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对8省市的428位专业人员所进行的价值取向研究表明,我国专业人员的价值取向总体倾向是积极向上,与社会期待相符合的,重视社会责任、工作、公众利益、法律规范、感情和家庭的价值;性别、文化程度和年龄等人口统计学因素显著影响专业人员的价值取向的个别侧面,但收入水平、婚姻状况和家庭结构的作用不显著。

  • 标签: 专业人员 价值取向 价值观 法律法规
  • 简介:尝试用新的视角——取向研究视角,对价值观进行整合研究,建构一种与社会情境结合更紧密、更具概括性的价值观取向理论。价值观取向理论的假设结构模型包括四种价值观取向维度: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根据理论模型编制价值观取向量表,以974名被试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该理论结构的存在,理论结构中各维度的因素负荷和拟合指数良好,价值观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 标签: 价值观 取向理论 结构 实证
  • 简介:情绪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活动,也是心理学家研究地较多的心理领域。情绪的生理取向探讨了个体生理机制与情绪活动变化的关系;认知取向强调了认知在情绪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行为取向通过研究情绪的外显行为反应以确定情绪。本文从情绪的这三个取向来介绍了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 标签: 情绪研究 心理活动 日常生活 心理学家 生理机制 认知取向
  • 简介:本研究采用爱荷华赌博任务(IowaGamblingTask,IGT)范式,探究工作记忆在情感决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风险取向类型与工作记忆的作用机制。以88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变量2(风险取向类型:风险偏好/风险规避)×2(工作记忆负荷:无负荷/有负荷)的混合实验设计。结果发现,高工作记忆负荷会降低被试的IGT成绩;工作记忆负荷和风险取向类型存在交互作用,即对于风险偏好型被试,工作记忆负荷对IGT损失敏感性的干扰并不明显,但对于风险规避型被试,高工作记忆负荷时的IGT损失敏感性比低工作记忆负荷时的更差。这些结果表明工作记忆和风险取向均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决策。

  • 标签: 工作记忆 风险取向类型 爱荷华博弈任务 情感决策
  • 简介:一、焦虑性心理异常的原因关于焦虑性心理异常的激发因素,有诸多解释,内心冲突、实施抉择、冲动或使个体感到惊恐的感觉都有可能引起各种异常心理的发作。然而在这些解释中,较有代表性的流派或理论有精神分析、心理动力观、行为主义、社会文化学派和人本主义。

  • 标签: 心理异常 焦虑 原因 治疗 社会文化学派 内心冲突
  • 简介:人格的行为遗传学研究,是以研究遗传和环境的差异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的程度为目的。为探讨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该文以天性和教养为突破口,紧紧围绕行为遗传学在人格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遗传力、环境、特定基因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在个体人格发展过程中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关系。

  • 标签: 行为遗传学 人格 遗传 环境 基因
  • 简介:本研究采用爱荷华赌博任务的变式和BallonAnalogueRisk-takingTask对60名大学生进行实验,考察本钱的多少与个体风险取向类型对爱荷华赌博任务有什么样的影响。实验发现,个体的风险取向类型是爱荷华赌博任务成绩的影响因素,典型的风险趋向型被试在爱荷华赌博任务中的成绩很像VMPFC的患者。

  • 标签: 爱荷华赌博任务 风险取向 本钱 情感决策
  • 简介:研究探讨了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幸福感之前的关系。对4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幸福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并且价值取向对社会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标签: 大学生 价值取向 社会幸福感
  • 简介:使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对1000名高校在读学生进行调查。对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应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结构效度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量表的整体结构效度较好,仅有一个题目所属的维度需要调整。采用结构方程全模型技术对心理幸福感的环境掌控和自我接纳两个维度和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环境掌控对消极情感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自我接纳对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显著,另外,积极情感还是自我接纳与生活满意度的部分中介。

  • 标签: 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中介效应
  • 简介:通过对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因素的基线调查,编制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进而分析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因素及大学生择业观.结果表明:(1)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的因素依次为工资福利、自我价值的实现、专业及个人兴趣、工作环境、社会需要、工作稳定性、生活环境等;(2)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3)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具有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个维度,而且大学生更倾向于个人取向;(4)不同性别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对择业标准的认识上可能不同.

  • 标签: 择业价值趋向 因素分析 效度 信度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了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及主观幸福感.结果显示,随着文化融入的进程,中国留学生对澳大利亚主流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国文化认同减弱;文化融入进程对个体取向没有显著影响,但通过主族和客族文化认同间接地减弱集体取向;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

  • 标签: 中国留学生 社会取向 主观幸福感 文化认同 融入 中国文化
  • 简介:本研究采用现场实验,探讨目标协调或目标差异的成绩反馈对不同成就动机学生后继成绩的影响,被试共170人。结果表明:(1)成绩反馈不能独立地影响学生后继成绩的提高或降低。(2)成绩反馈对不同成就动机取向的学生后继成绩具有不同的影响,并且只表现在依从应该-他人目标时。(3)成就动机取向与目标类型在学生的后继成绩上存在交互作用,并且只表现在目标差异的反馈条件下。

  • 标签: 成绩反馈 成就动机取向 理想-自我目标-应该-他人目标
  • 简介:采用价值取向滑块测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普遍信任量表,对329名在校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检验了大一新生的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同情关注与普遍信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同情关注和普遍信任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和同情关注均可正向预测普遍信任;观点采择和同情关注在价值取向和普遍信任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大一新生群体中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同情关注和普遍信任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初步有效的数据支撑。

  • 标签: 价值取向 观点采择 同情关注 普遍信任
  • 简介:未来时间洞察力是指向未来的人格特点,是时间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交点。本研究探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人格之间的关系问题。从人格心理学中选择了自我同一性和归因取向作为研究内容。采用问卷法对11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归因风格调查问卷”。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相关显著,并且自我同一性整合程度越高,未来时间洞察力越高;(2)归因取向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不显著;(3)性别、年级、专业和未来时间洞察力、自我同一性状态以及归因取向相关不显著。根据结果得出结论为自我同一性影响未来时间洞察力,归因取向对未来时间洞察力影响甚微。

  • 标签: 未来时间洞察力 自我同一性 归因取向 关系研究
  • 简介:基于长期以来德育工作往往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现状,通过文献研究,结合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具体案例,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中学人本德育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当前学校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构建人本德育的观点,并为构建人本德育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 标签: 人本主义 人本德育 德育实践
  • 简介: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是宗教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但它是否能够直接在中国应用,是否有不适合之处是一个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本文选取在中国社会具有相当重要性的佛教徒来作为基督徒的参照。通过问卷的形式,本研究发现,奥尔波特的内在、外在宗教取向二分思想在佛教徒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不适用性。亚伯拉罕系宗教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在非基督教文化中不适用;基督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并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真正的信徒”的标准;奥尔波特的“外在取向”并没有穷尽所有的可能性;宗教取向二分理论成立的前提——“有真正的信徒和非真正的信徒两种类型,且二者之间能够明确分开”——可能在佛教中不适用;部分佛教徒的行为并非源自宗教,而是源自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对于这一部分信徒,宗教不能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宗教也不是他们行为的原因。

  • 标签: 奥尔波特 内在取向 外在取向 IE量表
  • 简介:一、定义所谓网络心理咨询,是指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当事人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过程:就目前而言,网络咨询方式主要包括即时聊天软件(QQ,IC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个别或团体交谈等。正如互联网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影响喜忧参半。互联网被人们形象地喻作“双刃剑”一样。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形式,

  • 标签: 网络心理咨询 理论与实践 电子邮件 心理学理论 “双刃剑” 心理问题
  • 简介:近年来,箱庭研究在心理咨询实践和实证研究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当前箱庭研究领域的热点是融合以上两方面的研究,使其互相补充,共同推进箱庭疗法有效地融入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主流.

  • 标签: 心理咨询 实证研究 箱庭疗法 咨询者 来访者
  • 简介:积极心理学擅长心理疾病预防,但"幸福"的定义不能确定,价值观模糊,研究方法无法深入,缺乏可操作性。通过对277例基督徒疾病医治的实证研究,得出基督徒"爱"的能力是产生"神迹"的根本。首先基督徒"自爱"有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其次"爱人如己",甚至爱仇敌,用宽恕解除造成心理障碍的病理性罪恶感;最重要的是团队"爱"的力量,获得持久的支持和帮助,基督教"爱"的力量启迪积极心理学"幸福"的定义阐释和研究方法与实践

  • 标签: 宗教心理 积极心理学 基督教 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