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正>人口问题是我国发展战略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更为重要。1982年人口普查后的五年来,全省人口增长速度已显著降低,但人口基数大,年递增率高总人口超出本世纪内人口控制要求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加上当前已进入新的生育高峰期,计划生育工作必须更有成效,才能在2060年将人口发展规模控制在发展目标之内。

  • 标签: 控制人口增长 计划生育工作 发展目标 人口普查 出生率 人口增长速度
  • 简介:本文运用了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根据全国三十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0—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进行了估算。主要估算结果包括:1、中国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增长显著,从1990年全国平均68.1%上升到2009年全国平均84%。这说明我国农业劳动力虽仍有剩余,但向其他产业转移空间已经不大。如果延续目前劳动力利用率的增长速度,“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在几年内消失;2、各地区的劳动力利用率及其变动趋势有明显差异,表明不同地区对“人口红利”的贡献有所不同:3、在1990—2009年期间中国农业产出的平均就业弹性趋近于零。

  • 标签: 人口红利 随机前沿模型 农业劳动力 劳动力利用率
  • 简介: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课题组通过对不同城市的14家养老机构进行实地调研,采取半结构访谈的方式获取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在医养结合方面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并运用Nvivo11.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选址、规模及功能定位的养老机构对医养结合模式的偏好不同。因此,本文建议做强社区医疗;鼓励社区医疗与养老整合的制度创新;细化以养融医医保支付的项目清单;养老院+医院模式应将医院的诊疗模式转变为以慢病管理、健康数据管理为重点的医养融合模式。

  • 标签: 选址 规模 功能定位 医养结合
  • 简介:<正>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从而带来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大量增加,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显得更为迫切。农业劳动力转移是指种植业中的劳动力拥有量大于耕地的容纳度,而需要按照农村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在农村各部门之间依照一定的比例,合理分配耕地无法完全吸收的农业劳动力,以促使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逐步实现,多余的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以外的部门转移,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 标签: 农业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教育 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劳动生产率 非农业部门
  • 简介:2006年12月31日,中国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普查对象为中国境内的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农村居民生活,

  • 标签: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经营户 农业普查 数据公报 中国
  • 简介:城市化已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人口发展共同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源泉,人口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本文作者通过对我国城镇化进程和特征进行探讨及对北京市郊区来广营乡的实地调研,对都市化农业在我国中心城市郊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探讨,这对我国中心城市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运用Spearman双变量等级相关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就中心城市郊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 标签: 中心城市 城市化 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