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一种抵达艺术与人生至境的独特修持方法,诗与禅秉持“悟”、“妙悟”而抵达般若妙境。禅宗不藉文字、否弃概念,通过对思维定势的消解而超越对立,以情尘意垢的遣除而洞见自性本心,其进入诗学领域,对诗歌发生的艺术思维与个体审美心理体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自见本性、直指本心的超验意识,与文艺创造活动圆融、会通

  • 标签: 诗禅一致 艺术精神 思维形态 会通
  • 简介:有为、无为两缘起说,在佛教界对峙已久。虽两说各具颠扑不破的真理,各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并立共存,可显示大乘教义内容之丰富多彩;但未有高度的融合,还是美中不足。若能两说会通,则如锦上添花,镜旁置灯,更是美上加美,其意义是非常之大的。今且从以下四方面说明之:1.两缘起说本有其相互贯通的内在联系,其中蕴蓄着不少真理,必须会通,加以揭示,以利人群。有为、无为是直接成对之法,它是根据“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的缘生基本法则生起和存在的。有为法有生有灭,有形象、有作用,是法相;无为法与之相反,无生无灭,无形

  • 标签: 缘起说 有为法 大乘教 无为法 阿赖耶识 如来藏
  • 简介:佛学与后现代主义虽然是不同时代的哲学体系,形式上有较大差别,但他们之间还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对本体论的消解,对主体的否弃态度,对语言的解构,以及异质性思维方式等等.二者的比较会通有利于人们加深对佛学与后现代思想的理解.

  • 标签: 佛学 后现代 解构 差异性
  • 简介:佛性与般若是贯穿整部《坛经》的两个重要概念,惠能对它们作了相互贯通的阐释。佛性本合中道般若,佛性不二,心性不二,自心不二;般若之非有非无也在于显现佛性,般若与佛性体用一如相辅相成而为《坛经》顿悟解脱论的理论基础。本文拟从《坛经》的般若说、佛性论及般若与佛性关系三方面进行条分缕析。

  • 标签: 《坛经》 禅学思想 佛性 般若思想 道教文化
  • 简介:《起信论》与唯识宗本属不同的思想体系,太虚则用唯识宗的思想来解释《起信论》,认为二者可以会通。他对《起信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作了唯识化的解释,并依此筒别法藏等华严宗人对《起信论》的理解,批驳唯识宗学者对《起信论》的非难。他其实是以唯识思想来统摄《起信论》,确立了《起信论》在法相唯识学中的地位。

  • 标签: 太虚法师 《起信论唯识释》 起信论 唯识学 佛教 唯识宗
  • 简介:本文以庞迪我的《七克》与刘宗周的《人谱》为中心,对其中的克罪灵修和改过工夫作了对比研究。首先,在阿奎那的神哲学和天主教的灵修传统中,阐述了《七克》中克罪灵修的思想。其次,在刘宗周思想体系中,阐释了《人谱》中改过工夫的思想。最后,在耶儒双方各自宗教文化传统中,寻找到克罪灵修和改过工夫的相互会通之处。得出如下的结论:虽然克罪灵修和改过工夫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可以在会通中互相理解,进而在互相启发中,通过相互学习、彼此借鉴来丰富发展各自的克罪灵修和改过工夫传统。

  • 标签: 克罪灵修 七克 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