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历史学辩护》(InDefenseofHistory)①是剑桥大学近代史教授、德国史专家理查德.J.埃文思(RichardJ.Evans)的主要作品之一。埃文思写作此书的目的是要从一种中庸的立场出发,来为历史学辩护。他拒绝偏激的观点,不但批评了保守派史学家如埃尔顿(G.R.Elton),同时也对极端的后现代史学理论进行了批评。此书继卡尔的《什么是历史?》(WhatisHistory?)和埃尔顿的《历史学的实践》(ThePracticeofHistory)这两部20世纪60年代论述历史研究的经典著作之后,成为英国大学历史教学的标准教材。《为历史学辩护》已经被译成多国文字,台湾也出了中文版(《为史学辩护》②),从该书出版到1999年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出现了不少于30篇的评论文章,其中不乏批评之声。一些评论者认为埃文思没有公正地对待后现代理论。针对这种批评和指责,埃文思做了回应(http://www.history.ac.uk/discourse/mo-evans.html),他的回应后被纳入到该著作的最新版中。本文将相关批评与回应介绍如下。

  • 标签: 历史学辩护 辩护后现代主义
  • 简介:<正>近10几年来,西方盛行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逐步从单纯的文学艺术领域(即一种单纯的审美特征)扩展为一种涉及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等各个学科的泛文化现象,成为所谓“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表现。后现代主义引入哲学社会科学以后,提出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重大理论问题,社会结构嬗变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微电脑 国民经济 社会结构 理论概述 理论问题
  • 简介:美国文化研究季刊《社会文本》(So.cialText)在2016年6月出版的第127期上发表了尼克·鲍姆巴赫(NicoBaum—bach)、戴蒙·扬(DamonR.Young)和珍妮弗·余(GenevieveYue)三位学者对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访谈文章,访谈时间2014年3月13日恰逢其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在《新左翼评论》发表30周年。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詹姆逊 德里克 访谈录 重访 晚期资本主义
  • 简介:现代主义的梦想不仅包括掌控自然,还包括建构一个属于自由理性的人类群体的伦理-政治乌托邦。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的批判抹杀了它的内在矛盾和张力,使这份遗产失去了被挑战、质疑和讨论的价值。而批判理论在不放弃启蒙的乌托邦遗产的同时,又试图超越现代主义的构想,指引我们既不放弃理性自身,同时又超越现代主义的理性。作为“盛期现代主义者”的阿多诺虽然也曾对启蒙主义和“西方理性的身份逻辑”进行了强烈批判,却并未对理性反思在获取个体自主性和集体正义方面所具有的治愈力量丧失信念。通过对阿多诺的细读,不仅可以让我们注意到盛期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之间的辩证张力,还能告诉我们,要想在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真正实现对话,就必须倾听阿多诺作为中介者的声音。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批判理论 阿多诺 乌托邦 启蒙主义
  • 简介:英国文化理论家阿兰·科比(AlanKir—by)是当前后一后现代主义理论阵营中的重要成员。他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影响,数字现代主义正取代后现代主义成为我们当下文化中的新的主导范式。数字现代文化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文本形式、文本内容以及文本价值,也带来全新的文化结构、文化行为和文化意义。下文节选自科比的《数字现代主义:新技术如何拆解后现代并重构我们的文化》(2009)一书,涵盖了科比的数字现代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数字现代主义的由来、数字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区别和联系、数字现代文本的美学特征等。

  • 标签: 后现代主义理论 导论 英国文化 90年代以来 网络信息技术 文本形式
  • 简介:法国当代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吉尔·利波维茨基(GillesLipovetsky)是超现代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现代性远没有像某些后现代理论家们宣称的那样已然终结;相反,它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臻巅峰期。这个新的社会阶段被利波维茨基称为超现代社会。在他看来,超现代不过是现代性在历经后现代这一短暂间歇期后进入的又一更高级阶段,它本身是充满矛盾的,既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宗旨,却并非为所有人带来幸福的济世良药。

  • 标签: 超现代性 后现代性 90年代以来 社会学家 现代理论 现代社会
  • 简介:网络聊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在其特征和性质上表现更多的是它的后现代性。在其聊天的主体,形式及其内容,聊天的空间等具体构成要素的特征上也完全符合后现代的特征而不是现代的特征。在现代后现代的分析视角之间可以找到一个新的契合点来分析网络聊天等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现象,这种新的分析视角能够使像网络聊天这样的具有后现代特征的现象更加凸显它的性质,这是对多元分析方法的一种多视角探索。

  • 标签: 网络聊天 现代 后现代 分析视角
  • 简介:<正>一现代西方国际政治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行为主义化"过程。这首先是由于传统的西方国际政治学理论上的重大缺陷和方法上的严重不足;其次也是由于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科际组合。这一过程大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而鼎盛于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如今盛期虽已过去,势头略有收缩,但这一过程仍在继续之中,其影响更不可忽视。所谓"行为主义化",亦即运用行为科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精神病理学、生物学等)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一种方式。因此,可以说,行为主义国际政治学是一个纷繁庞杂的多学科的、跨学科的"科际综合体"。在这一行为主义"科际综合体"之中,首先要提到的,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正因

  • 标签: 行为主义 西方国际政治学 对外政策形成 民族性格 社会心理学研究 国际关系研究
  • 简介: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占据了国际关系理论的主流地位的是:以肯尼斯·华尔兹(KennethWaltz)的《国际政治理论》(1979)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与以罗伯特·基欧汉(RobertKeohane)《霸权之后》(1984)为代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这两派在发展中从最初的互相大争论转为了从理论框架到研究层次多方面的趋同^[1]。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系列的被统称为“反思理论”(reflexivetheories)的非主流理论对主流理

  • 标签: 国际关系理论 代表 八十年 新自由制度主义 国际政治理论 新现实主义
  • 简介:冷战结束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各种全球问题的彰显,世界主义哲学在西方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复兴潮流。查尔斯·贝茨(CharlesBeitz)、托马斯·博格(ThomasPogge)和布莱恩·巴里(BrianBarry)等人成为这一思想的主要倡导者。与此同时,以戴维·赫尔德(DavidHeld)为代表的一批中生代政治学家则力图把世界主义哲学与民主思想耦合起来,从而提出了世界主义民主这一新的民主治理理论。世界主义民主提出以来,在西方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并在其支持者与批评者之间引发了一场持久的争论。

  • 标签: 世界主义民主 当代西方 思想界 冷战结束 全球问题 民主思想
  • 简介:<正>法国《国际信使》周刊1997年7月17—23日第350期转发了《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巴黎国际先驱论坛报》、《纽约华尔街日报》和《伦敦金融时报》的5篇文章,围绕着"欧洲是否也要走美国的路"的问题展开讨论。现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摘要介绍如下。1997年6月20—22日,在美国丹佛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上,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以进取精神为特征的美国资本主义,今日已成为全世

  • 标签: 资本主义模式 八国首脑会议 美国总统 美国资本主义 经济增长 克林顿
  • 简介:帝国主义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它的核心观点和方法不但是社会主义国家观察国际关系的基本指导准则,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内政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是西方学者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探析西方学者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开拓学术视野,加深对这一理论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既有客观的一面,同时更有偏见、曲解甚至学术诬蔑的一面,对此我们应该坚持分析批判的态度.

  • 标签: 西方学者 马克思主义 帝国主义理论 列宁主义 经济理论 宗主国
  • 简介:<正>现代托洛茨基主义是二三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裂的产物,起源于列宁逝世前后俄共(布)党内的左翼反对派。1929年托洛茨基被驱逐出苏联国境,开始组织共产国际的左翼反对派,到三十年代逐渐发展为国际上一股极左势力,在1938年9月建立了托派的第四国际组织,开始被称为现代托洛茨基主义现代托洛茨基主义在理论上标榜信奉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以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为指导思想;在政治上推行它们的“世界革命矽战略,在组织上既强调建立超越民族国界的世界党,又主张组织内部派别自由。现在第四国际已经分裂为互相对立的几个国际性组织,在五六十个国家里有它们的支部,成员有几万人,主要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里的青年学生和青年工人以及小资产阶级群众中影响较深,成为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般极左政治势力和极左思潮。下面分别介绍第四国际的历史概况、组织情况以及现代托洛茨基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策略。

  • 标签: 托洛茨基主义 第四国际 世界革命 左翼反对派 不断革命论 资本主义国家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上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主要在于其批判理论的开启和建构。目前,学界很多人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退潮,甚至终结。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一直接而鲜明地以批判理论为主旨的哲学思潮,其影响在当代仍在继续和延展。这主要表现为:以霍耐特为代表的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向“承认理论”的转向,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对空间批判理论的建构,后马克思主义与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决裂,第二代女性主义对男权主义的穿破,以及情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对景观社会的批判。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理论 当代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 后马克思主义
  • 简介:本文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性流派的基本思想和主要观点,阐述了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即企业是公共所有的,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市场经济,企业完全在市场上竞争,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国家掌握对经济活动的控制权;市场社会主义在效率方面的整体优势;市场社会主义的公平目标。本文认为,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对于我们建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如下启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实现形式,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因此必须自觉地减少西方市场经济中已显示出弊病的东西,减少那些对解决效率和社会公平具有消极作用的东西;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促进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共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积极作用,而不能对市场放任自流。

  • 标签: 市场社会主义 理论 模式 启示
  • 简介: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产业和劳动力结构的服务化、信息化趋势;劳动力队伍呈现知识化、脑力化,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中间阶层不断扩大.为此,西方信息社会理论宣称资本主义社会已经让位于信息社会.实际上,西方学者所推崇的信息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但信息社会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命运.

  • 标签: 西方 信息社会 资本主义
  • 简介:"后危机"时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复兴运动在国际范围的新生存格局中展现出在金融、政府政治、政党、社会制度和文化等领域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对马克思主义复兴运动的未来潜在走向的基本可能的估计,有助于研究"后危机"时代国际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后危机”时代 国外马克思主义 复兴运动
  • 简介:如何正确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院长陈学明教授认为,从整体上并联系中国实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真实关系,从而有助于我们探索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良性互动来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的正确途径。此外,它有助于我们增强把“回归马克思”与“推进马克思”结合在一起的自觉性,从而有助于我们在构建当代中国新哲学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抱有正确的态度。为了推动相关问题的学术争鸣,我们特将陈学明教授与本刊记者的谈话发表如下。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陈学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 现代西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