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1876年,一位20来岁的年轻人只身来到芝加哥,他一无文化二无特长,为了生存,只好帮商店卖起了肥皂。随后他发现发酵粉利润高,立即投入所有的老本购进了一批发酵粉。结果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当地做发酵粉生意的远比卖肥皂的多,自己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 标签: 芝加哥 年轻人 发酵 肥皂 创业
  • 简介:一位从国外归来的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则小故事:一天,她去一位美国老师家做客,看见不满3岁的孩子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插进锁中,想打开卧室的门,可怎么也打不开。于是朋友主动过去想帮他一下,却被老师阻止。美国老师说,让他自己先犯些“错误”吧,琢磨一会儿总能把门打开,这样他就再也不会忘记这门应该是怎样打开的!果然,那孩子折腾了很长时间后,终于将门打开了,他欣喜地拍手,其兴高采烈的程度绝非大人帮他打开门所能比拟的。

  • 标签: 孩子 朋友 老师 美国 比拟
  • 简介:本研究采用DRM范式,考察了关联性、学习程度和时间间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学习程度和中学习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显著高于高学习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说明错误记忆随着学习程度的增加而降低;(2)低关联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显著低于中关联程度和高关联程度下的再认错误率,说明关联性高低是引发错误记忆的重要变量;(3)时间间隔对错误再认率没有影响,说明错误记忆不具有时间上的衰退效应,一旦产生后极其顽固,不容易消退,可能更多地受无意识加工的影响.实验结果揭示了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之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关系.真实记忆可能是错误记忆的根源,而二者的关系在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则既有共变又有分离.

  • 标签: 错误记忆 学习程度 时间间隔 关联性 再认错误率
  • 简介:错误记忆是人们对未经验过事件或未学过单词的记忆。研究表明,不同实验室研究范式下引发的错误记忆在来源阶段上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同时操纵预警提示和时间间隔两个因素来探讨错误记忆的来源问题。结果发现:关联性错误记忆出现预警效应,但不具有时间效应;误导性错误记忆则恰好相反。可见,关联性错误记忆可能主要发生在编码阶段。而误导性错误记忆则可能主要发生在保持阶段。

  • 标签: 错误记忆 关联性错误记忆 误导性错误记忆 预警提示 时间间隔
  • 简介:有一位著名的足球教练。曾教导说:“成功之道在于弥补你的缺陷,直至变成你的长处。”投资大众之所以往往亏钱或所获成绩糟糕,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所犯的错误太多了。

  • 标签: 投资者 典型错误 足球教练 成功之道
  • 简介:以4-9岁儿童为被试,用6张主要是相同事物的多少有差异的刺激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全部呈现刺激图片和逐一呈现刺激图片,并且利用有无目标图的方法,来探讨儿童依“相似性”分类能力的发展及影响分类结果的因素。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依“相似性”分类的能力在提高。(2)按目标图分类方式的分类结果显著好于自由分类方式的分类结果。(3)逐一呈现刺激方式的分类成绩显著好于全部呈现刺激方式的分类成绩。

  • 标签: “相似性” 分类能力 儿童 分类结果 分类方式 数据处理
  • 简介:采用DRM范式,研究汉字字形关联对错误记忆的影响。实验以占汉字主体的形声字为材料。学习阶段使用了两类字表:在一半字表中,各字表内汉字及相应的关键诱饵具有相同形旁;另一半字表中,各字表内汉字及相应关键诱饵具有相同声旁。再认测试中,被试对两类关键诱饵均表现出了明显的错误记忆,并且其效应大小与字表汉字相似度成正比。这些结果说明,汉字的字形关联可以诱发错误记忆现象,并且这种错误记忆效应由汉字间字形相似度决定。

  • 标签: 错误记忆 DRM范式 字形关联 汉字
  • 简介:错误发生后,人们往往会放慢错误后反应的速度,以避免错误的再次发生,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自上而下的认知控制对错误后反应的影响。为了探讨刺激属性是否也在错误后的反应中起作用,本研究从刺激同一性角度出发,探讨错误反应刺激与错误后刺激的同一性以及反应-刺激间隔时间(RSI)对错误后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错误后的刺激与错误反应的刺激一致时,可减小错误后反应时延长的程度,同时,RSI越大,PES越小。本研究得出结论,刺激同一性和RSI作为自下而上的刺激驱动在PES的产生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标签: 错误后反应时延长(PES) 刺激同一性 认知控制
  • 简介:Smith和Hunt于1998年首次采用DRM范式提出了错误记忆通道效应,即视觉学习通道较之听觉学习通道会降低错误再认或错误回忆,这不仅引发了一系列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的研究,而且提出了许多关于错误记忆通道效应产生机制的不同观点。本实验采用DRM范式,运用ERP技术,考察了视觉与听觉通道在提取阶段的错误记忆新旧效应,以从更深层面认识错误记忆的内在加工机制。结果发现,视觉与听觉通道在300—500ms和500—700ms两个时间窗都发现了ERP新旧效应.但在脑区位置以及错误记忆的新旧效应方面存在差异,这表明视觉通道与听觉通道在提取阶段的新旧效应存在不同的脑神经活动,不同学习通道在提取阶段的监测加工差异在导致错误记忆通道效应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标签: 视觉与听觉通道 错误记忆 DRM范式 ERP新旧效应
  • 简介:本实验采用ERP技术,对图片分类任务中的线索效应进行研究。实验任务为:图形形状判断、动物/非动物判断。靶刺激图片前呈现线索。线索分为有效线索、无效线索和中性线索。结果发现:(1)有效线索条件下对靶刺激的早期知觉再认得到易化——知觉加工成分波幅下降;(2)有效线索条件下,靶刺激中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得到加工——任务相关的特异性成分增强。有效线索易化对靶刺激的知觉辨认,提取与线索提供背景相关的信息,促进行为反应。

  • 标签: 线索效应 物体分类 认知 事件相关电位
  • 简介:采用短时DRM迫选任务,探讨提取条件和延迟间隔对短时错误记忆的影响,以进一步考察短时错误记忆的产生机制。结果发现,短时错误记忆的产生主要源于提取时对存贮细节通达的缺失。在无有效提取线索的条件下,延迟间隔能够增加错误记忆率;而有效提取线索存在时,真实记忆痕迹的可通达性增加能够极大避免错误记忆的产生,延迟间隔的作用则不显著。该实验的结果是对错误记忆理论解释的一种补充。

  • 标签: 短时错误记忆 延迟间隔 提取条件
  • 简介:这是心理咨询师对一名因认知错误引起的焦虑情绪问题的咨询案例,深入探讨来访者焦虑情绪背后的人格、适应问题运用认知疗法,结合亲情唤醒和各项辅助疗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显现了咨询目标。该案例报告分为九大部分:一、一般资料;二、主诉和个人陈述;三、观察和他人反映:四、心理测验的结果分析;五、诊断;六、咨询方案的制定;七、咨询过程;八、咨询效果和评估;九、咨询师总结。

  • 标签: 心理问题 服刑焦虑 认知行为疗法
  • 简介:采用DRM范式(Deese-Roediger-McDermottparadigm),考察了启动情绪状态下词表项目的呈现方式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启动情绪主效应不显著。(2)词表项目的呈现方式主效应显著。(3)启动情绪与呈现方式间存在交互作用。在愉快启动情绪状态下分组呈现的错误再认率明显高于随机呈现条件;当词表项目分组呈现时,三种情绪状态下的错误再认率有显著差异,其中愉快启动情绪下的错误再认率最高,其次是悲伤情绪,最低的为对照组—非启动情绪状态。说明启动的愉快情绪增强了对关键诱饵的连续激活累积效应,从而导致对关键诱饵较高的错误再认率。

  • 标签: 错误记忆 DRM范式 启动情绪 呈现方式
  • 简介:本研究以初中一、三年级和高中二年级学生为被试,以三种类型的汉字(普通字、形似字和同音字)为实验材料,采用系列回忆任务的个别实验法,考察中学生完成系列回忆任务的错误类型特点.结果发现:1.各年级都出现了遗漏错误、侵入错误、移动错误和重复错误,其中移动错误随年级升高而减少且错误率最高.2.四种错误类型表现出不同的位置效应.3.同音字引起的错误率明显高于普通字和形似字.

  • 标签: 形似字 中学生 错误类型 年级 任务 错误率
  • 简介:以小学一、三、五年级学生为被试,以同音汉字为实验材料,要求被试完成系列回忆任务.实验发现:移动错误随年级的增高而减少,年级差异显著;移动错误出现最多的是在移动距离为1个和2个的时候,移动距离差异显著;重复错误年级差异和移动距离差异均不明显.

  • 标签: 系列回忆任务 移动错误 重复错误 移动距离 重复距离 小学生
  • 简介:基于以往支持心理理论执行功能表达论的研究结果,对标准错误信念任务修正后采用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运用实验法对101名3~5岁儿童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新任务保留了标准错误信今任务的优势,能勾勒出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发展趋势;(2)3—5岁儿童表现出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3)具体分析儿童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发展的心理模式,发现每一年龄组具有的错误信念理解能力,都是其更高水平能力发展的基础,支持表达论。

  • 标签: 阶段性错误信念任务 元表征 表达论 产生论 幼儿
  • 简介:现场中的信息缺失会影响人类对事件的记忆,这对证人证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以往对之却鲜有研究。本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运用信息缺失范式,采用视频录像材料,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间隔时间和记忆负荷对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隔时间没有影响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但信心水平却随着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变化;(2)记忆负荷高低没有影响真实记忆却影响了错误记忆,在关键信息呈现条件下,降低记忆负荷可以减少错误记忆的发生;(3)信息性质会影响人们的记忆,关键信息呈现条件下的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均高于关键信息缺失的条件。

  • 标签: 错误记忆 信息缺失范式 间隔时间 记忆负荷
  • 简介:根据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IM)软件工具使用行为的差异将用户划分为两类,使用“大五人格问卷”获取了该两类IM用户的人格特征测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上述两类用户在“适应性”和“社交性”因子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开放性”、“利他性”和“道德感”三个因子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据此,以用户在“适应性”与“社交性”因子上的得分为输入和用户的分类类别为输出,构建了IM用户基于人格特征的BP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对模型的拟合度检验表明,该模型可利用人格测量数据对IM用户进行有效分类

  • 标签: 人格特征 IM用户 神经网络 分类模型
  • 简介:本研究通过对转型期中国入社会性格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国人的社会性格结构由八个维度构成,它们分别是忠信感、进取性、保守性、顺从性、疏远性、开放性、适应性和独立性。个体的性别、年龄和教育程度对社会性格特点具有影响作用。常态被试可被进一步分为进取开放型、保守顺从型和中间型三类。创造条件促进人格向趋于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亦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 标签: 社会性格 社会转型时期 分类研究 社会发展 性格结构 影响作用
  • 简介:本研究目的是在中国翻译和修订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以便用于评价中国儿童对成人的依恋行为。来自中国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44名专家参加了本研究。他们根据自己对理想的中国儿童的理解,使用中文版的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进行了行为分类。统计结果表明,中文翻译版分类卡片的再测信度是,r=0.96(p<0.01);中文和英文版的再测信度是r=0.97(p<0.01);英文原版和英文再译版的再测信度为r=0.91(p<0.01)。根据44名中国专家所做的行为分类平均数,我们建立了中国版的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这一指标与美国原版的儿童依恋行为安全性指标的相关系数为r=0.83(p<0.01)。研究结果表明,被广泛用来测量西方儿童依恋行为的沃特斯一迪因儿童依恋分类卡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受文化差异的影响,相对有效地测量中国儿童对成人的依恋行为。本报告还初步探讨了中、英文版儿童依恋安全性指标中单项行为评分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 标签: 依恋 Q分类 儿童社会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