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正>最近天津社会科学伦理学研究所同志座谈台湾电视连续剧《含羞草》,大家认为剧中人物所表现出的爱情、婚姻、家庭道德观念,较好地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一部成功之作。

  • 标签: 尔刚 伦理学研究 社会科学院 天津 爱情观念 爱情生活
  • 简介:现代科学已经走向了“后学院”时代,在应用语境下与社会之网紧密纠缠。然而,随着科学语境的变迁,科学道德问题却日趋复杂,不断凸显出科学共同体自由和自律缺失所带来的道德困境。反思之后的理性选择是:在科学与社会适度“亲和”下保持道德张力,积极培育具有道德自律精神和自治能力的科学共同体,以科学精神和道德精神的辩证融合促进科学和社会的创新进步。

  • 标签: 后学院科学 科学道德 科学共同体 自由 自律
  • 简介:<正>在美国,越来越多的妇女倾向于寻求比她们年轻的男子作为理想配偶。这种“大妇小夫”被视为一种冒险或怪现象。然而,这种奇异的结合并非世间少见。据美国国家健康中心统计,美国每年就有二百万对大妇小夫的婚姻,其百分率已从1970年的

  • 标签: 婚姻观 男子 百分率 生理
  • 简介:道德因素已经成为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一股不可忽略的、恒久的力量。“美国例外,,主义、实用主义至上的道德原则和“人道主义”千涉原则是支持美国反恐战争的三大道德支柱。“道德责任”的背后是为了在全球推广美国价值观。

  • 标签: 美国 反恐战争 道德基础
  • 简介:美国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年轻的现代国家之一,同时也是现代世界最年轻强势的帝国,而且近乎施蒂纳意义上的那个"唯一者"。一个基于"五湖四海"的多民族移民——甚至,最初还只是被放逐的败落者或流放者——所组成的年轻国家,建国不足两百年便能够取大英"日不落帝国"而代之,成为现代世界头号帝国,这本身便是一个国际政治的奇迹,其间必有诸多耐人寻味之处。

  • 标签: 伦理学研究 唯一者 伦理思想 施蒂纳 政治价值 国际政治
  • 简介:<正>医学伦理学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在美国学术界颇受重视,蒂洛的《伦理学:理论与实践》一书对此有专章论述。本文拟根据该书提供的线索,扼要介绍美国学者关于医学道德的主要观点(本文引语,均出自该书),以窥美国医学伦理学之研究概貌,以供国内研究医学道德时批判借鉴之用。(一)研究范围和一般原则蒂洛认为,医学道德实质上与这一问题有关,即如何确立和保持病员、病危者与健康人、医务人员之间的人命攸关的道德关系;以医学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医学伦理学,不但要研究选择“治疗”手段的道德方式,而且要研究在交往关系中应如何“对待”病人。蒂洛具体列举了医学伦理学的研究所应包括的问题,对无可救药的垂死病人的治疗,停止治疗、听任病人死去(“听任死亡”),征得病人同意杀死病人(“仁慈赐死”),未得病人同意而杀死病人(“仁慈杀死”);对病人的行为控制,

  • 标签: 医学伦理学 人体实验 行为控制 道德关系 主要观点 学术界
  • 简介:<正>美国舆论研究公司(OpinionResearchCorporation)每两年进行一次民意调查,调查的问题是:你认为从事下列工作的人的道德行为是优秀、好、一般、不好,还是不予评论?下表是近几次调查的结果:

  • 标签: 道德行为 民意调查 道德评价 舆论 评论 职业
  • 简介:<正>当前,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社会风气的改变。要改变社会风气,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对广大人民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普及道德科学知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上海市伦理学研究会编写的《道德科学知识讲话》(简称《讲话》),就是普及道德科学知识的一本通俗读物。这本书的特点是:首先,重点地介绍了道德科学理论的基本常识。《讲话》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道德科学的基本原理,道德原则、规范体系,以及道德实践活动各个部分基本理论问题,特别突出了共产主义道

  • 标签: 科学知识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社会风气 广大人民 科学理论 讲话
  • 简介:<正>基础科学研究作为心理过程的评价,它也作出价值判断。但是,后者完全是内在的:它们涉及科学研究的要素,诸如资料、假设和方法,而不涉及科学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工程技术专家不仅作出内在的价值判断,而且也作出外在的价值判断:他评价他能得手的每一事物。在他看来,每一事物、过程或概念就某种实际目的而言,是好的、坏的或中性的。必须区分两类技术评价:技术效应、经济效应的评价与社会价值的评估。一项人工制品可以既有技术效应,也有经济效应,但无社会

  • 标签: 科学技术的价值 道德判断 技术效应 工程技术专家 价值判断 经济效应
  • 简介:托伦斯神学的目标在于重新建立神学的客观性和实在性。托伦斯的"神学之科学性"的思想源自于他对科学本质的重新认识。在托伦斯看来,神学的客观性就如同科学的客观性一样,不但表现在其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而且表现在其研究对象——上帝——也具有客观性。托伦斯认为,神学研究不但要注重理性的作用,还要强调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在这其中,"信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托伦斯 神学 科学性 客观性
  • 简介:科学家从事科学事业的动机,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二战作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标志着长期以来自由探索主导的科研时代的终结,小科学氛围下形成的职业操守难以应对战时以国家意志为转移的科研模式,科研伦理的失范使得身处其境的科学家们面临空前的道德困境。

  • 标签: 二战 科学家 道德
  • 简介:对于步入老龄化社会的美国,如何在卫生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既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卫生需求又能不损代际公正,美国学者Lamm、Daniels、Callahan和Churchill分别提出了功利主义、罗尔斯式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出自同情的正义这四种分配正义观。这四种分配正义观各有其理论得失,它们对于同样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今中国有着深刻的现实启示,即老龄化社会卫生资源分配正义应秉持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立场、保持同一性正义与差异性正义的协同、诉诸相关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以及个人的道德理性。

  • 标签: 美国 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 卫生资源 分配正义
  • 简介:康德从纯粹实践理性出发建构的伦理学存在着缺乏道德动机、德福矛盾等问题,其理论也因此而缺乏现实性。立足于神经伦理学这一视角,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可以对康德伦理学进行“科学地”解读。

  • 标签: 康德 神经伦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
  • 简介: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的关系作了辩证的分析,既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又以系统的技术整体论超越了技术决定论,强调科学技术的作用是在生产力的系统结构中实现的.在分析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时,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价值偏向,以制度批判超越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把科学技术与伦理价值置于人类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在人类实践基础上融通了两者的关系.

  • 标签: 科学技术 伦理维度 制度批判 人类实践
  • 简介:“扮演上帝”是一个主要用来描述生命科学及生物技术发展并对其进行社会评价的习语。在生存与发展意义上,人类有充分的理由去扮演上帝。随着越来越多的生命秘密被揭示,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似神力量。人类应该扮演上帝,人类能够扮演上帝,人类不得不去扮演上帝,扮演上帝已成为人类的宿命。基于自然界和生命世界的复杂性以及知识的有限性,人们在扮演上帝时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

  • 标签: 生命科学 扮演上帝 合理性 责任性
  • 简介:奥本海默的名字是和"曼哈顿计划"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奥本海默在"曼哈顿计划"中的杰出贡献,而被誉为"原子弹之父".但是奥本海默又是个悲剧人物,奥本海默自参与研制原子弹工作到战后的政治活动是科学家从政的悲剧结局.从中可以获得的启示,是科学家必须具有科学良心和社会责任.这就是,科学不仅仅是要追求真理,同时也要为人类造福.

  • 标签: 奥本海默 曼哈顿计划 原子弹
  • 简介:当代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学者艾里斯·扬和南希·弗雷泽围绕多元压迫之正义框架还是二元正义维度会更有利于新社会主义的联合策略问题,以及差异和承认政治问题所展开的政治哲学论辩,所致力于揭示的是,如何使得正义的理念和实践在反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具有深层的颠覆性这样一个共同的议题。二者的正义构想异同及其争辩所打开的话语空间,一方面向我们昭示了解放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斗争的努力一直在路上,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代美国新马克思主义对多元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框架的依赖本身限制了理论自身的潜力而未能深层有效地挑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 标签: 正义 再分配 承认 差异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