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政治的分析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政治社会学分析是在对社会整体进行把握时,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分析社会政治生活、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及其历史;政治人类学分析重在探寻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去研究人们的社会管理、政治行为和政治组织;政治经济学分析是政治进行经济分析,剖析政治在总体上对生产的服务作用,揭示政治与经济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哲学分析是通过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从法理上探讨法的产生和作用;政治伦理学分析是研究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社会的道德准则、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制度的正义性的评价;阶级分析是在把生产关系、所有制同国家联系起来考察时,看到国家的阶级属性,看到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各社会阶级为着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而在彼此之间进行的阶级斗争。由此出发,从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着眼,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政治设计、政治理想及其实现途径。

  • 标签: 社会政治生活 马克思 社会经济结构 共产主义运动 政治经济学分析 社会学分析
  • 简介:双时间参数理论由贝尔纳普于2001年提出,该理论使用不同的语义解释参数构建以言行事行为的语境,以确定以言行事行为是否成功或者是否被满足。但是贝尔纳普在构建语境时忽略了地点这一重要的语境参数,这也导致了双时间参数理论以言行事行为的成功以及满足条件的不完善刻画。由此我们尝试提出一个双时间参数理论的改进方案。首先,我们在简要介绍双时间参数理论以及其中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修正方案的大体思路,即将双时间参数理论的基础由分支时间逻辑变为分支时空逻辑。其次,我们将介绍分支时空逻辑中的主要内容。再次,我们说明如何在分支时空逻辑上使用PSTIT算子刻画群体行动的问题。最后,我们将具体介绍双时间参数理论的修正方案。

  • 标签: 时间参数 时间逻辑 行事行为 2001年 语义解释 群体行动
  • 简介: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科学哲学及与之相关的科学史与科学社会学的引入,科学不再被简单地视为正确的知识体系以及哲学原理的例证或其新范畴的来源;科学所具有的普遍性曾经使中国的科学哲学在突破思想壁垒的过程中较为便利地取得了旨趣的合法性,但中国的科学哲学家们很快把普遍性的寻求纳入到根植于本土知识与文化需求的“从中国走向世界的哲学的长征”之中。

  • 标签: 科学社会学 活动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科学哲学家 哲学原理 知识体系
  • 简介:《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宋明理学的重要论题,白朱熹以之作为道统论的依据,并提出了完整的理论解释后,此“十六字心传”便为理学家们所广泛讨论。明末的刘蕺山十六字诀有着极大的兴趣,终其一生都探讨不断,尤其是晚年蕺山结合诚意慎独之说,

  • 标签: 刘宗周 诠释 宋明理学 道统论 理学家 刘蕺山
  • 简介:张岱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早在20世纪30至40年代,他就完成了五十多万字的《中国哲学大纲》,并且创造了一个“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全新的哲学体系。以后又对中国哲学与中国文化问题多所创发,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 标签: 《中国哲学大纲》 《周易》 学说 文化问题 哲学史家 40年代
  • 简介:《文子》是黄老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对老子的“自然→无为→自为”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文子》突出强调了“时变”、“因循”、“法度”和“尊君”,同时《文子》思想具有强烈的“重实用”、“尚功利”倾向,这一切均与老子着眼于“理想”、“超越”和“批判”的思想特点和致思路径完全不同。

  • 标签: 《文子》 老子 修正
  • 简介:2011年以来,即罗塞夫执政后,巴西经济表现可谓欠佳。经济增速不仅连续三年低于拉美地区的平均增长率,而且难以与其前任(同属劳工党的卢拉政府)执政期间的表现同日而语。期间,世界第六大经济体的位置得而复失,国际评级机构连续下调巴西的信用评级。导致巴西经济增长乏力的外因在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而内因则是自身全球竞争力水平不足,以及国内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升级缓慢。同时,较低的经济自由度也限制了私人部门的投资等。预计,巴西经济增长依然将受到外部环境尤其是欧美和中国等经济走势的影响,某些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的预期其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国内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长期困扰巴西的深层次矛盾等都对其经济增长构成挑战。

  • 标签: 巴西 经济增长 态势 分析
  • 简介:儒家学说进行功夫诠释可从四个方面理解。首先,它意味着把儒家学说当作修齐治平的功法指导,而不是描述世界的理论系统。其次,它意味着这些指导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艺术人生的能力,而不是人生作出道德规范。再次,它意味着儒家经典中的许多言语需要从语用的角度去解读,而不是只看字面的意思。最后,它意味着儒家经典的某些内容必须要通过修身实践才能充分理解。

  • 标签: 儒家学说 诠释 艺术人生 儒家经典 道德规范 意味
  • 简介: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构建了古希腊哲学体系之后的数百年,古希腊语思想界进入了传承和阐释二人经典著作的时代。与此同时,希腊哲学也开始了东传的过程,这有两个主要脉络:以古叙利亚文为基础,流布到阿拉伯世界;凭借古亚美尼亚文传播到亚美尼亚。前者已得乱了国内学界的关注,而后者在国内尚未被学者论及。在这条路径中,无敌大卫作为古亚美屁亚著名学者、基督教神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曾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进行了评注,这些作品原为古希腊文,后被译为古亚美尼亚文,保存至今。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大卫 新柏拉图主义 诠释 亚美尼亚 经典著作
  • 简介:普照知讷是韩国佛教的代表人物,韩国禅曹溪宗的创始人和理论奠基人。在知讷的禅学思想中,“真心”思想居于核心地位,同时它也奠定了韩国禅的思想理论基础,从而对当时及后世的佛教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渊源上看,知讷的“真心”思想受菏泽宗,尤其是宗密的思想影响极大;从内容上看,知讷的“真心”思想主要包括“真心妙体”、“真心妙用”和“真心体用一异”三个层面,突出强调了体用上的“妙”,尤其是从灵知角度来诠释“真心”;从特质上看,知讷的“真心”思想又表现出“空寂灵知性”,趋于向南宗禅菏泽系禅法的复归。

  • 标签: 真心 知讷
  • 简介:刘宗周将《大学》八目之一的“诚意”中的“意”解释为一种深微的道德意向,即心的道德主宰,而不是已发的善恶意念。以此为基础,他阳明的“四句教”进行了系统的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新“四句教”。通过阳明四句教的批评,刘宗周一方面对阳明四句教潜在的矛盾及可能的流弊进行了揭示,另一方面通过《大学》前四目的重新解释,将知纳入到意中,力图以此解决阳明后学知而不行、知行分离的流弊。

  • 标签: 心意知物 诚意 良知 四句教
  • 简介:西方传教士于近代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他们面临诸多障碍,而影响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障碍之一。为了达到以基督教代替儒教的目的,他们进行了诸多改变儒教的尝试,也因此与儒家思想结下不解之缘,耶儒关系的认知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考察这一转变及其成因不仅有助于理解近代中西文化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而且当今世界的宗教对话、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文化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发性。

  • 标签: 近代 传教士 基督教 儒家思想 认知
  • 简介:20世纪6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什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一书,试图马克思理论作出人道主义解读。马尔库什在该书中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解读具有三个维度:一是以劳动为切入点,说明人是普遍的自然存在;二是通过社会性和意识以及体现在其中的普遍性的探讨,说明人是社会的、有意识的存在;三是指出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以及人的本质只有在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中才能不断实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人的本质 解读 概念 马克思理论 60年代
  • 简介: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问题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理论疑难。通过借鉴海德格尔关于尼采柏拉图主义的“颠倒”来类比马克思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有助于我们达到“颠倒之谜”的本质性理解: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绝不是简单的翻转和剥离,而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转向出来。马克思是通过穿越黑格尔哲学的意识形态幻象,“退回’’到对象实际的此岸世界(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从而达到这一转向的。沿着这一理论路径,马克思破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化”,最终确立了“合理形态”的辩证法。

  • 标签: 马克思哲学研究 黑格尔辩证法 颠倒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意识形态幻象 柏拉图主义
  • 简介:牟宗三认为即便是“开阔、弘通”如船山者,尚不能转出“民主政治”的新外王,此即为船山政治思想的“局限性”。笔者认为,牟先生这一评价,是把西方政治哲学中作为政体形式之一的“民主制”看作儒家有无政道的评判准则,如此限制了关于政体形式的讨论类型,致使无法同情地理解“圣君贤相”这一混合君主制、贵族制的“儒家”式政体形式,同时民主制本身之弊端也缺乏必要的分析。另一方面,牟先生希望在王船山注重事功的基础之上再“稍进一步”,转出“民主政治”,应该说这个创见可以弥补儒家政治思想中“公民政治主体”缺位的不足,在儒家关于政体形式的探讨中,确实缺少民主政体形式的关注和讨论。

  • 标签: 牟宗三 王船山 新外王 政体形式 民主政体 圣君贤相
  • 简介:尽管形名修饰结构的句法生成与语义解释存在异议,但是学者们都将普通名词和形名结构本身赋予〈e,t〉的语义类型。因此,形名修饰结构的研究重心就落在了形容词的语义类型如何确定上。形名结构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而汉语形名结构则体现出自身的特点,比如形名结构中出现虚化成分“的”字等。混合范畴类型逻辑将多模态组合范畴语法的前提敏感特征带入了范畴类型逻辑,使得范畴类型逻辑可以更为准确地刻画自然语言现象,这种逻辑工具处理汉语这一意合型语言无疑具有值得期待的前景。

  • 标签: 范畴类型逻辑 修饰结构 形名 汉语 成分 虚化
  • 简介:最近40年,先秦至西汉的《老子》古本出土了四种。这四种本子分别为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和北大藏汉简本,它们大抵反映了从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老子》一书的形成、演变,直到基本定型的过程。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到,早期《老子》文本确实经历了一个章段聚集、离合、重组以及篇章调整的复杂演变过程。为何早期《老子》文本会产生如此复杂的演变过程?原因有多个方面,不过与“思想”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 标签: 《老子》 “文本” 演变 20世纪 早期 反思
  • 简介:“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在阳明心学框架内,将其“良知”仅仅理解为知善知恶或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会使行为者的道德行为缺少合理动因。而以一种整体性的解读方式,将王阳明的“良知”理解为一个包含道德主体、道德规范和道德能力三个层面含义在内的整体观念,将使得“良知”观念能够为行为者的为善去恶提供合理依据。

  • 标签: 良知 道德能力 为善去恶
  • 简介:与西周社会以“亲亲”、“尊尊”为准则建立的以父子一伦为首的人伦次序不同,先秦儒家以“亲”、“尊”、“义”为准则建立了以夫妇一伦为首的人伦关系网。尽管在先秦儒家内部,仍然有不少人认可以父子一伦为首的人伦次序安排,并且这种安排在汉代以后又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观点,但是在先秦儒家那里,以夫妇一伦为首的人伦次序安排却有着发展为主流的倾向。先秦儒家的这种人伦关系理论不仅对现代社会人伦关系的规范和安顿有重要的意义,它也是儒家在现代社会继续生根发芽并繁荣发展的基石。

  • 标签: 儒家 人伦 次序 夫妇