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道德和法律关系,是体现现代性本质个核心问题。“德法次序”概念,可以将日常德治和法治关系探讨,纳入到具有普遍性政治哲学框架中来,实现现代政治哲学叙事。

  • 标签: 德法次序 道德 法律 德治 法治
  • 简介:乞讨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乞讨在当代中国泛滥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了比较大冲击,在如何对待乞讨和乞讨者问题上存在着很多分歧,其中价值观矛盾及其所引起道德困境构成了对乞讨现象争论焦点.我们必须把乞讨作为手段和乞讨者对生活方式自愿选择区别开来.如此才能对乞讨之中手段和目的关系、乞讨者和施舍者之间关系、乞讨者和管理部门之间关系进行恰当道德定位,并为处理乞讨问题提供依据.

  • 标签: 乞讨 乞讨行为 乞讨资格 道德困境
  • 简介:在信息伦理学领域,存在着两不同研究取向:有些学者将信息伦理学作为门非规范伦理学来研究,而另些学者则偏重于信息伦理学规范性质.信息伦理学作为门规范学科,应当研究不同类型信息活动中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伦理问题,而不能成为计算机伦理学、媒体伦理学、生物信息伦理学、网络伦理学集装箱.规范信息伦理学可以参考义务论、美德论、效果论分析框架,而且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方法.各国信息伦理学有本土化问题,但在全球性信息沟通中,应当实现不同信息伦理学整合.

  • 标签: 信息 伦理 信息伦理学
  • 简介:在当代德性伦理学哲学思潮中,较之于学者们普遍重视亚里士多德理性主义传统,相对受到忽视休谟情感主义传统反倒更有可能为我们提供德性伦理学在当代复兴思想源泉,在与儒家德性论会通语境之下尤其如此。当代道德发展心理学研究印证了休谟移情观念,而这移情观念又可以用来对道义论进行情感主义辩护,即建基于移情观念的当代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

  • 标签: 德性伦理学 情感主义 理性主义 休谟 移情
  • 简介: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所应该遵循原则和规范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重要保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然而,在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建构中,却存在伦理需求与道德供给之间深刻矛盾,即具有普遍意义公共伦理缺乏与道德日益多元化、个体化之间矛盾。面对如此困境,在实际操作层面,基于个体社会角色思考或尝试也许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建构打开另外扇窗户。

  • 标签: 公共伦理 个体 角色
  • 简介:公私之辨是伦理学核心问题之,伦理学诸多问题都与此相关或由此衍生。耙梳中外伦理思想上公私之论,能够发现在不同文化谱系中对公私问题理解与措置上和差异,这对于我们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合理地处理公私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公私之辩
  • 简介:与西方哲学家由于要限制社会中贫富差距、改善处境较差社会成员生存状况而讨论正义问题初衷不同,俄罗斯思想家却是鉴于平均主义民族心理在俄罗斯根深蒂固和平均主义社会思想在俄罗斯广泛传播而讨论正义问题,因此,俄罗斯思想家正义观总是透露着对人个性和独特性凸显与强调。作为20世纪俄罗斯著名政治哲学家,伊万·伊里因(1883-1954)对正义思想表达鲜明地体现了俄罗斯正义思想这独特性。伊里因正义观以其精神哲学为基础,着重于强调人独特性,提出作为差别化艺术正义思想,由此表达出批判平均主义、强调要尊重人个性和独特性社会建设方向。相较于西方正义理论,伊里因正义观不失为讨论正义问题个面相,同时,对于我们远离平均主义误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 标签: 正义 精神 人的独特性 差别化的艺术
  • 简介:提高劳动报酬是个涉及劳资关系交换和社会财富分配复杂正叉问题。劳资关系交换正叉是否“合乎公平正义”是个充满现实纠结社会问题。社会财富分配正义旨在建构保障、拓展和超越交换正义,普惠民生大劳动报酬观。方面,通过劳动要素资源均衡化,实现劳动报酬与人再生产需求全面协调发展;另方面,通过承认和尊重民生权利,以彰显提高劳动报酬民生逻辑。大劳动报酬观正当性与权威性需要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方协同联动,以建构个和谐共融行动共同体。

  • 标签: 大劳动报酬观 交换正义 分配正义
  • 简介:关注和研究现实伦理问题,既是当代伦理学应用特征表现,也是伦理学发挥其实践功能必然要求。伴随人类文明与进步而出现和发展起来城市,既是人类物质财富集中地和人类精神文化创新地,也是城市居民学习、工作、居住、娱乐家园。毋庸置疑,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抑或说与城市居民美好生活休戚相关。显然,现代城市规划不仅是对城市空间物质性规划,更是以决策——实施为导向公共政策和以定价值目标为前提

  • 标签: 城市规划 价值重估 伦理学 伦理反思 现代 批判
  • 简介:在马克思伦理思想整体框架中,道德是个显性概念,伦理则是个隐而不彰概念。马克思伦理思想中不仅有关于道德问题思考,而且也有关于伦理概念考量,其共同体思想中就包含了对伦理内涵把握。通过对马克思伦理思想中道德和伦理两个概念分析,既可以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中黑格尔元素,更能够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对黑格尔伦理思想超越。

  • 标签: 道德 伦理 共同体 马克思伦理思想
  • 简介:追求理性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生活核心理念。公共理性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理性,运作于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以及国家公共权力机构,意在生成公共生活基本规则与关于社会基本结构正当性共识,以促进公益、维护公民之权益。公共理性存在与有效运作对于个共同体政治治理具有积极价值与功能。

  • 标签: 公共理性 公民 共识 公共领域
  • 简介:国家治理能力现代中所包含能力性质、能力范围、能力体现,合称为国家治理道德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主要表现为人能力现代,其伦理意蕴主要体现为治理主体道德能力、治理过程道德落实、治理客体道德塑造以及治理国际伦理意义等几个方面。

  • 标签: 国家治理 道德能力 伦理意义
  • 简介:当前治理伦理转型,更加倡导价值理性复归。作为基层社会基本单元村级、乡镇、县域也要遵循这样治理逻辑,才能实现实现社会良序运行。村级治理是国家治理关键环,由汲取到服务这村级治理逻辑变迁过程,体现了广大农民平等公民权回归,展现了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互动和依赖关系。作为国家行政权力体制末梢,伴随乡镇机构改革推进,乡镇政权运作逻辑发生了新变化,强制行政管理逐渐退去,多元治理模式逐步确立。作为国家力量在乡村社会代表,县域治理伦理由动员型向回应型转变,促使基层政府与社会关系不断完善,实现基层政府回应与民众反馈有效结合。

  • 标签: 国家治理 基层治理 社会治理 治理伦理
  • 简介:在当前农民家庭经济生活实践中,家庭伦理同农民家庭现代呈现出了有机“亲和”关系。家庭伦理是传统儒家伦理在农民家庭中基本表现,它提供了农民家庭经济活动基本规范,并赋予农民经济行动以意义,从而形塑了以伦理为本位农民家庭经济组织。在这种以伦理为本位农民家庭经济组织中,农民家庭根据不同成员在家庭中关系地位和身份角色安排家庭分工,普遍形成了“半工半耕”家庭经济结构。这使得农民家庭能够充分利用市场机会,合理配置家庭劳动力,以实现家庭收入最大化。同时。这也奠定了农民家庭现代基础。在家庭继替过程中,随着家庭财富在代际之间有序传递,子代家庭得以逐步实现现代财富积累。

  • 标签: 家庭伦理 家庭分工 半工半耕 家庭继替
  • 简介:国家治理现代项全面发展系统化工程,它与文明城市创建之间存在内在相关性。方面,国家治理现代总目标的提出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另方面,文明城市创建也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整体进程。因此,根据国家治理现代要求,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创建工作,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以现代国家治理理念来引导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能够极大地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整体进程。

  • 标签: 国家治理现代化 文明城市创建 多元主体 法治
  • 简介:农民经济理性问题在本质上是农民精神现代问题,主要包括农民经济动机、经济美德以及经济认知三个层面的转化问题。在生产经营结构市场化变迁、“离土不离乡”进城务工和“离土又离乡”外出打工等新兴经济活动推动下,我国农民正处于从传统经济理性转向现代经济理性发展转型期,突出血缘亲情伦理传统经济理性正在淡化,注意市场科技伦理现代经济理性正在形成,以血缘地缘弥补现代缺陷农民经济理性正在孕育。我国农民方面要努力跟上现代步伐,积极倡导尊重契约规则市场经济理性和追求量化计算现代科技理性;另方面要积极规避现代陷阱,大力弘扬有助于缓解“见物不见人”问题血缘亲情理性和遏制过度掠夺自然倾向地缘生态理性。

  • 标签: 经济伦理 经济理性 农民 现代化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提出了个多层次欲望概念,并在其道德哲学研究中对这个概念作出了进发展。他区分了般而论欲望和具体欲望形式,前者通常被认为是灵魂中与理性相对部分,后者则根据其目标以及追求方式不同而区分为欲求、冲动和想望。其中,想望作为特殊欲望,本身便包含了对价值敏感并且自然地与理性判断致。本文试图指出,般而论欲望概念难以为人类行为多重动机及其相互间竞争关系给出恰当说明,而经过区分欲望概念则突破了理性与欲望对立传统思路,不仅使我们对人性复杂具有更加深入认识,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观察人类行为并对其作出恰当道德评价。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欲望 理性 灵魂 不自制
  • 简介:合作与人性关联,是当今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探讨热点问题。当代进化生物学和博弈论都证实,自利可以导向合作,其路径就是亲缘选择和互惠利他;实验经济学家认为,合作并不全然基于个体利益,而且还基于人社会偏好。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作为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体性与整体性于二重性存在物,其本性是社会交往。但人交往以竞争与合作为最基本共生并存交往形式。合作首先基于利益,同时合作以正义为前提约束,也与人利他性情感即道德感有机融通。因此,合作具有深厚的人性基础。从本质上说,人就是个合作性物种。

  • 标签: 合作 亲缘选择 互惠利他 社会偏好
  • 简介:坚持什么样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文化,反映出个政党思想信念和精神境界是否先进,决定了党在文化建设上吸引力、凝聚力.本文着力探讨了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历史事实及其必然,并论述了当今应如何发展以'三个面向'为时代特征、以'民族科学大众'为标志社会主义文化.

  • 标签: 文化 先进文化 文化建设
  • 简介:康德自然观直受到广泛误解,“人是创造终极目的”这命题被认为是人类中心主义典型代表,他二元论哲学框架也被指责为人与自然对立罪魁祸首。然而人们只注意到康德对理性主体高举,却忽视了他在美学和历史哲学中关于“自然主体性”阐发;在其中,自然不但不是僵死、对象性东西,而且被认为在人之成为人过程中以及在人类历史进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作用。康德所努力探索现代“天人合”蓝图,使得自然科学和人类自由都得以保全。

  • 标签: 康德 自然观 现代 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