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5 个结果
  • 简介:胚胎干细胞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干细胞来源的伦理争论,提出了如何看待“胚胎道德地位”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有三种观点,它们分别从生物性、理性功能以及人的潜能性来界定胚胎的道德地位。通过对三种观点的分析,本文强调坚持人的尊严原则,是推动新兴生物技术发展的核心和归宿。

  • 标签: 胚胎 胚胎干细胞 生命伦理
  • 简介:社会舆论往往对教师有较高的道德期待,希望教师有美德,能够为人师表。但教师往往会把自己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把知识和技能教育看作自己当然的职责,而放弃自己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何种意义上承担道德教化的责任,在何种意义上具有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对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标签: 道德实践 教师 实践主体 社会舆论 为人师表 技能教育
  • 简介:当代生殖技术对女性的尊严可能带来双重效应:一方面可能提升女性的尊严,另一方面也可能贬损女性的尊严.女性惟有摆脱父权制文化给定的女性形象,重构女性主体性,赢得做人的尊严,才能维护自己的女性尊严.也就是说女人只有首先被当做人来尊重,然后才可能被当做女人来尊重.惟其如此,生殖技术对于女人才是福音,否则它会成为女人的梦魇.

  • 标签: 生殖技术 人的尊严 女人的尊严
  • 简介:物种是否具有道德地位以及具有什么样的道德地位与物种是否具有本质以及具有什么样的本质有关。“物种个体论”是不成立的,由此,物种不具有如生物个体那样的道德地位。“物种多元论”否认物种具有“自然类”的本质,因此,物种也就不具有“类”意义上的道德地位。“关系本质主义”不是真正的本质主义,由此也不能给物种道德地位的确立以确实支持。只有“内在生物本质主义”之“理想的‘DNA条形码’”,才能作为物种的“真实本质”,由此也才能使得物种具有内在的、天赋的价值,并据此拥有道德地位。维护物种的道德地位,就是维护这样的本质。鉴于物种的其他概念而伦理地对待物种,不是基于物种自身拥有相应的道德地位,而是基于物种之成员及其环境所拥有的相应的道德地位

  • 标签: 物种 本质 道德 物种歧视 权利
  • 简介:从生物学哲学的角度看,人胚胎具有重要的生命价值和一定的人格性,同时人胚胎也具有工具性和一定的物性,人胚胎的伦理地位具备"人"和"物"的两重性,二者是互补的。人胚胎是世代交替的一个过渡环节,是人类存在的特殊形态,具有发育为人的潜能。胚胎相对于一个物种的整体生存而言,它只是人类种族整体生存的一个环节和部分,只是实现世代交替的一个工具,因此人胚胎具有工具性。可以利用人胚胎开展医疗和科研工作,但应当进行严格的限制和监管。

  • 标签: 人胚胎 生物学哲学 生命价值 伦理地位
  • 简介:主体价值在经济与道德关系中的地位杨一民,杜建国一有些人在对经济与道德关系的审视中,总是难以走出“二律背反”的两难处境,似乎经济与道德的一方发展必以限制对方的发展为条件。他们提出的问题是:究竟是以经济为主而使道德屈从于经济的发展呢还是相反?从形式上看,...

  • 标签: 经济与道德 主体价值 价值主体 伦理观 市场经济体制 实践活动
  • 简介:辜鸿铭女性伦理思想包含女性与文明、理想女性观、婚姻的道德基础与社会责任等三方面的内容。他对女性在文明中的价值的赞美、对传统妇女所从事的家庭劳动的社会价值的高度肯定,以及对婚姻的社会责任的极其重视,包含着伦理的合理内涵。与此同时,其思想的局限性也鲜明地体现在:重国格独立,轻视妇女人格独立,重视妇女“妻职”,忽视妇女“人职”;片面强调妇女在婚姻中的责任与义务,抹杀女性在婚姻中的主体地位

  • 标签: 辜鸿铭 女性伦理思想 合理内涵 局限
  • 简介:女性主义伦理学伴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深化,产生于最近三十年,其主要标志是卡罗尔·吉利根教授的《不同的声音——心理学理论与妇女发展》的出版.此后,女性主义伦理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性伦理等领域,形成不同的交叉学科.作为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关怀伦理学,一直备受女性主义伦理学家的关注.关于关怀伦理学,学术界比较有争议的几个问题有:性别与道德的关系、关怀与正义的关系、关怀伦理学的理论归属等.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出现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同时,也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性别分析法.但是,女性主义伦理学作为一种新兴学科,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女性主义伦理学 关怀伦理学 关怀 正义 性别 道德
  • 简介:本文通过论述秋瑾冲破传统婚姻关系的事例,探讨秋瑾有关男女平权、女性自立以及女权革命与社会政治革命相结合的思想与实践,以期对于秋瑾的近代新型女性形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 标签: 秋瑾 近代新型女性 男女平权
  • 简介: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传统女性伦理转向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女性伦理开始了以反对封建纲常伦理的束缚、追求人格独立为主线的嬗变,具体表现为:批判封建家族制度,呼吁“女子家庭革命”;抨击封建婚姻制度,主张婚姻改良;兴女学,反对“女子无才便是德”;恢复女性“营业之权利”,摆脱经济附庸地位;争取女子政治权,倡导男女政治平等。

  • 标签: 辛亥革命时期 女性伦理嬗变
  • 简介: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女性人格意识自我觉醒的高潮,开启了女性人格意识觉醒从朦胧走向理性、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新阶段。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人格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为:在婚姻领域,抵制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主;在教育领域,争取大学开放女禁,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涌现;在社会领域,争取男女社交公开,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经济领域,谋求男女职业平等,呼吁女子财产继承权;在政治领域,投身五四爱国运动,发起女子参政运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人格意识的觉醒是空前的,虽然有局限性,但取得了许多历史性突破,并为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女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 标签: 新文化运动时期 女性人格意识 觉醒
  • 简介:"风险社会"已是人类可经验到的事实.风险是一个表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它是预测和控制人类活动的未来结果,即激进现代化的各种各样、不可预料的后果的现代手段,使一种拓殖未来的企图,一种认识的图谱..在风险社会,风险是永恒存在的,它只具有有限的可控性,对人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风险和责任是内在关联的.风险社会赋予了伦理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加强风险社会的伦理研究,建立风险伦理学,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防范风险.

  • 标签: 风险 风险社会 贝克 吉登斯 风险伦理学 正义
  • 简介:学界关于公德和私德问题的讨论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高度注重礼仪道德的文明古国,但在公共生活领域却普遍缺乏公德意识,这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典型的家长式的封建专制政治所能培育的只能是一种私德观念。只有形成一个民主的、开放的、法制的、尊重和维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公民社会,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公德”观念来。公德的缺乏必然会增加社会进步的成本,因而公德的培育和倡导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培育公德意识方面,应当特别重视公德的积极内涵和消极内涵。

  • 标签: 公德 私德 社会和谐
  • 简介:每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需要在维护和创新两个基本层面展开,社会公德维护是其建设的中心任务。目前中国社会维护公德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往往会使人陷入道德悖论现象的“怪圈”而难以自拔,进而导致“道德冷漠症”屡见不鲜。维护社会公德的当代课题就是要走出这种“怪圈”,这就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理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产生“怪圈”的社会历史原因,构建维护社会公德的社会公平机制。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 社会公德维护 道德悖论现象 社会公平机制
  • 简介:“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时,有人担心这一方略是否会带来人治的后果,也有一些法学家则对其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最好的治理方式是法治,因为法治实质是法律家之治,而且我们也可以培养充分而全面的法律人才,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简而言之,法治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相反,德治却不具有。所以“在法治正在全面推行的社会里,德治应该缓行”。面对这一质疑,伦理学工作者必须做出解答,当然这

  • 标签: 《法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 书评 德治理论 李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以德治国
  • 简介: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共伦理建构中,却存在一种伦理需求与道德供给之间的深刻矛盾,即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伦理的缺乏与道德日益多元化、个体化之间的矛盾。面对如此困境,在实际操作层面,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或尝试也许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的建构打开另外一扇窗户。

  • 标签: 公共伦理 个体 角色
  • 简介:公德总是相对于私德而言的。根据对公德的“公”之范围的不同界定,原先的公德就会转变为私德。公德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个体性美德与制度性美德。在个体性美德中,正义具有与其他美德极为不同的特征。我们的公德建设应从个体正义感的培养与制度正义的构建和维系入手。

  • 标签: 公德 私德 制度性美德 正义
  • 简介:社会公正是一个亘古至今不衰的话题,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普遍的理想。它是当今各国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涉及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的跨学科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与社会公正要求不相符合不尽协调的诸多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探讨思考与之相关的社会公正问题,对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标签: 社会公正 市场经济社会 中国改革 伦理学研究 人类社会 自由和谐
  • 简介:"国家中心主义"在主流范式的理论建构中具有本体论意义。主流范式假定,世界秩序是其基本构成单位——理性国家——逐利行为的副产品。以"理性自主"的男人为原型,主流范式塑就了理性国家的身份特质,并就此割裂了性别要素与世界秩序之间的关联,划清了国家道德与普遍道德的界限。理性与道德对立导致了世界秩序范畴对道德和性别的排除,最终将国际关系塑造成真正的"无女人世界"。

  • 标签: 女性主义 国家中心主义 理性国家 国家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