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庄子》的“遊”和“藏”冯宽平传统哲学把表达思想或叙述事实视为语言的职能。50年代后期这种看法开始受到洁难。由奥斯汀首先提出,到60至80年代又经塞尔等人发展完善成为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各种言语行为,表达思想或叙述事实囊括其中。...

  • 标签: 《庄子》 自由解放 言语行为理论 无何有之乡 非自然意义 心理因素
  • 简介:荔浦话的反复问句及其否定回答覃远雄荔浦县境内至少有三种汉语方言:官话、麻界话(客家话)和广东话(白话),交际上通行的是官话。本文所要讨论的就是这种方言的反复问句及其否定回答形式。1.0荔浦话反复问句使用得特别多,其形式有两种:A:V(P)没?B...

  • 标签: 反复问句 普通话 否定回答 “没” 是非问句 陈述句
  • 简介: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联合日本东亚人类学研究会于2014年4月25日至26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宗教与文化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与会学者就“帝国、商业与宗教”“宗教的传习”“仪式与音乐舞蹈”“关系网与公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宗教景观与空间建构”“祭典与地方社会”“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传统”“多元文化主义与新兴宗教”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标签: 宗教 文化 传统 仪式
  • 简介:通过对官方和民间历史文献的梳理.证实明清时期的广西土司地区推行了甲法,建立了甲组织;深入探讨了土司地区里甲制度的区域特征、甲组织与传统村落的关系。以及甲长与官府的关系;甲制度对土司地区基层行政体系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标签: 明清 广西土司 里甲制度
  • 简介:德波的重要著作《景观社会》将景观视为对人类活动的逃避。本文则持不同观点,首先梳理了柏拉图以来的多重自然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从符号表意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由"自在、承在、感觉、意义"构成的"四度自然"命题,并为"景观"作为四度自然(亦即"文化符号域")提供了合法性论辩,并提供了一种对批判理论家精英知识分子立场的批判。

  • 标签: 四度自然 符号学 景观社会 德波
  • 简介:东西曾把他的文学写作明确定位为“走出南方”,而他的小说创作又常出现南方的故乡(谷村),这一看似矛盾的现象表明.在东西的小说创作中“南方”是可以从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加以理解的:小说故事背景在南方,但指向的主题或思考却是在南方之外。他的小说虽常常以南方作为背帚,南方并不具有规定性的意义。而事实上,东西的小说大都背景模糊,其故事展开的空间并不具有特别的意义。如此种种,都一再表明东西小说写作独特的文学地理风貌。

  • 标签: 东西小说 走出南方 家山北望 南方写作
  • 简介:吕温是唐代亲临吐蕃的使者兼诗人之一。其在出使吐蕃期间,撰写了大量的边塞作品。在异域文化背景下,诗人表现出闭留绝域的孤独、壮志难酬的苦闷、爱国忧民的情怀。其中,爱国忧民却无能为力,是令诗人“常自悲”的真正原因。

  • 标签: 唐朝 吐蕃 吕温 异域 情怀
  • 简介:随着人文与自然景观所呈现的美学形态日益丰富,更多的旅游者希望从中领略其间的美感,获得高层次旅游审美体验,以此提升旅游审美品位,而旅游景观审美要素及配置合理,则成为关键所在.本文以亚龙湾为例,解构其景观审美的要素,并试图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审美要素如何加以配置更为科学化.

  • 标签: 旅游景观 审美要素 资源配置 旅游过程 旅游者 审美动机
  • 简介:20世纪中期以来,文化人类学表现出强劲的学科发展势头,社会文化体系中各个子系统的调查与研究也越发精细和深入,文学人类学、政治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艺术人类学、医学人类学、科技人类学等分支学科的研究视野和内涵都有了较大拓展和进一步深化。在传统意义上,作为社会文化体系核心内容的传统技术始终是文化人类学研究和关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内一批受过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专门训练的中青年学者,对蕴藏于我国少数民族民间社会的传统手工技艺和地方性知识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与研究,发表或出版了一系列关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技术研究的文化作品,

  • 标签: 民族文化多样性 科技人类学 读书札记 中国西南 文化共生 传统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