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的涵义、内容和特点,总结了主观幸福的研究理论,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的多种因素,并探讨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新的课题,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主观幸福感 认知评价 积极情感 消极情感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残疾人主观幸福的因素。方法:采用自编问卷与结构式访谈法对浙江省安吉县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60名残疾人进行调查。结论:(1)主观幸福存在年龄差异,且年龄越大,主观幸福得分越高;(2)先天致残比后天致残的残疾人主观幸福得分更高,且在后天致残残疾人中,残疾人致残时间与主观幸福之间存在相关;(3)已婚残疾人与未婚残疾人主观幸福无显著差异;(4)不同残疾类型残疾人主观幸福存在差异。

  • 标签: 残疾人 主观幸福感 影响因素
  • 简介:旨在探讨基于持续幸福理论的感恩、助人和追求目标的主观幸福干预方法在国内工作场所中的有效性。采用随机分组安慰剂控制的方式,将3家企业的140名员工随机分为3个干预组、1个安慰剂控制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进行持续一周的干预,并分别在干预前、干预结束时和干预结束2周后对被试的主观幸福进行测试。结果发现记录感恩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助人行为能够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且能降低消极情绪;追求目标能显著提升生活满意度和降低消极情绪。结果表明上述三种干预方法能有效提高工作场所人员的主观幸福

  • 标签: 企业员工 主观幸福感 干预 生活满意度.
  • 简介:本研究采用自尊量表、情感平衡量表以及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测查了227名农民工。结果如下:1、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负性情感及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情感平衡呈显著正相关,与正性情感相关不显著;2、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已婚农民工比未婚农民工体验到更多正性.情感。结论: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农民工自尊与主观幸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 标签: 自尊 主观幸福感 农民工
  • 简介:幸福的探讨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关注的热点,而对于主观幸福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领域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首先阐述了主观幸福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然后重点介绍了近几年我国在主观幸福研究方面的一些现状与进展,主要涉及国内有关主观幸福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较常用测量工具的介绍;最后从研究内容的拓展、研究方法的多样化、研究工具的本土化和研究进程的加快等四个方面,展望了我国有关主观幸福未来的研究趋势。

  • 标签: 主观幸福感 影响因素 测量工具
  • 简介:主观幸福,即人们对他们生活的情感性和认知性评价,包括大多数人所谓的幸福、平静、成就和生活满意度。人格特征,特别是外向性和神经质,被认为是影响主观幸福水平的主要因素。虽然人格能解释相当数量的主观幸福的变异,但是人格与主观幸福之间的因果联系还没有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

  • 标签: 主观幸福感 人格 生活满意度
  • 简介:主观幸福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吴明霞,2000)。它具有整体性、主观性、稳定性等特点(何瑛,1999)。到目前为此,心理学家对幸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概念,结构和内容的探讨上,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由于幸福是一种多层次的、复杂的心理状态,而且文化始终是它的一个重要维度,所以本文拟对其跨文化研究的一些重要成果作一些介绍。

  • 标签: 主观幸福感 跨文化研究 生活质量 心理指标 心理学家 心理状态
  • 简介:采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幸福指数量表和Rosenberg自尊量表对577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物质主义和幸福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青少年物质主义及其各维度与幸福和自尊都呈显著负相关;自尊在物质主义与幸福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自尊在物质成功和物质中心与幸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物质快乐与幸福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表明,青少年物质主义通过降低自尊间接影响个体幸福水平。

  • 标签: 青少年 物质主义 幸福感 自尊 中介作用
  • 简介:以239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主观幸福(SWB)的结构及其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分析表明,SWB由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相关的维度构成,而且它们可以共同负荷于一个高阶因子.外倾和神经质是SWB的重要预测指标,积极情感的主要预测指标是外倾,神经质则是消极情感最有力的预测指标,而外倾和神经质对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有相同的预测力.情感平衡是外倾和神经质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

  • 标签: 主观幸福感 结构 人格特质
  • 简介:以40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无聊倾向对于主观幸福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无聊倾向负向预测积极情绪调节效能感、抑郁情绪调节效能感及愤怒情绪调节效能感;无聊倾向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水平.积极情绪调节效能感和抑郁情绪调节效能感在无聊倾向和主观幸福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无聊倾向 主观幸福感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 简介: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考察了体育锻炼量、持续时间、体育锻炼项目、锻炼伙伴、锻炼场所、锻炼设施、锻炼时的指导等方面对主观幸福的交互影响,发现体育锻炼各方面对主观幸福的生活满意度、正性情绪、负性情绪都有不同程度的交互作用,揭示了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的内在关系。为体育锻炼提升主观幸福提供证据。

  • 标签: 体育锻炼 主观幸福感
  • 简介:使用自编的中学生主观幸福量表和刘贤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94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探讨了初中生主观幸福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编的中学生主观幸福量表经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较多,对家庭、自我、学习、同伴交往、教师及生活条件各方面比较满意。男女生在总体幸福、家庭满意、自我满意、同伴交往满意和生活条件满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3)初中生总体幸福与生活事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与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与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四项生活事件显著负相关。不喜欢上学和与老师关系紧张对初中生总体幸福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 标签: 初中生 主观幸福感 生活事件
  • 简介:研究探讨了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幸福之前的关系。对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幸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价值取向对社会幸福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标签: 大学生 价值取向 社会幸福感
  • 简介:使用主观幸福量表和Ryff的心理幸福量表对1000名高校在读学生进行调查。对Ryff的心理幸福量表应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结构效度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量表的整体结构效度较好,仅有一个题目所属的维度需要调整。采用结构方程全模型技术对心理幸福的环境掌控和自我接纳两个维度和主观幸福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环境掌控对消极情感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自我接纳对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显著,另外,积极情感还是自我接纳与生活满意度的部分中介。

  • 标签: 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中介效应
  • 简介:采用公正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和积极/消极情感问卷,选取5—8年级565名留守儿童和64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探讨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公正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的公正得分存在边缘显著性差异(P=0.055);(2)总体上,留守儿童的公正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具体讲,留守4年半以下和4年半~10年,儿童的公正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10年以上的儿童公正得分和非留守儿童不存在差异;(3)各留守时间下,公正对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具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但对于消极情感仅在特定时间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表明,留守时间是影响儿童公正特点及其和主观幸福关系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留守儿童 公正感 留守时间 主观幸福感
  • 简介:学习主观幸福对中学生整体生活的满意程度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影响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的主要因素:学习体验、归因倾向、学习成绩、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支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学校、教师及家庭的教育建议。

  • 标签: 学习主观幸福感 影响因素 教育建议
  • 简介:目的:研究职高学生母亲教养方式、自尊对主观幸福的影响。方法:应用母亲教养方式问卷、自尊量表和主观幸福问卷对职高学生进行调查,在SPSS16.0中进行分析。结果:职高学生的主观幸福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且无性别差异;自尊可以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母亲教养方式中母亲拒绝维度、母亲过度保护维度与主观幸福呈显著负相关,母亲情感温暖维度与主观幸福呈显著正相关,且母亲拒绝维度可以负向预测主观幸福

  • 标签: 职高学生 母亲教养方式 自尊 主观幸福感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了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及主观幸福.结果显示,随着文化融入的进程,中国留学生对澳大利亚主流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国文化认同减弱;文化融入进程对个体取向没有显著影响,但通过主族和客族文化认同间接地减弱集体取向;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产生间接的影响.

  • 标签: 中国留学生 社会取向 主观幸福感 文化认同 融入 中国文化
  • 简介:目的:探讨大学生成就目标与主观幸福的关系。方法:采用成就目标量表、主观幸福量表整群抽样调查247名大学生。结果:①来自乡村的大学生的掌握目标显著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女生的成绩回避目标显著高于男生。②掌握目标与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成绩接近目标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成绩回避目标与消极情感显著正相关。③掌握目标正向预测积极情感,负向预测消极情感;成绩接近目标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成绩回避目标正向预测消极情感,负向预测积极情感。结论:掌握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有利于主观幸福,成绩回避目标不利于主幸福

  • 标签: 大学生 成就目标 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