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正>《庄子》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是通过特殊的语言结构而展示的。“寓言”、“重言”、“卮言”、“无言”、“玄言”等几种语言形式就是《庄子》一书语言结构的集中反映。

  • 标签: 庄子 寓言 逍遥游 语言结构 天倪 语言形式
  • 简介:《鬼谷子》包含着丰富的语言学思想,它用阴阳的哲学观来解释语言现象,以动态的视角来看待语言,把语言交际看作一个双向循环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它重视口语规律的探索,关注语言技巧的运用,在基于语音、语义、语法等表达手段之上,形成了系统的修辞学理论体系。它注重交际过程的控制,强调交际效果的实现,阐释了包括语境在内的一系列语用因素。应当珍惜和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为当代的汉语研究服务。

  • 标签: 《鬼谷子》 语言学 信息 表达手段 语用因素
  • 简介:6月22日在重庆举行,由重庆市逻辑学会主办,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承办。应邀参加此次会议的专家学者主要有来自日本的陶吉(SatoshiTojo)、萨诺(KatsuhikoSano),新西兰的斯里曼(JeremySeligman)和挪威的艾高腾(Thomasǎtgotnes),以及西南大学何向东教授、郭美云副教授、马明辉副教授等。会议主要讨论了以下问题:基本命题逻辑的延伸、基于代理(agent)通信信道的动态认知逻辑、关于不确定性推理的自由选择、关于证据决策的困境等。

  • 标签: 命题逻辑 国际研讨会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信息 语言 动态认知逻辑
  • 简介:在柏拉图哲学中,关于知识、智慧和名称的讨论,一直是国内外柏拉图研究领域的热点与难点。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在柏拉图研究领域已经获得了长足的积累,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古典学在国内学界的兴起,关于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论题与讨论域日渐深入与精专。

  • 标签: 柏拉图哲学 “智慧” 知识 语言 古希腊哲学 中国学界
  • 简介:庄子对语言有着深刻的洞察。在他看来,道超出了语言的范围,且语言时常会遮蔽大道,然而道又必须被言说,否则语言将走向沉寂与灭亡。所以。如何找到并运用一种能够言说大道即终极真理的语言,便成了庄子思想的重要问题。通过以隐喻为特征的“三言”,庄子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创造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文本空间。

  • 标签: 真理 语言 庄子 隐喻
  • 简介:通过分析古代经典文本语言基本构成要素——词、句、章节,研究中国传统认知途径与方式,探讨传统认知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关联,是文化研究的重要角度和方法。《管子》之《幼官》与《幼官图》文本语言要素研究发现,先秦认知具有三方面特性:自然特性、感悟特性、整体特性。这些特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生传统、审美传统、中庸传统密切关联,二者在历史发展中互相影响与强化,逐渐鲜明而稳定。

  • 标签: 《管子》 语言认知 传统认知 传统文化
  • 简介:《易经》之卦象到底有没有象征意义,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本文依据有关史料、《易经》卦爻辞和前人的研究,做了肯定的回答和比较系统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出《易经》在天人问题上的四个观点:(1)天道与人事有统一性;(2)自然属性与人格品德相联系;(3)人是天人关系的主体;(4)热爱自然,天人情融。然后,又对中国传统哲学、科学、伦理和宗教进行了概略的追索,指出中国科学古代曾长期领先而近代落后,中国哲学思维偏重求同,偏重综合、整体和功能结构,中国宗教带有明显的世俗倾向,等等,都与天人合一观有联系。

  • 标签: 世俗倾向 中国宗教 八卦 史料 学术界 象征意义
  • 简介:10月18—19日在奥地利格拉茨召开,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委员会主办,奥地利儿童哲学研究中心、奥地利格拉茨大学承办。来自近30个国家的200位学者和学生参加了会议。会议旨在以一种批判的方式对待在文化、教育、社会正义和机遇平等等方面由全球化引起的一系列挑战,加深人们对这样一种立场的认识:只有当人们对文化多样性持同情的态度并表明对人权的信念时,开放和成功的对话与交流才有可能进行。

  • 标签: 文化多样性 儿童哲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世界主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语言
  • 简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一身兼有旧学和新学影响,在《管子》研究上也有所建树。他的《管子》研究,正处于变法维新时期,他以今文经学的宗旨为指导思想,通过对中西方制度等方面的对比,试图找到改变中国命运的一剂良方。《管子》是礼法并重、制度以刚柔相济为要,故而十分符合梁启超的初衷。他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通过《管子》书来评价管仲,并突显了《管子》的经济与法治思想,这是其《管子》研究的特色,并在《管子》真伪的讨论、义理的研究和管子形象的提升上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梁启超 管子 特色 影响
  • 简介:易学与道教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已逐步为学术界所承认。但是,过去,学者们多注意《周易》象数学对道教的影响问题,而相对忽略了义理派在道教理论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本文认为义理派对道教的影响也是极为深刻的,作者首先分析了易学义理派对道教造成影响的原因,进而具体阐述了易学义理派在经典注疏、教理建设诸方面对道教的影响

  • 标签: 道教典籍 道教理论 思想体系 思想主张 五斗米道 玄学
  • 简介:宋元易学对墨梅艺术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易学的理学化实现的,主要体现在创作论和批评论两个方面。影响到创作论上,一是在创作技法上宋元墨梅艺术创作讲求由象数阴阳推究作梅神理,二是在创作主旨上借《梅花太极图》批判佛教的世界观。影响到批评论上,一是借气化原理来解释墨梅“清美”和“生意”的风格,二是借“周子太极图”来比附扬无咎所创空圈之法。宋元墨梅艺术所受易学之影响本于《易》而超越了《易》,具有借易学发扬儒学的鲜明特点。

  • 标签: 墨梅 《周易》 理学
  • 简介:《管子》对《淮南子》的影响,体现在文本和思想两个方面。《淮南子》中,既有对《管子》文本的袭用,也有对《管子》思想的继承。这与汉初的社会思潮和该书的编撰意图有关,也与淮南王刘安门下聚集了一部分来自齐地的学者有直接关系。

  • 标签: 《管子》 《淮南子》 文本 思想 影响
  • 简介:管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司马迁不仅在《史记》中创作了《管晏列传》,而且对管仲充满敬仰与赞颂之情。司马迁的人生观、生死观与义利观显然受到管仲的深刻影响。他们二人分别走的是“立功”、“立言”的道路,但都具有“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个性特征和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

  • 标签: 司马迁 管仲 《史记》 《管子》
  • 简介:皋陶法律思想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其一是强调德法结合,其二是强调以民为本,其三是强调司法公正与审慎司法,其四是强调天人合一。其思想轮廓包括了修身、明德、敬天、慎罚和安民等要素,为后来的儒家思想体系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元素。皋陶的思想遗产不仅为先秦儒家所继承,儒家的德法结合理论、天人合一思想、民本思想及司法公正、司法审慎等都能在《尚书·皋陶谟》中找到相对应的思想,这说明儒家思想与《皋陶谟》的思想存在着强烈的关联性。《皋陶谟》所包含的思想资源可为当下的制度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 标签: 皋陶 法律思想 德法结合 天人合一 民本思想
  • 简介:“豪放”美学范畴的成熟,主要受到《易传》美学思想的影响,它继承《易传》哲学的积极因素并在多方面达到了“刚柔并济”的美学境界。更为重要的是,《易传》所表现出的刚健积极的进取精神,是“豪放”主体最根本的处世姿态,也是“豪放”美学范畴最大的魅力和价值之所在。

  • 标签: 《易传》美学 刚柔并济 豪放 审美理想
  • 简介:关于《系辞》的思想及其对文学的影响翟江月《周易》之“经”与“传”产生于不同的时代。《易经》为周初的产物,卜辞中记载了商后期的故事以及大量西周初年的故事,没有西周后期的故事,就是明证;《易传》7种10篇则是战国时的产物,其大部分产生于战国中期或更晚。《...

  • 标签: 《系辞》 《老子》 《易经》 文学批评 《周易》 儒家思想
  • 简介:作为儒家经典的《孟子》,在辽、金二朝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传播。辽代并无孟学著述的著录信息,但从营州人马保忠进谏辽帝,称扬“孔孟圣贤之教”的表述可以推断,《孟子》在辽代有所传播,并且认定“孔孟”乃属一体之学。至于金代,由于汉化程度更高,《孟子》也在国子监、国语译经、科举考试等领域得到更广范围的流传,孟学著述亦更丰富;无论是金朝科考的科目规定,还是王若虚等人的著作,都体现出北方学术传统对南方朱子理学反动的特色。《孟子》在辽、金的传播,对于二朝教化的广施和器度的涵养,对于推进二朝儒学化的进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孟子》 辽代 金代 四书学 经学
  • 简介:本文通过对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以来的粗户主率的分解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在家庭规模减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当采用标准化方法控制年龄结构影响后计算标准家庭规模发现,近二十年来中国家庭规模的内在变动相对较小。在众多因素中,生育水平通过对年龄结构的影响,进而对家庭规模产生明显且灵敏的影响:一方面生育率对通过少儿比重的变动对当下家庭规模的变迁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另一方面,生育率通过对总户主率的影响对未来二十年后的家庭规模产生长期作用。因此,本文认为新近放开的"单独二胎"生育政策将使得未来中国家庭规模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动趋势。

  • 标签: 家庭规模 标准化户主率 率的分解 生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