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山海经》塑造人、兽、神三者意象的混同以及文本有关"天梯"的记载,已自证其与原始思维的亲缘关系。其想象的神祇形貌为:异类整合与畸形成体,构设神祇配饰;操蛇或饰蛇,渲染神祇活动;声音、色彩和光线的综合视听等,再现出原始神的内涵,并影响到后来的人为宗教神运动。

  • 标签: 《山海经》 原始思维 造神运动
  • 简介:以"体、用、、化"的"四字诀"所阐述的文化遗产"格致论",包括"体"之"名、形、质、色、饰","用"之"人、地、事、用、价",""之"材、具、序、诀、仪、艺"和"化"之"天、地、人、变、生"。"四字诀"是对"生生遗续"之概念体系所囊括的"生命礼仪、生态亲和、生计方式、生产技术、生业组织、生养制度"的"六生"体系的再阐释。"四字诀"和"六生体系",是我们对中国传统智慧的发掘,也是我们对符合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文化遗产传承体系的一种探索,期许此文化遗产"格致论",对文化遗产之"传家"方法论有所裨益。

  • 标签: 体用造化 六生体系 四字诀 文化遗产 传家
  • 简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性哲学范畴之一,它与人类审美意识集中表现的艺术,耦合共生出作为艺术本体的“”。由场到气象、气韵的“”之律动过程,与艺术的生态路径耦合关联。场生发出艺术生境,气象生成艺术意境,气韵生动造就艺术审美精神。由此,艺术的生发规程,与“”的运生路径耦合共进,共促艺术的经典化与生态化。

  • 标签: 艺术 耦合 整生
  • 简介:历代《诗品》研究者大都认为宋以前《诗品》并未受到诗家的普遍关注与接受,在诗学研究上没有多大影响,本文欲从重要的唐诗选集《中兴间集》的选评用语、品评体式以及高仲武诗学思想的理论倾向与品评标准等方面入手,通过具体的比较、归纳,认为钟嵘《诗品》是高氏选评《间集》时全面借鉴的具体范本,这是《诗品》并非晦于宋以前的一个明证。

  • 标签: 品评标准 品评体式 诗学思想 理论倾向
  • 简介:曹丕在其著名的《典论·论文》中,第一个以命题性的方式确立了“”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至此,“”作为核心概念之一,便时隐时现地贯穿着整个中国古代文艺学理论,并被广泛地用来阐释和说明文艺创作与欣赏诸问题,甚至被古代艺术家们理解为文艺活动的原始动力,以及文艺作品的艺术生命之所在。然而,这种在曹丕看来是作家所不可或缺之“”,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站在现代文艺美学的高度来透视,这种“”的基本含义、基本性质以及特殊功能是什么呢?

  • 标签: 曹丕 《典论·论文》 文艺创作 文艺活动 文学创作活动 文艺美学
  • 简介: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的发掘、考证得知,从三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东北古老的肃慎人便在小兴安岭地区繁衍、生息了。在诸多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中出土了肃慎人制造和使用过的石镞、石矛、石铖、石磨盘、石臼等新石器,采集了大量罐、钵、壶、碗等手制陶器残片和一只完整的红陶钵.还有玛瑙石镟、陶熊等原始手工艺术品。本文就小兴安岭肃慎人原始手工艺术及制作、造型、工艺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古代小兴安岭 肃慎人 手工艺术
  • 简介:20世纪中期以来,文化人类学表现出强劲的学科发展势头,社会文化体系中各个子系统的调查与研究也越发精细和深入,文学人类学、政治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科技人类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视野和内涵都有了较大拓展和进一步深化。在传统意义上,作为社会文化体系核心内容的传统技术始终是文化人类学研究和关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一批受过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专门训练的中青年学者,对蕴藏于我国少数民族民间社会的传统手工技艺和地方性知识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发表或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技术研究的文化作品,

  • 标签: 民族文化多样性 科技人类学 读书札记 中国西南 文化共生 传统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