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五”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在佛教传入中原的历史过程中,“五”曾有不同的翻译,如“五众”、“五聚”、“五受阴”、“五阴”等。每一种不同的翻译,其背后都隐含有对“五”涵义的不同理解,这也反映了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之过程。组成“五”的色蕴、受、想、行蕴和识蕴又有着不同的内涵与功能,色蕴主要指的是物质的要素,但又不限于物质,其余四指的是精神的要素。佛教认为,“五”相互作用,共同积聚成每一个人的人身,人们不知自己的真性被覆盖,痛苦就会多一些,只有认识到“五”的假合作用,才可令真性显发,而且,还要从空性的角度来认识“五”。

  • 标签: 五蕴 五阴 五众 不同翻译 涵义 功能
  • 简介: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新疆本土汉子,三十多年的生活亲历让我对这里多个穆斯林民族的开斋节心驰神往。然而,最使我钟情的要数这片广袤土地上的回族人的开斋节。因为,它所呈现的生活美学既能体现中国回族入的精神追求,又能反映新疆多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厚积淀。

  • 标签: 开斋节 新疆 回族 民族地域文化 生活美学 穆斯林民族
  • 简介:近年来,国内知识界流传着西方文化正在或者已经没落的说法。面对这样的论断,深思之后我们不禁要提出疑问:西方文化是否仍然具有生命力?如果有,其生命力的根源和动力何在?这关系到我们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关系到我们如何判断和定位西方文化的未来走向。

  • 标签: 文化生命力 西方文化 信仰 理性 知识界
  • 简介:隋朝时有一位已经得证二果的书生,名叫苟藉,他擅长书法,但不食酒肉。如果有人请他去写字,必须要心存恭敬,再设素斋才能请他到家里去,否则他是不会应请的,就即令勉强请他去了,他也不肯写字。

  • 标签: 隋朝 苟藉 《金刚般若经》 佛教文化
  • 简介:本文从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Nord)提出的文献翻译和工具翻译的角度,对美籍华人学者余国藩(AnthonyC.Yu)和英国汉学家詹纳尔(W.J.F.Jenner)两个《西游记》译本中佛教用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对比分析。余译本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西方读者了解佛教文化,主要采用文献翻译来传译原文中的佛教用语。与此同时,余译本也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阅读需求,常采用梵文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在传递原文信息的同时,也较好地将原文中佛教文化渗透到读者中,使译文读起来更具异国情调。而詹译本为了更加流畅地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可读性更强,倾向于主要使用工具翻译,如能在译入语文化基督教中找到类似的意象,多采用直接套用法。尽管两位译者所秉承的翻译理念有所不同,但其译作各有所长,受到东西方学术界的高度赞扬与肯定,以及西方读者的喜爱。本文认为以传播宗教文化、为研究者提供研究资料为目的时,译者宜主要采用文献翻译;以提高译文在西方普通读者中的可读性为目的时,宜主要采用工具翻译。

  • 标签: 文献型翻译 工具型翻译 《西游记》 佛教用语 翻译策略
  • 简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建设学习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造客观世界和主动世界,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标签: 学习型政党 机关建设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列宁主义
  • 简介:古来佛家就讲五明,五明中有医方明。医方明的本意在护四大所成的色身。印度佛教极重视医方学问。众所周知,印度的眼科水平曾经是古代世界的第一。时至今日,大乘菩萨道要化治世间,实现人间佛教,医学健康知识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期我们选登一篇专家的文章。文中结合了中西医学的道理,也许读者会从中得到一点益处?

  • 标签: 慢性盆腔炎 医学健康知识 佛教 治疗方法 机体免疫能力 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