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老年社会工作是具有鲜明伦理道德特征的专业服务活动。老年社会工作者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伦理困境,表现为对不同对象的忠诚、案主自决与专业家长主义之间、专业价值与文化传统之间、隐私权和知情权之间的矛盾。利益与价值的多元化、多重伦理选择依据以及老年人的特点是老年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成因。老年社会工作者应坚持生命优先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差别平等原则、自主原则等来应对伦理困境。

  • 标签: 老年社会工作 伦理困境
  • 简介:人类在解决了经济学意义上的生存问题的同时却带来了生态学意义上的生存危机。原因何在?乐观的人们会认为是由于我们的经济和技术还不够发达。解决生态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当然还有些较清醒的人看到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不平衡和社会的非正义也是原因之一,因为这种不平衡和非正义影响

  • 标签: 《启蒙之后》 卢风 生态环境 文化内涵 自然主义
  • 简介: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的终极关怀,是理性的非理性存在方式,是人的精神支柱。道德理想主义,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以及社会主义低谷是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发展经济,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强化规则意识等克服道德信仰危机的主要措施。

  • 标签: 道德信仰 信仰危机 成因
  • 简介:诚信是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基础,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人失去了诚信和道德准则,当前社会中的道德失范现象已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诚信是社会秩序有机系统的价值核心,诚信是维系人们各种交往关系的重要链条。缺少了诚信这一链条,各种交往关系便会散架,进而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 标签: 诚信 道德危机 道德失范现象 社会安定 社会秩序 交往关系
  • 简介:美国金融危机实质上也是一场道德危机。思想上重利轻义、重物轻人、耻感蜕变,制度上缺乏监督、少有惩戒等是导致这场危机的伦理文化根源。在后危机时代,整个社会只有对金融危机中透现出的道德危机进行深度反思,从制度和意识等多个层面予经济伦理文化以重建,才能最终引导经济走出困境重现繁荣。

  • 标签: 金融危机 道德危机 制度 意识
  • 简介:经济高速增长导致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生态环境恶化又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社会陷入“经济增长环境危机”的悖论之中: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并存。因此,必须实现伦理学范式转型,树立生态伦理价值观,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树立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标签: “经济增长-环境危机”悖论 工具理性 可持续发展
  • 简介:"风险社会"已是人类可经验到的事实.风险是一个表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它是预测和控制人类活动的未来结果,即激进现代化的各种各样、不可预料的后果的现代手段,使一种拓殖未来的企图,一种认识的图谱..在风险社会,风险是永恒存在的,它只具有有限的可控性,对人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风险和责任是内在关联的.风险社会赋予了伦理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加强风险社会的伦理研究,建立风险伦理学,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防范风险.

  • 标签: 风险 风险社会 贝克 吉登斯 风险伦理学 正义
  • 简介:学界关于公德和私德问题的讨论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是一个高度注重礼仪道德的文明古国,但在公共生活领域却普遍缺乏公德意识,这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典型的家长式的封建专制政治所能培育的只能是一种私德观念。只有形成一个民主的、开放的、法制的、尊重和维护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公民社会,才能培育出真正的“公德”观念来。公德的缺乏必然会增加社会进步的成本,因而公德的培育和倡导是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培育公德意识方面,应当特别重视公德的积极内涵和消极内涵。

  • 标签: 公德 私德 社会和谐
  • 简介:每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都需要在维护和创新两个基本层面展开,社会公德维护是其建设的中心任务。目前中国社会维护公德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往往会使人陷入道德悖论现象的“怪圈”而难以自拔,进而导致“道德冷漠症”屡见不鲜。维护社会公德的当代课题就是要走出这种“怪圈”,这就需要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原理的指导下,正确认识产生“怪圈”的社会历史原因,构建维护社会公德的社会公平机制。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视野 社会公德维护 道德悖论现象 社会公平机制
  • 简介:“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时,有人担心这一方略是否会带来人治的后果,也有一些法学家则对其的合理性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里,最好的治理方式是法治,因为法治实质是法律家之治,而且我们也可以培养充分而全面的法律人才,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简而言之,法治具有极大的可操作性,相反,德治却不具有。所以“在法治正在全面推行的社会里,德治应该缓行”。面对这一质疑,伦理学工作者必须做出解答,当然这

  • 标签: 《法治社会中的伦理秩序》 书评 德治理论 李建华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以德治国
  • 简介:社会公共伦理作为人们在公共生活领域所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规范以及维持社会稳定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公共伦理建构中,却存在一种伦理需求与道德供给之间的深刻矛盾,即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伦理的缺乏与道德日益多元化、个体化之间的矛盾。面对如此困境,在实际操作层面,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或尝试也许能为当代中国社会公共伦理的建构打开另外一扇窗户。

  • 标签: 公共伦理 个体 角色
  • 简介:基督教伦理强调关爱,尤其是关心贫穷人及社会上有特别需要的弱势社群。因此基督教群体在历史上曾积极推动政府制定一些社会福利及经济政策,以确保社会上弱小社群的基本需要得到保障。这些思想和行动,与强调私利及政府不干预政策的自由经济主义看似矛盾,以致不少人忽略了其伦理思想曾在自由经济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自由经济主义发展至今,只顾个人利益而罔顾他人及社会的得失,个人的贪婪导致殃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亦受到基督教人士广泛的批评。基督教伦理思想对自由及公平的定义、对私有制的看法,以及基督教学者和教会领袖对自由经济主义下产生的金融危机的批判,对解决自由经济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启迪意义。

  • 标签: 基督教伦理 自由经济主义 金融危机
  • 简介:公德总是相对于私德而言的。根据对公德的“公”之范围的不同界定,原先的公德就会转变为私德。公德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个体性美德与制度性美德。在个体性美德中,正义具有与其他美德极为不同的特征。我们的公德建设应从个体正义感的培养与制度正义的构建和维系入手。

  • 标签: 公德 私德 制度性美德 正义
  • 简介:社会公正是一个亘古至今不衰的话题,追求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普遍的理想。它是当今各国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涉及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的跨学科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市场经济社会实现了长足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着与社会公正要求不相符合不尽协调的诸多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进程中,探讨思考与之相关的社会公正问题,对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标签: 社会公正 市场经济社会 中国改革 伦理学研究 人类社会 自由和谐
  • 简介:2010年"养老保险"首次成为关注热词排行第一。2013年"两会"前夕,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与人民网第十二次联合推出的两会"十大热点"问题结果显示,"社会保障"以18%的支持率、142501张选票高居选项热度排行榜第一位。有关社会保障的话题已经连续四年独占鳌头,成为社会公众对两会议题中最为关注的内容。这说明社会保障牵动着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内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民心所向。

  • 标签: 社会保障制度 伦理 2010年 养老保险 人民日报 社会公众
  • 简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一种伦理精神来支撑.本文将塑造城市精神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联系起来,认为作为时代进步表征的城市伦理精神是城市精神的核心与灵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和基本价值目标.目前,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特别需要高扬八大城市伦理精神;从当代社会变化的实际出发,着力培育与时代进步契合的城市伦理精神的具体途径.

  • 标签: 小康社会 城市伦理精神 城市精神
  • 简介:企业作为影响社会财富的创造积累、社会利益的分配格局和社会需求的有效供给的基本经济细胞,需要擢升其企业公民意识、关怀利益相关者以及尊重社会及其成员道德尊严的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力,以向社会传递一种获取企业自我价值实现的社会道德认同境界。

  • 标签: 企业 社会责任 道德 企业公民 利益相关者
  • 简介: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公正社会。代际公正理念强调对于每一代人(包括老年人)基本贡献的肯定和尊严的维护。在现阶段,公正对待老年人的问题正逐渐凸现,这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能否实现。为此,除了社会的保障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外,还必须继续弘扬尊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社会、社区乃至每一个家庭中形成尊老敬老的良好风气,以代际和谐、家庭和谐推动社会和谐。

  • 标签: 社会和谐 公正 代际公正 代际伦理 弱势群体
  • 简介: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种根本制度安排和人们的一种基本权利,产权是社会道德的基础.一定的利益差别和产权界定,是道德产生的前提;社会产权制度的性质和变迁,规定着社会道德体系的特质和演变;社会产权安排的结构和状况,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和社会道德风尚.健全的产权安排有利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选择,安定人们的生活心态,创造积极的道德环境和条件,从而优化人们的道德行为选择,促进良好社会道德秩序的形成.

  • 标签: 产权安排 社会道德 道德行为 道德秩序
  • 简介:我国正步入公民社会,公共生活伦理应当成为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建设的重心。公民自治既是公民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道德的重要特征。因此公民社会里公共领域的道德建设也应从公民道德自治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公民社会的另一个特征是公民自愿组织的出现与存在。这些组织具有特定的伦理功能。这些功能表明这些组织既是公民道德实现自治的平台,也是我国公共生活领域公民伦理建设的主要途径。

  • 标签: 公民生活伦理 公民道德生活自治 公民社会组织伦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