会成员(MPs)对此活动的议论和疑问,以及印度政府的回应。最后,作者分析了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印度时报》在过去几年对此问题的报道,以解读印度国内的观点。通过研究对中国较为关注的印度国内智库和研究机构的观点与看法,本文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 标签: 印度国内争论 中国 印度洋 活动
  • 简介:伴随着对大国地位的追求,印度大力推动公共外交以塑造世界大国形象和让国际社会理解印度的对外政策。本文考察了印度可服务于公共外交的各种政治、文化和宗教等软权力资源,介绍了印度公共外交实践中采取的主要方式,探析了印度近年来的一些公共外交实践和效果。总结了印度公共外交中的一些特点,以及对中国公共外交的启示。

  • 标签: 印度 公共外交 资源 实践 启示
  • 简介:德国传统上是一个大陆性质的国家,但统一后的德国决心成为海洋强国。它在追求海权过程中发展出自己独特的海权思想。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对德国海权的影响、相对于优势海军的海军战略以及大陆国家走向海洋的战略意志等。从德国追求海权的战略实践上来看,1871—1945年的德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并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做出了追求海权的大胆尝试。最后均以失败告终。德国追求海权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有诸多启示可供借鉴。

  • 标签: 德国 海权思想 海权实践 中国 启示
  • 简介:菲律宾在其单方提起的中国南海仲裁案第13项诉求中,指责中国执法船在黄岩岛领海内驶近拦截菲律宾执法船的操作造成了严重碰撞危险,违反了《国际海上避碰规则》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中国对黄岩岛及其领海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菲律宾执法船进入黄岩岛领海并非无害通过。对此,无论基于法理或航海技术,中国执法船均有权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5条的规定制止此类非无害通过,而不受《国际海上避碰规则》的束缚。仲裁庭无视中国对黄岩岛的领海主权而对此作出的裁决是荒谬的。

  • 标签: 中国南海仲裁 领海 避碰规则 《海洋法公约》
  • 简介:本文以印度和菲律宾为例,对两国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改变单一国籍政策而赋予海外移民公民权的政策设计及实施过程加以考察.印、菲两国实施双重国籍政策,体现出移民输出国国家战略与海外移民利益驱动的某种契合.对于移民输出国而言,通过引入各种类型的双重公民权,以加强本国海外移民的权利,实际上是一种跨国民族主义形式.

  • 标签: 海外移民 双重国籍 公民权 印度 菲律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