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内涵丰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自然观,继承和发展了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矫正了美丽与富裕相对立的思想误区,指导人民如何实现美丽与富裕双赢;“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的生态人文观,强调环境就是民生,明确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是美好生活的源泉;“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的生态未来观,源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强调实践过程的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和全民性;“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的生态全球观,既彰显中国的责任和担当,也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

  • 标签: 习近平 生态文明建设 理论价值 现实意义
  • 简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法治社会建设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是社会治理规则不统一,二是缺乏规则意识,三是崇尚行政思维、权力思维,缺乏法治思维,四是缺乏契约精神。在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基础上提升法治社会的建设空间:一是培养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摒弃“官本位”思想和人治思想,二是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三是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四是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

  • 标签: 法治社会 主要矛盾 治理规则
  • 简介:公共政策的失效跟社会个体对政策供给主体的信任有关。随着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民生领域的公共政策成为社会个体最敏感、最关注的公共政策。基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差序信任格局,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有关政府信任的数据,对民生忧虑与中央政府信任和地方政府信任做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民生领域中的政府信任呈现出差序格局;污染忧虑中的噪音污染、居住忧虑中的社区安全问题,显著降低中央政府信任;医疗忧虑中的看病贵问题、居住忧虑中的社区公共设施问题,显著提高中央政府信任;水污染、噪音污染忧虑和居住忧虑,显著降低地方政府信任。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政府信任”的政策主体界定新模式。这一新模式有别于以行政权力层级来界定公共政策供给主体,既可以提高民生领域中的政府绩效,改善民生问题,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 标签: 民生领域 政府信任 医疗忧虑 污染忧虑 居住忧虑 政策供给主体
  • 简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不平衡一方面指国民需求对象在全国量的分布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指社会矛盾的不平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不充分,一方面指的是国民需求满足的不充分;另一方面指社会矛盾中某一方面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与不充分的关系是互为因果的问题。要解决这一新问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理念促进科技进步,充分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协调理念平衡区域、城乡发展;以绿色理念促进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以开放理念平衡贸易双方利益和内陆、海外开放水平;以共享理念将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 标签: 矛盾 新发展理念 国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