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西伯威》(以下简称《》)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阿拉伯语语法典籍,为早期阿拉伯语语法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中的很多思想历经后代学者的发展形成了传统阿拉伯语语法学的重要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变因理论研究的是改变语法成分格位的因素(变因)及其变格作用,主要应用于语法成分的格位分析。尽管变因一词在作者西伯威的论述中尚未发展到理论术语的高度,但是变因的概念以及相关的表达在《》中确有十分明显的体现。理论上三大词类中的最强变因——动词是西伯威在《》“绪论”部分之后最先安排的内容。动词的变格作用成为其他词类也被纳入讨论的依据,动词及物的特性与变格作用的强度则被西伯威反复运用在分析中。本文通过考查及物和强度两个概念与动词变格作用的关系,探讨西伯威在分析时如何发挥这两个概念的核心作用及其在论述中反映的特点,以期了解变因理论的思想雏形。

  • 标签: 《西伯威书》 变因理论 动词 变格作用
  • 简介:2012年8月18—19日,察哈尔学会与南方报业集团在张家口共同主办了“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张家口2012”,主题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期间,举行了“跨国对话:以图书和电视为媒”专题论坛,来自中国外文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机构的领导、学者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文根据录音整理,并经各位发言人审阅。

  • 标签: 中华文化 国际传播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南方报业集团 中国外文局
  • 简介:当前,世界局势复杂多变,不少国家之间不断发生各类争端和摩擦.中国周边环境也不容乐观,“和平”一词受到高度关注.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指出,“和平是人民的永恒期望.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那么,和平对中国有怎样的意义?和平与公共外交有何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本刊采访了“和平之父”约翰·加尔通教授.

  • 标签: 公共外交 和平学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教授 约翰 世界局势
  • 简介: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众多领土争端,这些争端涉及陆地边界、本土和离岸岛礁。弗拉维尔博士所著的《强边安邦》一,首次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等角度,构建了关于国家在领土争端中决策动因的理论,考察了新中国处理领土争端的政策,剖析了促使中国在绝大多数争端上采取合作策略、在少数争端中采取对抗策略的动因,并预测了中印边界、钓鱼岛和南沙群岛等未决领土争端的走向。该书对领土争端中的冲突与合作研究,以及中国处理未决的领土争端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新中国 领土争端 合作与冲突 决策动因
  • 简介:一'中国周边'研究缘起中共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确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塑造与阐述习近平思想关于国际关系和大国外交的新理论体系,成为新时代重要的历史性任务。'中国周边'应是这个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将'周边国家'从'第三世界'概念中划出单列后,中国周边外交在整体外交全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十九大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至少在2035年中国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前)。

  • 标签: 周边地区 周边国家 周边外交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中国周边
  • 简介:一创建'中国周边'的机遇首先,国家从战略层面对'周边'的高度重视,为'中国周边'的创建提供了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七十年来,历来重视'周边'。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与一批周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期间虽受'文革'影响有所偏离,但总体上执行了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的外交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重新确立了和平共处外交战略的指导地位,'周边'一词也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在中国外交和安全战略研究的文献之中。据学者研究,'周边'一词于1988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 标签: 周边外交
  • 简介:提出'中国周边'这个概念,在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大胆的想法。但这个想法并非没有基础,它的基础不仅是几十年来中国周边外交的实践,更建立在古代东亚国际关系的丰富历史经验的基础之上。2003年,韩裔美国学者康灿雄(DavidKang)曾发表文章,指出如果仅仅从基于欧洲的历史经验提炼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理解亚洲,会导致认识上出现很大的偏差,因为亚洲的经验、亚洲的文化、亚洲国家的行为模式与欧洲国家有较大的不同。为了更好地解释亚洲国家的行为,需要对历史上以及当前的东亚国际关系做更为深入和符合实际的研究和分析,需要从亚洲的视角来理解亚洲,而不能只是把亚洲或者东亚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为西方国家关系理论的一个普通案例来对待。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历史经验 东亚国际关系 西方国际关系 朝贡体系 周边外交
  • 简介:'中国周边'以中国周边国家与地区为特定研究对象,以跨学科研究为主要方法,以服务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中国周边'属于地区国别研究,致力于揭示和描述中国周边地区的特有发展规律与个性特征。中国立场与中国视角,是'中国周边'内在规定性,也是'中国周边'科学性与客观性的重要保证。'中国周边'研究领域应聚焦三个层面:国别研究、区域发展以及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 标签: 周边地区 个性特征 中国周边 周边外交
  • 简介:作为一部研究中国“丝路战略”软环境的著作,《丝路研究》(时事出版社,2014年9月)一重点研究了丝路辐射空间内的中国人文外交.从“新的视角”重审作为“文化线路”之一的丝路后发现,“丝绸之路”已衍化为“丝路辐射空间”,并从历史梳理、主要项目、反思与展望这三个方面论述中国人文外交,整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外交的项目.

  • 标签: 中国特色 外交 人文 阐释 塑形 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