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中国对泰国提出的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合作框架的倡议表示了支持。2016年3月,该合作机制第一次领导人会议在中国三亚召开。“澜沧江-湄公河合作”(LMC,简称“澜湄合作”)包括中国和来自“陆上东盟”的5个国家: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本文将主要讨论中国大力支持该框架的原因。从泰国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湄公河流域国家在澜湄合作上正面临在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跨界河流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这一合作框架的有效运行仍需要各国的参与,尤其需要在合作国家间推动“信任构建”。

  • 标签: 澜沧江-湄公河 东盟信任构建
  • 简介:中国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走向的高度关注,在西方媒体主导世界舆论的背景下,"中国威胁""中国崩溃"等一些论调导致某些国家对中国的发展走向有误解、质疑和担忧。因此,中国需要在继承和发展"和"思想的基础上,向世界传播"和主义",以此来打消一些国家对中国发展方向的疑问。

  • 标签: 中国崩溃论 “中国威胁论” 世界舆论 传播力 中国威胁论 中国文化
  • 简介: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的形成以18世纪瓦哈比运动的兴起为标志。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官方乌莱玛宗教权威的削弱、外来思想的影响,以及国内、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经历了多元化的发展。本文根据政治立场、参与政治与否以及对暴力活动的态度三个方面,将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划分为五个类型,以此来探讨沙特现代萨拉菲主义运动的发展和演化过程。

  • 标签: 沙特阿拉伯 萨拉菲主义 瓦哈比主义
  • 简介:在对外传播、交流或进行公共外交过程中,最有效的内容是要用一个词来表述中国文化,那么哪个词能够胜任这一使命呢?"和主义"如何?2015年3月9日,察哈尔学会主办的察哈尔圆桌"‘和主义’与中国公共外交"在京举行。本次圆桌会议邀请了数位专家和学者,围绕"‘和主义’与中国公共外交"进行了讨论。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摘编了部分专家和学者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 标签: 公共外交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赵进军 硬实力 中国的传统
  • 简介:网络媒介改变了行为体互动的方式,具有汇聚、传播和引导民意的作用.在家乐福事件中,中国民众积极运用网络媒介,对法国产生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 标签: 新媒介 家乐福 网络 事件 中国民众 舆论压力
  • 简介:2010年以来的阿拉伯变局及后续的暴力事件常令研究者感到疑惑.为了对这些现象提供解释,本文以解构主义的方法,采用8个变量对这些事件进行解读,并分析这些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不仅能够使专业研究者避免一概而论和刻板印象,而且能为非专业研究者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提供便利.

  • 标签: 解构视角 阿拉伯变局 失业合法性
  • 简介:本文旨在分析“和主义”的起源、意义与目标.“和主义”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并赋予了鲜明的现实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主义”与西方社会对现代性的反思互通互补,也对应了非西方国家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因而顺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和主义”蕴含有美好的价值追求,即在各国之间建立命运共同体,共同打造更美好的未来世界.

  • 标签: 主义 公共外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 中华传统文化 西方社会
  • 简介:媒体的传播活动具有开放、多元、瞬时、互动、无障碍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因此成为表达意见、建立认同、塑造行为的工具,并深刻影响了外交的议程和结果.美国的媒体外交经历了从“内向”服务到“外向”攻击的转变.奥巴马政府大力打造国务院的“E外交”、白宫的“Web2.0时代”、五角大楼的“网络司令部”三位一体的媒体外交,在摩尔多瓦和伊朗选举骚乱的“Twitter革命”堪称“硕果累累”.

  • 标签: 媒体外交 美国 TWITTER 实践 WEB2
  • 简介:在当今信息时代,政治不再局限于军事与经济层面,也与赢得人心的“故事”有关.在传统的认识中,公共外交被简单地等同为宣传和政策的创可贴,集中化的大众传媒是主要手段.非政府组织及其网络的兴起标志着“公共外交”的崛起.公共外交强调双向对话,将公众视为意义的共同创造者与信息的共同传递者,是“巧实力”武库中的重要工具.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公共外交 网络 信息时代 经济层面 大众传媒
  • 简介:尽管美国在许多方面是世界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社会,但该国也表现出令人惊讶的狭隘民族主义色彩.在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中,英国石油公司充分地体会了美国的民族主义.但是,同美国一样,欧洲也存在欧洲例外,欧洲人必须迎接和面对来自新兴大国的竞争和挑战.

  • 标签: 狭隘民族主义 墨西哥湾 美国 泄漏 原油 英国石油公司
  • 简介:唐纳德·特朗普自宣布竞选美国总统以来就争议不断,他的当选打破了美国选举历史上的诸多惯例,形成了'特朗普现象'。一般认为,特朗普的当选是美国民粹主义崛起的表现。实际上,美国的民粹主义最早来自美国首个具有民粹主义特性的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以及他所代表的杰克逊主义。'特朗普现象'与其说是美国民粹主义的代表,不如说是杰克逊主义在美国的又一次崛起更为贴切。了解和认识美国民粹主义中的'杰克逊主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特朗普现象'。

  • 标签: 主义特朗普 杰克逊主义 特朗普现象
  • 简介:“和”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弘扬和创新“和”“合”精神,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和主义”.“和主义”包含了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与和谐世界三个层次,具备严谨的内在逻辑,是一个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并通过中国自身的实践不断得到验证.坚持和推广“和主义”,对于发展中外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特色 主义 精神实质 新中国成立 中华文化
  • 简介: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对于公共外交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见仁见智,但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这一新兴理论出发分析公共外交原理的研究并不多,这就为拓展公共外交的建构主义理论范式创造了可能。作为建构主义的代表学说,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解释公共外交的原理:国际体系的规范结构催生公共外交,公共外交反作用于规范结构,而这一过程所建构的身份界定国家利益。这一分析为中国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

  • 标签: 原理温特 外交原理 建构主义理论
  • 简介:在2009年伊朗政治动荡中,美国政府运用媒体积极介入,这堪称推行公共外交的典型案例.但美国学术界认为媒体的作用被国务院、伊朗国内政治异议分子等过度夸大了,其实际作用并非能够让受众无条件地改变自身的政治取向,并影响其实际行动.虽然媒体对公共外交的真实贡献和推动或许还不明朗,但有助于认识美国政府利用媒体进行“进攻型”公共外交的企图.

  • 标签: 2009年 美国政府 政治动荡 新媒体 伊朗 公共外交
  • 简介:当前中国的崛起已经让美国人惴惴不安,中国人自己把中国的崛起上升为一种模式、一种理论更让很多美国人忧心忡忡.考察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十分必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形象也发生诸多变化.

  • 标签: 中国人形象 美国人 人眼 “新”
  • 简介:美国“公共外交”的重要思路是借助非政府组织的行动,对其他国家的内政外交发挥影响。其中,公共利益集团在价值倡导层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在实践中发挥了连美国政府本身也无法起到的巨大作用,甚至重新塑造了美国外交的价值观依据。关于如何发挥公共利益集团等非政府组织的功效,打违强有力的公共外交,以及如何应对这种来自他国公共利益集团的公共外交,美国的做法在很多方面可以成为其他大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参考。

  • 标签: 公共外交 利益集团 美国政府 非政府组织 美国外交 价值观
  • 简介:《中国新政》(纪硕鸣、周东华著)一书是新近探讨“中国模式”的一本力作,提出“新政”时期的战略目标和核心特色是“和谐社会”,从全新的视角解读了“中国模式”,扩大了“中国模式”的内涵并讨论其发展方向.

  • 标签: “新政”时期 中国模式 和谐社会 内涵
  • 简介:'一带一路'建设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是全球治理新模式的新探索,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正能量。'一带一路'建设实施以来的成效有目共睹,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积极回应。全球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当代表象,世界的现代化发展出现了问题,它需要一个的动力去支撑,以推动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化发展为全人类带来共同富裕与美好未来,'一带一路'是全球化的引擎。全球化始于欧美国家引导的现代化全球化出现依靠的现代化社会具有的强大推动力,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

  • 标签: 全球化新 引擎一带 新引擎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对外传播,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其中包括我国在外交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其突出特点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外部条

  • 标签: 中国化 传播思考 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